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不分封天下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十二)
秦帝国为什么二世而亡?这个问题在古代没有太多异议,所谓“天下苦秦久矣”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主流看法。但到了近现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概念逐渐成型,关于秦帝国的灭亡就有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影响最大的大约就是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优劣探讨。
很多现代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会认为,秦帝国之所以灭亡那么快,关键是郡县制太超前了,郡县的权力过小不足以应对地方的叛乱,所以秦始皇应该分封天下,让自己的儿子们成为一方诸侯,镇守四方,这样一来地方的零星叛乱就比较容易被镇压了。如果秦帝国不是关键时刻犯下了这个战略失误,也许秦帝国还可以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样的看法乍看起来会很有道理,因为随后的汉帝国就吸取了秦帝国的教训,采用了分封天下的方式,最终得以长治久安。之后几百年,绝大部分帝国也都分封天下,通过皇帝子侄镇守一方,来拱卫首都,拱卫皇帝。
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帝国如果分封天下,如果四方要地都由皇帝子孙掌重兵镇守,多半不会出现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帝国随之崩塌的事情。可问题是,分封天下绝不是随意一句口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性制度,我们有必要问一句:秦始皇有这个能力分封天下吗?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过前面的几节,尤其是关于商鞅变法相关制度的几节,那我们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就会发现,秦始皇想要分封天下,绝没有那么容易。
分封天下的目的,是让皇帝子侄们可以深入的渗透到地方军政,通过直接掌握地方军队来稳固地方,顺便震慑首都有不臣之心的坏分子。可是秦帝国和后世帝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军功授爵制度,尤其是对卿大夫阶层开放的团队奖励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分封那可就千难万难了。
如果分封的诸侯要手握重兵,那么就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难题,这些诸侯军队的军功授爵怎么执行?爵位的唯一授予单位是帝国中央,授爵的最终解释权也在帝国中央,由中央统一发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比较容易集体讨论,抚平争议,保持一定的公平和平衡。
现在你把军队都下放给地方这算什么事呢?你要地方那些有爵者,尤其是高爵者怎么玩啊?靠近边地的诸侯,好歹还有仗可打,那些内地诸侯你要他们找谁打仗去啊?到头来除了诸侯之间,甚至诸侯和中央之间可着劲的打仗,还能有什么别的招呢?
而且诸侯之间,由于诸侯王水平、能力的差距,诸侯国地理位置的差距等等各色因素影响,不同诸侯间的战斗能力,爵位政策松紧度等等,肯定大相径庭,所以不同诸侯之间的爵位提升速度肯定也天差地远。你说,这些地方有爵者,尤其是高爵者怎么办?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是抛弃能力低的诸侯王,迅速往能力强,会来事,会来爵位的诸侯集中,这不和战国末年一个模子了吗?你说这么折腾下来,这帝国被折腾垮的速度,也不会比陈胜吴广那几嗓子慢太多了。
更可怕的是,诸侯王有兵了,中央咋办?大批的高爵者,尤其是卿级别的顶级贵族,他们和他们的子孙都云集首都,你现在诸侯把军功升爵机会分走大半,你要这些中央大佬和他们的子孙怎么办?辛辛苦苦混来的爵位传递优势,一下化水一大半,以前举国集中进行军事行动,他们很轻易的占据前排,获得升爵机会,现在爵位秩序被切割得七零八碎,这些大佬们尤其是其后代们,想要升级都不知道要跑哪个犄角旮旯去和一堆不知道哪来的乡巴佬争,你是不是觉得他们手中的刀是念经吃素的玩意?
始皇帝在亲政的第一天,就经受了嫪毐之变的教育(见第六节),全体禁军高级将领的叛乱,让皇帝深深的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他不能满足大佬们的基本诉求,如果他不能掌控好大佬间的基本平衡,他的皇宫随时可能成为刑场。
秦始皇虽然通过各种手段,看上去大权在握,说一不二,然而亲政后的始皇帝这一生,有史记载的刺杀行为就遭遇过四次,次次命悬一线,如果始皇帝敢于做出分封天下这样破坏国家授爵制度,严重侵犯高爵者利益的事来,他的脑袋能不能保得住,那是非常难说的事。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说,那我可以灵活点嘛,我分封诸侯,但是事关授爵的军事行动,还是由国家来统一安排嘛。可问题是,这么一搞和帝国后来的政策又有什么根本区别呢?这不就是帝国还是原样运转,然后地方再加几个吃香喝辣的王爷吗?几个不掌握实权的王爷能顶什么用呢?而且这王爷离开富裕的首都,跑到地方上来,肯定一万个不愿意,到时候在地方作威作福的,那不是嫌陈胜吴广出来的不够快吗?
