高帝五年诏,带我们领略真正的汉帝国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六)
对于汉帝国与秦帝国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互相矛盾的说法非常流行。
一种说法叫做汉承秦制,认为汉帝国从上层到基层的各项基本规章制度几乎都照搬秦帝国。
另一种看法是汉帝国是对秦帝国的反动,因为秦帝国施行了先进的郡县制,汉帝国却回到了落后的分封制。
当然也可能换个温柔点的说法:历史是曲折前进的,秦帝国的郡县制太过超前,天下还承受不住,所以暂时需要复辟下分封制。
后世的对秦汉的总体评价逐渐倾向于把两个矛盾的流行说法结合:
一方面汉帝国复辟分封制,修复秦帝国过于激进的郡县制;
另一方面汉帝国又全面继承了秦帝国几乎所有政治、军事制度,凸显了秦帝国伟大与先进之处。
当然,汉帝国又在秦帝国制度基础上做了些改良,主要就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从而得以避免二世而亡的悲惨下场。
但实际上我们很难这么简单的去理解汉帝国对秦帝国的继承与扬弃。
一方面,秦帝国时期众多纷繁复杂的行政制度和管理制度有着漫长的历史,很多都是战国列强所共有。
这些制度与秩序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完全推倒重来很容易得罪所有人,不切实际。
后世王莽就尝试过从头新建一套秩序的实验,结果自然是所有人都得罪,他的下场也非常不好。
所以汉承秦制是一种必然,汉初让业已运转多年的行政秩序、尤其是基层行政秩序继续运转是合理的选择。
另一方面,秦帝国土崩瓦解的速度之快让所有人震惊。
也就是说秦帝国的运转让非常多的人不满,从结果来看不满人群之广远超想象。
甚至关中本土也没多少人愿意为秦帝国而战。
秦帝国的制度本身就是被大多数人共同打碎的,汉帝国如果不对方方面面做大的调整,难免步秦帝国后尘。
因此汉帝国之于秦帝国必然是有同有异。
既有汉承秦制的一面,也有深刻吸取秦崩教训改弦易辙的一面。
对于汉帝国的上层建筑来说,当下核心问题是找到秦亡的根因是什么。
而后世读史者往往喜欢对此给出非常简单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大多归根于一点——道德。
有的人说秦亡主要是秦始皇或者秦二世道德不够好,过于贪图享乐或者好大喜功。
所以汉帝国只要皇帝稍微注意点道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就好了。
还有的人说秦帝国的依法治国思想非常好,但忽略了对下面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下面很多官吏不够有道德。
所以只要汉帝国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重视类似儒家这样优秀的道德教化技术,就能解决问题。
当然还有人说跟道德没关系,主要是体制问题,比如秦主要错在没有分封,汉帝国一分封马上都好了。
然而秦为什么崩,汉该如何往下走这个问题,远比后世几个主流看法要复杂许多。
汉帝国的主要上层建筑实际上也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一直在反复思考与实践。
比如说三十年后的贾谊就应诏写了一系列的上疏,对秦帝国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
看来即便三十年后的汉文帝对于汉帝国会不会像秦帝国一样危机四伏也忧虑不已。
秦帝国为何崩溃如此迅速?对于刚刚建立的汉帝国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要马上回答的核心问题。
公元前202年五月,大约在刘邦正式称帝四个月后,汉帝国颁布了两份重要的皇帝诏书。
我们可以视之为刘邦君臣对这个难题给出的的第一份答卷。
感谢《汉书》为我们摘录了这份答卷的核心部分的原文。
与此前记录的一些偏指导性或礼仪性的诏书不同,这两份诏书是政策及其执行层面的文件。
这种政令一旦颁布就会立即执行,而一旦执行日后想要改动其动静可不是一点半点。
这意味着这两份诏书的颁布对汉帝国领土内乃至对全天下都会立即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要研究汉初的历史,这两份诏书是很难绕开的。
汉帝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新成立的汉帝国到底是怎么运行的?汉帝国与秦帝国的区别到底在哪?
