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点重重的燕王臧荼谋反案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二十六)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正式称帝并与七大诸侯王达成了基本一致。
然而仅仅过去半年多一点,天下格局又突然间出现了大变化:
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
七大诸侯王之一的燕王臧荼居然造反了,以至于皇帝刘邦亲自率兵征讨。
更加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在后面:九月,虏荼。
臧荼从起兵造反到皇帝得信再到皇帝调兵遣将攻打再到自己兵败被俘,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用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来形容汉军这次剿灭燕国反叛的战斗当不为过。
对于臧荼造反的具体时间,《史记》和《汉书》有些不一样: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
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
按照史记《高祖本纪》的说法,似乎臧荼造反这事发生在十月。
不过两本史书其实没特别的矛盾,史记有个《秦楚之际月表》。
月表对臧荼造反分别记有8月刘邦出征、9月臧荼被俘和十月卢绾被立为新燕王等三件大事。
古代史书习惯按时间顺序记载各项大事,可是很多大事从头到尾耗时好几个月。
对于这种跨月的事迹史书喜欢集中到一个月记载,要么在头要么在尾。
因此史记记载臧荼的事实际上是等十月卢绾成为新燕王后再从头到尾把这些事全记到一起。
我们结合史记的月表和汉书,大致可以得出比较清晰的时间线:
七月臧荼谋反,八月得到消息的汉高帝刘邦御驾亲征,九月就全歼燕军俘虏臧荼。
随后《汉书》的《异姓诸侯王表》说卢绾是闰九月成为新燕王,史记则说是十月。
这个把月差距不是很重要,我们就不必细究了。
这起造反大案唯一值得细究的问题是:这臧荼到底图什么啊?
要谋反总要有所图,比如说野心膨胀想要谋求大位,又或者对眼前处境不满故谋反以求自保。
但咱把这些理由放到臧荼身上,似乎怎么都挨不着边。
连载一开篇就介绍了,诸侯王们和刘邦是经历了一轮严肃谈判的。
诸侯王的核心诉求就是要保证自己的独立自主,保证自己与刘邦有着对等的地位。
这个诉求最终刘邦可是都满足了。(见链接:《亏大了》)
臧荼现在是货真价实的燕王,完全可以说燕国地盘就是他的独立王国。
臧荼都已经是诸侯王了,他能够谋求的可以说都已经得到了。
他如果还要不满,那唯一诉求就只能是更进一步,要自己当皇帝了。
可史料没有任何臧荼要称帝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他没有称帝的行为与意愿。
如果臧荼不想称帝,他这莫名其妙的跳出来造个反然后迅速领盒饭又是在搞什么呢?
后世人们也觉得难以理解臧荼好好的王不当,非要跳出来谋反送死的想法,纷纷给出各种猜测:
臧荼,项氏所置,又负杀故主之罪,故惧诛最先反。
最出名的是上面引用的清朝大学士何焯的说法:
臧荼觉得自己是项羽封的王,刘邦会把他当项羽余孽看,所以生怕哪天刘邦看他不顺眼要杀他,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
可臧荼以燕国一隅之地要和强大的汉帝国作对,总得和其他大诸侯们好好串联一下吧。
不然和以卵击石有什么区别,难道臧荼活得不耐烦了?
就算臧荼觉得自己很牛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总要和各位诸侯王打个招呼,至少保证他们别来打我吧?
然而史料里同样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另外有种说法是说臧荼膨胀了,想要更多的地盘。
这种说法主要源自《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
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
按这个记载,臧荼先侵略汉帝国的代地(今山西北部),才引发汉帝国雷霆一击。
耐人寻味的是,《汉书》和《资治通鉴》都删了臧荼攻下代地记载。
不过《汉书》保留了臧荼被杀后:使丞相哙将兵平代地。
之前介绍过,相比于个人写史的司马迁,班固写《汉书》是得到了皇帝立项的。
因此《汉书》对着官方档案写,条件要比《史记》好很多,保留的原始史料也比史记多很多。
汉书删除臧荼攻下代地的记载,说明很可能俘虏臧荼后的代地之战是独立战役,官方档案并没有臧荼吞并代地的记载。
更进一步,樊哙本人履历中也没有平燕后接着平定代地的记载。
从高帝攻反燕王臧荼,虏荼,定燕地。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
平燕后韩信又跟着谋反,樊哙跟随刘邦一起到了陈县抓捕韩信。
由于汉军随后数年多次在代地作战,功臣表和将领传记里的履历很难判断谁参加了这次平代之战。
看上去最有可能没有跟随刘邦去陈县抓捕韩信又参与平定代地的是郦商:
别定上谷,因攻代,受赵相国印。
此轮平代之战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樊哙只是挂了平代大军最高指挥的头衔。
随后由于韩信谋反案,平代之战才刚开始樊哙就匆匆南下与刘邦会师。
可见代地当时叛乱规模不太大,而且我们从现有资料也很难判断燕国是否有出兵进攻代地。
从常理分析,臧荼要是真的这么急于开疆拓土,三年前汉军和赵军杀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为什么不动手?
楚汉相争的时候,汉军被项羽牢牢咬住,一度危在旦夕,臧荼要真这么要地不要命,那时出手抢夺不好吗?
眼下汉帝国兵强马壮,天下46郡独占24个,臧荼现在去侵略汉帝国?
