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秦始皇为什么不分封天下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十三)
上一篇介绍了秦始皇为什么没法分封天下,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肯定和谬赞,扁舟感到很开心,在这里谢谢大家的支持。当然也有一些朋友觉得实在没看明白扁舟说的,扁舟也回头反省了一下,这些朋友指出的不明白之处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上一篇文章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很多东西就不免写的不够清楚。
归根结底,还是作者笔力不到,因此对这个连载的一些细节结构,还是需要做些微调,比如说当我们探讨任何一个主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说明这个连载和这篇文章,重点希望表达些什么。
互联网时代来临,人类的娱乐和文化生活空前繁荣,人们在看待历史的兴衰得失时,看法也越老越多元,尤其是民间对于历史事件会涌现出越拉越多的新鲜观点。比如说对于秦帝国的灭亡,不同于传统的暴秦、天下苦秦久矣的观念,产生了很多新的看法,其中有一种观点就很流行——认为秦帝国的制度太先进,太超前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跟不上秦帝国先进的制度,甚至认为秦帝国的制度和十九二十世纪盛行的军国主义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秦帝国这如同穿越般的精妙制度,在当时当然只能水土不服了。
扁舟这个系列想要说明的就是,所谓秦帝国制度太超前,大约是基于对后世国家治理方式的概念化的牵强附会。秦帝国之所以灭亡,恐怕不是因为他制度太先进,很可能恰恰相反,是因为秦帝国设计的制度发展到这个节点,已经跟不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跟不上当时的社会形式了。秦帝国并非因为太超前而失败,恰恰是因为太落后太跟不上时代而被淘汰!
具体到秦始皇为什么不分封天下,大致以来流行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秦始皇过于自负或者意识不到位,没意识到分封制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还有一种认为秦帝国之所以不分封天下,是因为他的郡县制太先进了,只有到千年以后甚至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适配这种先进的郡县制,所以伟大的秦始皇怎么会抛弃先进向落后投降呢?所以始皇帝是伟大的殉道者。
两种看法其实都大同小异,潜意识都觉得,只要秦始皇想要分封天下,那他随时就可以分封天下。这个连载和上篇文章,想要做的其实就是用最简单的常识,做一番推理,探讨一下,秦始皇真的是想分封天下就能分封天下的吗?我们的看法是,在自周王国以来绵延数百年形成的贵族化群体走向自我毁灭之前,秦帝国恐怕没有办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封诸侯。
上篇文章我们还说,如果非要说汉承秦制,那还不如说是秦承周制,这句话说的有点突兀,很多朋友对此不理解,这主要怪作者,连载对于秦帝国的制度介绍的很多,汉帝国的制度大家也相对熟悉,但对于西周王国的情况,很多朋友是不熟悉的。扁舟在很久以前的qq群或者天涯连载里有涉及过这块,但只有很早认识的老读者可能有所了解,新朋友看起来觉得一头雾水也是在所难免。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于周王国的制度,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当然,篇幅有限,本系列说的是秦汉帝国,说太多周王国的东西未免喧宾夺主,这里只会做一个最粗浅的介绍,如果想要对周王国做更深入的了解,不妨推荐给大家一篇文章:
建国初期,国家曾组织对全国各个偏远地区做调研,以掌握了解各地的社会民情。在对西双版纳地区做调研的时候,研究者惊讶的发现,西双版纳的社会形态和治理模式,与文献记载中的西周王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对比西双版纳地区的现状,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厘清很多过去对周王国行政制度的错误理解。因此有学者整理研究写出了《论西双版纳与西周》的大作,这个研究可以说为后人复活了一个真实的周王国。
周王国是基于贵族联盟的城邦殖民式政体,周王国的分封天下,实际上是在当时生产力有限,中央远远不够实际控制中华大地的广阔国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大族共享的贵族联盟体制。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第四节介绍过,直到铁制农具已经普及的秦帝国时期,还没有可靠的深耕技术,土地耕种还需要普遍性的轮耕,周王国时期,铁器都没有出现,青铜又远远比铁稀少,所以农具普遍是木制和石制,生产力水平可想而知。
这样的生产力条件,使王国没有多余的人口来建立起庞大的官僚管理体系,因此也没能力控制中原广阔的土地,采用城邦殖民制也就成为必然,事实上,世界上处于这个生产力阶段的其他农耕地区,也普遍采用类似的制度。
所谓的城邦殖民,并不需要伟大人物的特别设计,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有河流湖泊的平整地区,土地肥沃便于开发,于是国王就把那些兄弟子侄和势力庞大的合伙人封到这里,授权他们开发,还会赐予一些随从作为启动资本。土地肥沃的地方适合周王国的人耕种,当然也会适合其他人耕种,这里其实大多都有当地土著部落在,不过强大周王国掌握了一个秘密武器——青铜。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只有本身铅或者锡含量很高的铜矿才能生产青铜。在周王国时期,中国适合冶炼青铜的铜矿主要来自三个地方:安徽铜陵、江西瑞昌铜岭和湖北大冶铜绿山,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域。所以周王国有一个很著名的概念——金道锡行,就是指的通过长江、汉江再到关中的青铜运输生命线。
青铜兵器相对于原始的铜制石制木制兵器,优势太大,如同砍瓜切菜,所以被分封的王室和大贵族只需要少量的甲士随从,就足以荡平一块地方,建立起城邑,享受这片肥沃土地的产出。这些大贵族和随从的后代们,就在城周围的土地耕种,他们一代代繁衍生息,耕种范围逐渐扩展到城郊二三十里甚至更广,这样的城邑与城郊的结合,就形成了一个个诸侯国。
