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十六)
养老问题怎么办?这对于大秦帝国的普通人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对于徒隶来说呢?既然徒隶是一种终身制身份而不是刑罚本身(见链接:《计划身份》)那徒隶老了以后咋办?
东郡守言:东郡多食,食贱,徒隶老、(癃)病、毋(无)赖,县官当就食者,请止,勿遣就食。它有等比。·制曰:可。
这是岳麓秦简记录的一段东郡太守向秦始皇上的一封奏疏,主要说的是那些因为老、病等原因失去劳动能力的徒隶的安排问题。
现代人一看这会觉得很好处理啊,可秦始皇看看兜里,不由得一脸肃穆地对大家说:
徒隶朋友们呐,你们实实在在的为朕为帝国奉献了一辈子啊,朕和咱大秦也一直惦记着你们呐。
只是大家也知道,现在大秦有那么一点困难,各地财务也不是那么宽裕,这大伙老病后的安排嘛,呃咳…
朕一直急大伙之所急,想大伙之所想啊,朕和臣子们是日以继夜的研究讨论,终于为大伙找到两条好出路哇。
第一条路呢是归家养老,大伙找找你们的亲人或者其他亲朋好友,只要愿意出钱把大伙赎回去,就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天伦之乐了,多美啊。
什么?你们年轻力壮时都没人赎,现在老了残了有个鬼赎?
大伙不要急,朕这不还为大伙准备了第二条路——异郡养老,真给你们准备了个好地方——蜀郡。
蜀郡好啊,天府之国啊,位列天下十大养老圣地之首啊。
大伙尽管随时动身,到时候各地一定是一路绿灯,通行顺畅,到了蜀郡有吃的有穿的,管保大家安享晚年。
什么?你说你们很多郡都离蜀郡两三千里,不知道有几个人能走得到那?
嘭!秦始皇猛地拍了下桌子,当场就急红了双眼:
哎我说你们这些同志怎么这么不讲道理呢?不是说了两条路归家养老异郡养老吗?你们总得选一条吧?
朕和朕的臣子为了你们的养老问题都几天没睡个好觉了,你们还要朕的大秦怎么样嘛?
哎,气死朕了,这群徒隶思想不行啊,秦始皇躺龙床上仍忍不住气愤不已。
东郡太守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给始皇帝上书的。
他的大体意思是说咱东郡就在黄河边上(今天河南濮阳一带),土地肥沃,粮食多,也比较便宜。
所以这些徒隶的养老问题我们东郡就自己负担了吧,别送他们去两千里外的蜀郡了。
丞相或者是御史收到上书后觉得有道理,补充说其他郡要是和东郡类似的负担起来不困难,也都自己负担了吧。
秦始皇看了后大笔一挥:同意。
实话说,这位东郡太守申请本郡内县廷负责徒隶们的养老问题,县廷的支出肯定会增加。
上级部门还借他的上书说其他郡有和东郡一样条件的话,最好也这么办。
这位东郡太守的同僚和下属对他是不是会有意见,咱还真说不准。
当然上面只是开个玩笑,徒隶养老方案想必是流传很久,多半不是秦始皇时期才开始出现的。
咱言归正传,大秦县廷是集农业、畜业,工程建设、人力外包等等、等等于一身的“啥都是”大集团,还兼顾收取大量地租、赋税。
最后连个徒隶的养老问题都没能力解决,你说徒隶们干起活来能有多大劲呢?
现在大伙就能理解为什么专门管理刑徒的司空会成为迁陵县高危人群了。
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大秦县廷、朝廷的财政情况,整个社会的经济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这方面留下的史料实在过少,好在里耶秦简内容极为丰富。
我们可以通过梳理里耶秦简,简单来计算下迁陵县廷的收支情况,以求能窥一斑而见全貌。
秦简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3年)迁陵县的粮食地租收入明细:
里面有两个数字,5295亩地收租677石和7042亩地收租910石。
这两个数字我们这里采纳晋文先生研究取和,那么迁陵一年的地租大约也就1600石上下。
那么迁陵县一年的粮食支出有多少呢?