臧荼是从名不见经传到开国之王的一代枭雄,绝不是傻子,很难想象他会做出如此主动送死的行为。
更有趣的是贾谊名篇《治安策》中的这段文字: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
贾谊说最先造反的是楚王韩信,压根就没提臧荼。
《治安策》是上疏汉文帝的策论,在非常严肃的讨论当时该如何处置、应对诸侯王势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么严肃的给皇帝看的策论文,贾谊没道理满嘴跑火车。
这么看来,可能当时很多人心里并不认为臧荼真的有谋反。
要知道,臧荼造反整个事就好像老天送给刘邦礼物一样,来得太恰到好处了!
刘邦称帝后七大诸侯一旦抱团,实力仍然足以和汉军抗衡。
而燕国是唯一拥有优良产马地的诸侯,对可能存在的诸侯联盟非常重要。
臧荼燕国被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其余几个诸侯再想和汉军抗衡就会难度大增。
半年前汉军曾经攻灭临江国(见链接:《再出招》)。
与燕国相比,临江国开国君王共敖没有参加过灭秦战争,楚汉战争中也很少和其他诸侯互动,与其他诸侯缺少互信。
但即便如此,刘邦也做足了文章,把相当于今天湖南省的大块地盘拿出来拉拢吴芮和英布。
按常理,临江国被灭会让诸侯们更加警惕,汉军再轻举妄动只会让诸侯被迫团结起来。
但臧荼事件巧就巧在臧荼居然自己主动谋反了。
谋反就意味着臧荼背叛了汉帝国与诸侯们的联盟,人人得而诛之。
当然,诸侯王不是傻子,不可能汉帝国宣布谁谋反大伙就认定谁谋反了。
问题是,汉军火速出击,不到两个月臧荼就被杀了,燕地就被平定了。
这让大伙连反应、撮合、商量的机会都没有。
臧荼被平定后,刘邦任命卢绾为新的燕王。
卢绾是刘邦老乡,而且由于两人同日出生,自小两家关系就非常紧密。
楚汉战争中,卢绾带着刘贾率两万部队南下看住彭越,此后下九江、临江,战功赫赫。
卢绾相当于一个方面军的总司令,其独当一面的能力可见一斑。
卢绾为新燕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当于汉帝国半直辖了燕国。
此后数年汉帝国的河北、山西连年战乱,汉军多次遭遇苦战。
此时能相对较有力的掌控拥有强大骑兵的燕国对于汉帝国可谓至关重要。
回过头来看,本来是无从下手的局面,臧荼却突然跳出来给刘邦送礼。
他的慷慨送死一下让刘邦走活了,让诸侯走崩了。
想必大家现在更加困惑了,臧荼难道是被吃了三尸脑神丹?怎么就这么伟大地牺牲自己、照耀刘邦呢?
好在功侯表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官方履历,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史书正文里漏掉的内容:
(温疥)以燕将军汉王四年从破曹咎军,为燕相告燕王荼反。
(翟盱)为燕令,以都尉下楚九城,坚守燕
(昭涉掉尾)汉四年以燕相从击项籍,还击臧荼
温疥、昭涉掉尾、翟盱分别都是燕国的相、将军和都尉这样的高官,可他们却都为汉军攻打臧荼,并因此立功封侯。
尤其是温疥,已经被燕国从将军提拔为燕相,却主动告发臧荼谋反。
燕国都尉翟盱封侯功劳是“坚守燕”,说明翟盱此时已公然反叛燕国,之后臧荼率军来攻,他一直坚守到汉军主力赶到。
这三个人还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臧荼派出随同汉军作战的燕军将领。
现在我们能感受到,最有可能的事实是:臧荼的燕国是从内部被迅速瓦解的。
燕国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内讧,燕国前后两任国相昭涉掉尾、温疥都已和臧荼势同水火。
既然燕国内部在大闹天宫,臧荼随后诡异的给刘邦送温暖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国相温疥举报臧荼谋反,汉帝国只要拿这个昭告天下,臧荼到底为什么谋反还有啥重要的?
我们现在也同样能理解为何汉军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能迅速拿下燕国。不给诸侯任何反应时间了。
燕国最有势力的前后两任国相都积极加入汉军“平叛”。
加上以翟盱为首的众多将领,燕军到底是汉军一伙的多还是臧荼一伙的多已经很难区分了。
汉军此战实际上是与大批燕军里应外合打臧荼身边的半支燕军,作战难度大大降低。
如果用阴谋论的写法我们完全可以写出一本权谋大作:
早在楚汉战争时,为了向汉军表忠心,燕王臧荼派了三位大将率兵协助汉军作战。
没料到刘邦的王霸之气一下就把三人收买了,这仨一回去就整天闹着要换主公。
于是刘邦在关键时刻引爆炸弹,一下就把可怜的臧荼炸掉了。
然而历史终究不是小说,臧荼燕国确实亡于温疥、昭涉掉尾、翟盱等重臣集体反叛。
但是他们仨图什么呢?尤其温疥,都已经是国相了,干掉臧荼难道为了更进一步?
可最后卢绾成了燕王,温疥实际上也没得到啥啊。
三位燕国将相与臧荼的剧烈矛盾背后必然有更深的背景需要我们去探究、理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