上面是基于公侯伯子男的诸侯爵级系统,主要用于封赏王室成员与大贵族们,周王国前后分封了上百个这样的诸侯国。不过王国的功臣不可能只有王室和大贵族,还有很多的中层干部,同时诸侯国内部也会有自己的公室和自己的功勋贵族,所以在王国与诸侯国内部,又有一套基于卿、大夫、士的贵族体系。
卿和大夫作为国内的大贵族,也一样会受到分封,他们分封的地盘叫采邑,不过他们的分封土地并不在“国内”,而是在“野”。简单来说,周王国一切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张,为了殖民。城郊那是国的范围,这里居住的都是贵族随从家属和他们的后裔,都是自由民在已控制土地耕种生产,当然不能拿来分封。
在城郊之外,是广阔无边的野外,这里生存着一个个“野人”部落,这些土著部落往往位于深山野林或者河汊沼泽等偏远地带。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交通媒介技术,无法为卿大夫级别的贵族提供足够像诸侯那样相对庞大的士兵和管理团队,也就没有能力有效控制这些地方。所以,这些地方实施的都是类似于建国前西双版纳地区实施的二元管理模式。
简单的说,被分封的贵族是采邑内名义上的主人,但是他完全不干涉当地部落的内部管理,也不统计当地部落的户口田地这些数据。采邑主只收劳役地租,就是在交通稍微方便点的地方,划出一块公田,野人部落必须出人为公田劳作,收成时领主会亲自或者派人来核查地里的产出,并将公田里所有收成运回国内。当然,有些过于偏远的野人部落无法提供粮食,也可以采用别的模式,比如进贡一些很有价值的土特产品,或者在领主征伐时提供战士参与作战等等。
无论是公侯伯子男的诸侯,还是卿大夫士的国内贵族,所有这些贵族身份的授予,都牢牢掌握在王国和诸侯国中央的手里,构成国家垄断的贵族政治体系。体系我们清楚了,还有很多需要延伸的细节,比如这些大贵族小贵族的利益如何继承保存,具体的行政事务和文物官员如何安排,中央与地方的组织结构如何搭建等等,我们一个个来看下:
周王国是姬氏贵族与姜氏等其他大贵族合作组成的,大家流血奋斗,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永享利益,一直这么吃香喝辣下去。所以周王国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与世卿世禄制,简单来说就是贵族的身份与封赏都由嫡长子完整继承,其余儿子则降级享用。
嫡长子继承和世卿世禄是和前述的国家爵级贵族制相辅相成的,国家既然要垄断贵族的授予,就必须要强力保障贵族们的利益,否则得不到大伙的认可,任何制度都会成为一场空。
接下来看看政府行政这块,国家要运转,必须要有政府机构处理各项行政事务,但是国家的主要财富都完全被贵族们垄断,这些贵族虽然名义上占据了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职位,可是你很难指望这些锦衣玉食的人去干实际事务,于是就有了“吏”这个阶层。
不同于贵族永世享受封地,吏为政府干活,得到的是秩,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领工资干活,一旦不要你干这活了,工资就没了。于是帝国就形成了爵—吏二元政治,爵位属于贵族,他们占据大的务虚的领导岗位,主要负责决策;而吏则主要负责实际的政策执行。
最后再来看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王国的中央与地方秩序异常简单,我们不妨称为“都离复制”体系,一句话,就是诸侯国内部体系就是首都所在的王畿内部体系的复制。这种体系是一个最简单的纯扁平化管理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垂直部门,所以当周王国这套玩了三百年玩崩后,各个诸侯国几乎就是一个个小周王国。
基于公侯伯子男的诸侯爵级体系,基于卿大夫士的国内贵族体系,基于嫡长子继承和世卿世禄的贵族传承秩序,基于爵吏二元的王国行政体系以及基于都离复制的地方管理模式,构成了周王国的整体行政体系与分配秩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国这套显然没法玩下去了,国的范围远远扩大,郊野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区分,这种分封制度无法继续,随着世卿世禄的不干活就能吃香喝辣的贵族越来越多,愿意干活的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国家的行政也就越来越难以维持。所以,诸侯们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变法改革,希望矫正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周王国体制,这些变法前几节为大家做过详细介绍。
但是周王国秩序绵延数百年,在政治舞台翻云覆雨的都是世卿世禄的贵族后代,不管怎么变法,都是这些世卿世禄的后裔们在操盘。
自己又怎么可能革自己的命呢?所以春秋战国的变法通常都会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要尽量废弃跟不上时代的周制,一方面又绝不可能废弃国家垄断贵族身份,贵族永享利益传承这一周制的内核。所以当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类变法实施后,各国的军政制度往往会呈现出叠床架屋,罗圈套罗圈的面貌,因为他们既要又要还要,要的太多。
各国都对周制做了很大幅度的改进,可是变法实施人的身份地位和他们的利益来源,决定了他们没法彻底的废弃周制的内核,然而时代的巨大变迁又决定了,只有彻底废弃周制的内核,才能迎来长治久安。这是秦帝国勃兴和速亡的重要背景,也是秦始皇无法像汉帝国那样分封天下的重要背景。
顺便说下,本公众号的粉丝朋友们近期在上海和广东先后进行了两次线下见面会,朋友们的热情、友善与豪爽令人感动;大家的素质之高、所取得的成就之广令人惊佩;几番畅饮热议,其愉快的经历与满满的收获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今年我们将更多的举行这样的见面会,兄弟姐妹们一起把酒言欢,有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任何文章下留言,我们会邀请您加入微信群,和所有同好们在线上热聊,相聚。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往期文章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之漫评水浒
评书《广盛原传奇》
扁舟听雨 晚唐系列之安史之乱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之玄武门之变
关注公众号 关注扁舟听雨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记不住的那天》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欣赏扁舟听雨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