其实在秦帝国时期,关于要不要分封天下的问题,就进行过多次讨论,从开国时期(前221年)到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从丞相王绾、群臣到齐博士淳于越,都表达过始皇应该分封子弟及功臣做为膀臂辅翼,否则将来皇权在首都势力过于单薄,一旦有变没有四方奥援。
但是大多数人之所以这么表达,无外乎当时帝国的危局已经很明显,情况已很不乐观,他们的议论无外乎是一种我可提醒了,出了问题别怪我的态度。因为他们对于怎么解决问题,尤其是怎么解决分封天下与国家垄断爵位授予的矛盾,只怕是只字不提,因为他们哪敢面对这样的问题呢。
帝国越来越危机四伏,秦始皇多半不会不知道,不然他也不用一次次的巡游四方。可是怎么解决问题却比发现问题难很多,尤其是,解决问题带来的后果,群臣不用承担,他本人却必须承担,对于一个接二连三遭遇刺杀,生死间走过好几回的世袭皇帝,始皇帝远远比想象的要怕死,要胆小,何况我们后面就会看到,始皇帝不是不想培养儿子,可是帝国现行的体制不推倒重来,他的儿子很难有什么发挥空间。
可能很多朋友会问,你把秦始皇要分封说的这个困难,那个做不到的,可为什么人刘邦三五两下就完成了分封呢?还不是因为个人的认识不同,秦始皇要早有刘邦的意识,不就没事了吗?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刘邦分封天下时所面对的社会形态,已经与秦始皇时期有了天壤之别。
我们来看下高祖五年颁布的一份诏书:
诏曰:“…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其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这个第一手史料内容极其丰富,能非常好的解答前面的疑虑。我们从这份诏书上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汉帝国创立时,这爵位已经差不多烂大街了。因为所有参与了战争的将士不管有没有爵级,全部通通升为大夫,如果已经有大夫以上的爵级的,统统加一级!
我们回顾下第二节,看看在秦帝国这爵位要升有多么的艰难,普通人要成为大夫,必须斩四个首级升到士的顶点,然后让出三分之二的封赏去候补军吏,等有坑空出来,然后再去走集体奖。看上去似乎还有条羊肠小道,可如果我们结合上一节的内容,就知道这几乎是条九死一生的道路,升大夫的过程中,不仅脑袋不能丢,还得家里有点底子,不然多半大夫没当成先破产了。
可现在呢?到了刘邦这里,部队里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成了大夫,大夫以上随便就普涨一级,这叫什么事呢?我们肯定也会引发新的疑问,这么多有爵的人,这秦法里规定的田宅财富与身份地位还能保证吗?
我们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到了汉帝国,所谓的爵位迅速贬值,到几十年后就成了纯粹的荣誉称号。诏书第二段里体现得特别明显,七大夫(第七级)以上那就是国家高级干部了,可是这么久过去了,他们应该分得的田宅却大多没有着落。
刘邦说,现在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大帮高级干部居然在县城的小吏的办公室门口低声下气的排队求待遇,这真是岂有此理!要知道秦帝国那时候,这个级别的爵位是和县令大人平起平坐的,老子对这帮建国有功的高爵者那也是恭恭敬敬的,你们这帮县里办事的小吏真是岂有此理!请善遇高爵者,不然别怪我不客气,重重给你们治罪!
这封诏书口气倒是很硬,各种恶狠狠的臭骂,然而诏书的内核落在了这一句上“令诸吏善遇高爵”,善遇两个字非常关键,这决定了谁是主,谁是客。很显然,诸吏再怎么被骂,他们是主,高爵者只是客。
要知道,在秦帝国哪需要诸吏善遇高爵,高爵善遇他们还差不多,因为在此前几百年,以爵位为代表的贵族身份等级决定一切,是王国、帝国的第一秩序。但是现在,一个新的地方小吏群体悄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诏书说的很明显,他们毫无军功,但是却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天下大乱的机会,田连阡陌,赚得盆满钵满,他们依靠这一轮剧变得到了第一桶金,逐渐发展成后世的豪强、豪族乃至门阀士族。
小吏无尺寸之功却富甲一方,这里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不法行为,可是刘邦却非常明确而坚定的支持他们,对他们过去的非法所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千万别以为这是因为刘邦老糊涂了,恰恰相反,这是他毫不含糊的表现。
高爵大约至少是县团级以上的干部,他们的田宅封赏还要皇帝亲自下诏,才能等候到小吏们“善遇”,也就是说他们的基于爵位的奖赏也是要打折扣的。至于那些烂大街的中低级的爵位拥有者,其想要获取规定的土地田宅,就难上加难了,皇帝其实就是用这样的潜规则,悄悄的把帝国对于贵族的垄断的包袱,给扔掉了。
从此,爵位逐渐成为名誉称号,小吏们的实际职权和由此获得的土地与财富,才是实际地位的保证。小吏们和高爵者有着巨大的根本性的不同,小吏的利益固然受益于公权力,但是根子上不来自国家授予,而来自于扎根地方的有效经营,迫切需要地方公权力提供秩序与公共设施支持,所以他们更乐意与诸侯王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因为这样的效率比直接和中央沟通要高很多。
以地方小吏为代表的地方豪强,更关注于自我的内敛经营,正是因为他们的兴起,取代了那些咄咄逼人渴望一本万利快速篡取权力的高爵者,诸侯王才有生存空间,这也是分封天下得以执行的根本基础。