县廷粮食支出的主要三大项:
县廷正编官吏们的粮食支出,县廷直辖徒隶们的粮食支出以及来县里服役的戍卒们的粮食支出。
先来看看官吏们的粮食支出,帝国律令规定比较清楚,正编每天发稻2/3斗,一年就是24石。
我们现有两份迁陵县吏员资料,一份显示在编86人,35人出差,51人在岗;一份显示在编69人,出差15人,在岗50人。
所以迁陵一年吏员们的粮食补助大约在1700-2000石之间。
这里没算吏员们的俸禄,因为我们不清楚俸禄是真的发粮食还是用钱替代,咱们就尽量先减轻点县廷粮食负担好了。
接下来是徒隶,我们此前介绍过,迁陵直辖徒隶总数在300以上(见链接:《大秦集团》)。
一个成年男徒隶从事筑城等重体力劳动每天可以得粮2石粟米,未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是1.25石,其余更少。
我们按最少数量算,迁陵县徒隶一块的粮食支出也高达4000石。
然后是戍卒,迁陵共有在役戍卒660人,屯戍、冗卒等是直接给粮的,更戍、罚戍、谪戍等可能部分时候不用给粮。
实际上即便这些罚戍的更戍的理论上需要自备粮食,但他们带不了那么多,通常也是向官府买或者借。
咱们这里按最少算,就当只有一半需要粮食,戍卒都是成年男子,每天粮食固定给2石粟米。
这么下来县廷每年戍卒这块的支出也大致需要约8000石粟米。
我们先不计较发给官吏的稻实际比粟米贵重很多,那迁陵县廷一年的纯粮食支出最少14200石,而粮食地租只有1600石。
也就是说县廷粮食缺口高达12600石,需要通过徒隶、戍卒们在公田耕种补齐。
但是从现有资料来看,徒隶分配给田官耕种公田的只有56人规模,还包含大量女子和未成年。
这是因为根据帝国律令,从事田官耕种的刑徒必须按每6名在编吏员配4个刑徒的比例分配。
也就是说,帝国田官是专门用来解决官吏们的日常粮食补助问题的。
剩下的每年大约11000石的缺口看来只能靠众多戍卒们耕种公田来补缺口了。
可是咱前面也介绍了,50个冗卒吭哧了一年也就耕种了200亩田,产量大约就那么三五百石。
戍卒们承担着非常多的各类军事任务和公共事务任务,种田的成绩能比徒隶高多少实在是个未知数。
因此迁陵县靠本地是没法实现粮食收支平衡的,需要大量从上级申请转移支付。
里耶秦简记载了洞庭郡一次性从郡治沅陵县调拨2000石粟米给迁陵的记载。
当然迁陵县作为一个刚刚攻克的地区,位置又比较偏远落后,不能用来类比中原郡县。
比如迁陵大量迁徙秦国本土有爵人士,加上作为新地有政策优惠,可能很多土地应缴租税但未缴纳。
按照晋文先生的估计,迁陵县可能有1000多户,如果在中原郡县,这样的规模也许能多收五六千石地租也未可知。
但我们也能看到,以秦帝国的运行方式,这平民、戍卒、吏员和徒隶的比例恐怕全国都差不多。
因此任何郡县的粮食收支恐怕都会面临很大压力,徒隶工作效率稍微跟不上或者稍微有点饥荒,就可能需要朝廷转移支付。
粮食收支比较困难,不过农业集团毕竟只是大秦集团的一小部分。
大秦不是还有工程、船业、种植业、手工业、土地租赁、人力外包等等一系列业务嘛。
是不是可以用运营得来的钱填补粮食亏空呢?
我们先来看下县廷从老百姓那收来的赋税能有多少。
从里耶秦简的情况来看,迁陵县民众固定的赋税就只有户赋和刍藁税了。
户赋是按户征收,每年收两次,五月收15钱或者等值的布、茧一类织物。十月收可以用作马牛饲料的刍,大体值16钱。
按道理迁陵上千户人应该每户都收,可现有的记载似乎收户赋的民户范围和收租范围大致重合,因此迁陵最多350多户,收钱不到11000。
刍藁大致为草料和禾杆,都是上好的牲畜饲料,按田亩数量征收,实际上是地租的一部分,不过从里耶秦简来看大多都是直接交钱。
每100亩收刍二石藁三石,折钱60,前面介绍了迁陵可收税田最多130顷。
不过根据律令,不管在垦还是休耕,都要缴纳刍藁,咱们往最高算乘3,也就不到400顷,24000钱。
这么一算帝国每年赋税收入也就35000左右,这笔钱多不多呢?
帝国最低级别的吏员“佐”年薪36石,折算成钱就要1080.
帝国在编干部需要的薪水每年至少5000石,折钱15万。
帝国还有一笔大开支就是购买奴婢,里耶秦简显示秦始皇31年(公元前236年)十月迁陵县贰春乡花6800购买两个男奴。
秦始皇29年(前238年)迁陵县少内(财政局)花了33000钱购买徒隶。
粗粗估算,后世大部分帝国最仰仗的租税收入在秦帝国很难满足县廷开支,县廷收入大头得靠徒隶和戍卒们赚取的利润。
现在问题就转变为这些帝国最低贱等级,最低待遇的徒隶们能为帝国赚回这些钱吗?
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和资料,无法给出答案,只能透过一些零碎信息窥探帝国县廷的收支情况。
帝国律令规定县廷如果徒隶数量不够导致运营状况不佳,向朝廷御史部门直接打报告,由御史统筹调拨徒隶支援。
律令还有规定县廷在进行某些支出时,如果钱不够向朝廷打报告,地方“执法”机构会统筹从禁钱中发放贷款。
禁钱我们可以理解帝国国税,属于皇室直属的财政部门,他们钱的具体来源我们后面再说。
至于其他时候县廷钱不够了,粮食不够了该怎么办还找不到细节律令,但我们可以找到直接案例:
某年迁陵县廷给郡里打报告说我们有事要用8万钱,但手里一分没有。郡里给批了5万,其余3万大约让县里自己想办法。
某年迁陵对本县的织物收支(秦代织物还可以当钱用)情况做了个总结:
缦收了325丈多一点,估算本县支出还缺338丈;白布收443丈多点,缺411丈;麻收了不到37石,还缺155石。
当然也有不缺的,全是类似锦啊,络袍啊等等只收了1-2个单位的物品,基本都是用不上的。
从县里织物收支来看,迁陵县用度缺口超过50%,也就是说一大半都得靠上级部门转移支付。
结合前面说的郡里向迁陵一次提供2000石粮食的案例,可见迁陵非常仰仗上级部门转移支付。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秦始皇为啥对徒隶们异郡养老还是归家养老这么费劲了。
这么多老病徒隶不干活光吃饭对大部分县廷的财政压力只怕巨大无比。
反过来说,堂堂大秦拿一群不拿薪水白干一辈子活的徒隶养老问题没办法,那其他县廷虽然比迁陵好恐怕好得也有限了。
县廷没钱可以向大秦朝廷贷款,可要是这贷款还不上,朝廷要不要为县廷兜底呢,这底又兜不兜得住呢?
目前没有相关史料和出土资料,大家尽可大胆猜测。
难道大秦就没后招了吗,以大秦朝廷的强大,当然会有招,就是这后果颇难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