只有能置身于生活在这里的各色人群之间,才能真正触碰到汉帝国的肌肤骨髓,才能回答好上面的问题。
这两份诏书无疑是打开汉帝国初年神秘之门的最好的钥匙。
我们先来看下第一段诏书:
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
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这段诏书并不复杂,就是帝国新立后对各阶层民众进行安排的政策,大致涉及四类人群:
首先是“诸侯子”人群,具体安排是如果留在关中,就免税役十二年(具体只免徭役还是租税徭役都免目前不能确定);
如果这些人不愿留在关中要回老家,则免税役六年。
第二类人是没有登记户籍也没有加入汉军的人。
给的政策是过去在秦帝国时期的爵位和田宅全部恢复,地方官只许对他们批评教育,不能打骂处罚;
第三类人是没有民籍的奴婢,给出的政策是如果是由于战乱导致的饥饿被迫自卖为奴,就一律给予平民身份;
第四类人是所有汉军将士,其安排较多。首先是大赦全军,如果你触犯了军中法律现在全部赦免为无罪不再处罚;
接下来是重头戏:只要你此前没有触犯军法,就可以得到大幅度的爵位奖励。
此前爵位不满大夫的,直接升级成为大夫。此前爵位已经是大夫以上,统统升一级。
虽然目前汉军不见得用的是秦帝国爵位,不过我们可以先用给大家介绍过的秦爵做个类比(见《商鞅变法》):
只要你在军中没犯错,现在是0-4级统统变成5级,现在是5级及以上统统加一级。
更进一步,这些军人加爵完后如果已经到了七大夫以上,就可以获得食邑,其中的七大夫大体相当于秦爵的7-9级间。
所谓食邑就是划一片民户,他们在土地上每年的租税统统交给你。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他们成了类似今天有几套房“收租”的土豪。
即便你升级完后没能到七大夫也有福利,你的个人和家庭今后都统统免除徭役、兵役。
经过这番解释,相信大家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汉帝国这份诏书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大。
而接下来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份诏书,这份诏书说的并不是新的政策,而是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批评与指导文件:
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
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
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其亡谓也。
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
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
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这份诏书虽然不是新的政策文件,但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前一份诏书。
因为他是执行反馈层面的指令性文件,比前一份诏书更深入实际事务。
诏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对前一份诏书的执行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
可以说是一份极其难得的原始史料,带我们领略了政策条文和具体执行之间有多么大的鸿沟。
诏书说,七大夫或者公乘(秦爵第8级)以上都是高爵。
现在有很多的“诸侯子”或者军人复员归家,他们中很多都是高爵。
过去在秦帝国,只要到了第7级的公大夫,县里面的长官(县令、县丞)见到他们就要平辈论礼。
而高爵者比公大夫还要高,是县令县丞都要仰望的存在。
对于高爵者朕非常尊重,赏赐了他们大量田宅,还三令五申各级相关部门要立即配合执行。
可现在有一个怪现象,这些论级别比县令还要高的高爵者,却一个个孙子一样站在县里面的办事人员面前。
他们一天天排队,不知排了多久,他们每天还要陪着笑脸求小吏们快点落实他们的待遇。
朕进一步听说现在有功的高爵者多没有土地,无尺寸之功的地方小吏却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这简直就是无法无天啊!这是让帝国的英雄们流血流汗又流泪啊!
朕实在痛心疾首,这都是郡里面的郡守郡尉等高级官员没有教育好自己的手下啊。
总之,朕第N次发出严厉警告,你们必须立即落实善待高爵者的相关事宜,不然的话,朕必将重重惩处。
上面对诏书做了尽可能简单的翻译,大家看上去似乎很容易明白。
但其实离真正理解诏书反映出的汉帝国还有遥远的距离。
因为这是帝国红头文件原文,非常需要我们逐字逐句弄明白其具体意思和内涵。
就如同大企业往往都有庞大的团队逐字研究新闻联播与各类红头文件,同样那么几百个字,他们读出来的意思和我们有天壤之别。
所以接下来我们会用相当长的时间去深入两份诏书并籍此延伸到汉帝国的方方面面。
看上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和刘邦、韩信、萧何、曹参、吕后等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告别了。
但是请务必相信,接下来的内容只会比上面几张老面孔更加有趣!
比如说一个2000多年前的后母与养子之间那啥的故事不比刘邦吕雉这俩褶子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的老头老太有意思多了?
当然两份诏书的主题并不仅仅是汉帝国要如何运转,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秦为何亡。
因此接下来的精彩内容也必然要对秦亡的真实细节做出大量回顾并进行对比。
很多朋友多次询问,本连载前部分与著名新兴史论大家刘三解先生的文章有很多类似之处。
应该说作为难得的对秦简有着深入研究的通俗类作者,三解先生对于秦汉简牍的理解水平非常高。
扁舟作为后进者当然也有多多向其学习。
不过另一方面,对秦汉简牍尤其是本世纪初新出土的大批新简牍的全面考察解读是近十年来国家社会科学与哲学的重大课题,受到官方史学机构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
2021年是该重大课题出成果的一年,大约集中出版了五六本重大成果。
可以说21年后,我们对于新出土的秦汉历史的理解和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更深入、更准确,又更简洁、更轻松的理解秦帝国与汉帝国了。
因此扁舟有必要用更清晰的笔触带领大家回顾与梳理秦崩,同时还要欣赏汉帝国艰难而又精彩的摸索过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