人们常说汉承秦制,但如果我们跳开一些官名残余、组织形式上的表面相似,就会发现汉和秦在立国之本上已经有了极其巨大的差异,汉和秦实际上更可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类型的分界点。
其实,与其说汉承秦制,倒不如说秦承周制。周王国是基于贵族联盟的城邦殖民式政体,周王国的分封天下,实际上是在当时生产力有限,中央远远不够实际控制中华大地的广阔国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大族共享的贵族联盟体制。
周王国在无力控制郊野的背景下,其统治广阔王国的核心其实就是国家垄断贵族授予,一方面承诺和给予贵族基于身份的巨大利益(很多其实是需要你用心殖民才能实现的空头支票)团结各方,一方面把对贵族的授予认定权限收归中央,迫使其认可和维护中央以维护自己地位。所以,周王国建立了公侯伯子男的诸侯爵位和基于卿大夫士再到平民、刑徒等诸侯内身份地位体系,这个时候的政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国家贵族政治。
但是,由于中央能力有限,所以周王国必须要通过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秩序的世卿世禄制度,保障贵族们的根本利益。这样一来,王国垄断了贵族的诞生,却很难控制他们的消亡,帝国缺少足够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控制贵族。所以周王国这一套,不到三百年就彻底崩盘了。
周王国崩溃,诸侯兴起,为了避免重蹈周王国的覆辙,诸侯国开始一轮轮改革以求改良,商鞅变法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但通过第二节我们看到,商鞅变法无论怎么博大精深,其根子也是和周制如出一辙,其所有手段都是围绕国家垄断贵族、贵族有效传承来展开的。
现在我们比较容易看出来,商鞅变法更像是在给周制打补丁,通过一层层罗圈套罗圈的叠床架屋的补丁,整个政体看上去都面目全非了,然而其根本内核仍然是国家贵族政治。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无论商鞅们也好,秦王和六国君主们也好,他们都是世卿世禄者的后代,他们都是国家贵族政治下的收益者。
自己怎么可能革自己的命呢?他们各种改革,各种变法图强,只是为了更好的改良国家贵族政治,改进世卿世禄体系,让国家垄断贵族发放和世卿世禄等秩序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的运行,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只有当高爵者们在贪婪的欲望驱使下走向了彻底的自我毁灭之后,一片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新帝国,才有机会重新组织整顿新的秩序。几百年来的国家运转经验,尤其是秦帝国的深刻教训,让新的帝国大佬们意识到,国家垄断贵族,使得贵族与社会现实被帝国中央给隔绝了,相当于帝国为贵族的贪婪和欲望搭了一个防火墙,结果就是他们的贪婪与野心不可抑止的膨胀,最终烧毁了整个帝国。
所以,汉帝国放任了地方豪强的发展,豪强们当然逐渐渗透进公权力,也成为了贵族,他们的财富与地位也往往与国家的公权力有着很大的关联,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的财富首先来自于内部的积累以及与其他贵族的竞争,他们的贪婪与野心就必须要经受起自由竞争,从而被社会现实大大抑制,可以极大的缓冲帝国中央的压力,这之后的社会政体,固然还是贵族政治,但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由竞争式贵族政治或者地方贵族政治。
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汉帝国是地方贵族政治的初啼,秦帝国是国家贵族政治的丧曲,两者截然不同,甚至可以看作是两个大时代的分野。
顺便说下,本公众号的粉丝朋友们近期在上海和广东先后进行了两次线下见面会,朋友们的热情、友善与豪爽令人感动;大家的素质之高、所取得的成就之广令人惊佩;几番畅饮热议,其愉快的经历与满满的收获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今年我们将更多的举行这样的见面会,兄弟姐妹们一起把酒言欢,有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任何文章下留言,我们会邀请您加入微信群,和所有同好们在线上热聊,相聚。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往期文章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之漫评水浒
评书《广盛原传奇》
扁舟听雨 晚唐系列之安史之乱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之玄武门之变
关注公众号 关注扁舟听雨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记不住的那天》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欣赏扁舟听雨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