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三十三)
由于公众号投入不小,维护艰难,泪痕决定开辟抖音战场。
但毕竟喜爱我们的数万读者目前主要汇聚于公众号,因此扁舟仍然会维持大约两天一次的更新。
希望大家多多去抖音捧场,多多支持我们的公众号与抖音,觉得喜欢也请多多打赏。
泪痕短时间内会全力搞短视频,力争取得质量和商业的双突破,文章会间歇性输出,请大伙耐心等待。
公众号今后可能也会稍微打打广告,但保证频次很低,希望大家见谅。
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参等为通侯。
公元前202年12月,等了将近一年后,汉帝国开国功臣们终于等来了封侯的好日子。
从前202年12月到前201年1月,首批共封29个侯。
这轮封侯名臣大将云集,赏赐的食邑户数也相当高,有10人封地超过5000户。
如此大规模的赏赐,按理来说,这一个月的时间应该是帝国难得的一段狂欢嘉年华。
然而封侯过程中出现了不小的争执: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争执的焦点指向的是丞相萧何,有很多功臣联名向刘邦提出抗议。
大伙认为,萧何给的食邑太多了,居然有8000户。
所有功臣里只有曹参(10630户)、张良(10000户)和周勃(8100户)比萧何高。
大伙纷纷告状,我们一个个拼死拼活苦战四年,不知经历了多少危险,受了多少伤。
萧何什么仗都不用打,就只要坐在衙门里动动笔杆。
他萧何凭什么骑到我们头上,凭什么赏赐比我们多这么多?
刘邦替萧何辩护,不过这辩护的语言似乎不太客气:
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
这段文字后世被简称为“功狗论”,还成了后世不少人口中的美谈。
问题是,怎么看刘邦这也是在不顾形象的拍桌子骂人哪。
你们这帮家伙不过是老子手里一条狗,萧何是和老子一起看着你们这群恶狗的人。
老子封个侯爱给谁多少户那是朕自己的事,你们这群疯狗居然来质问我,简直岂有此理。
刘邦这段彪悍对话记载在萧何传记中。
我们也不知道刘邦是不是真的如此粗鲁的与众功臣飙脏话。
不过事情并没有完,为了萧何的事又引发了更大的争执。
这次争执不仅在萧何传记中被完整记录,连功侯表的官方资料也有涉及,真实性毋庸置疑。
公元前201年的七八月间,功侯已经封了五六十个,主要的功臣都基本封完了。
接下来汉帝国干了一件大事——为功臣排座次。
又作十八侯之位次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功臣榜一共18位上榜并且排定了座次。
这个帝国开国功臣榜再次引出轩然大波,这一次的争执焦点在于谁该排功臣榜第一位。
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
“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所有列侯来了个联名上书,一致要求封曹参为功臣榜首。
已桡功臣多封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刘邦心目中却想让萧何当功臣榜的第一名。
不过几个月前刚为了给萧何8000封户,刘邦刚刚痛骂过功臣们都是狗。
现在再出面接着骂似乎有点不好意思。
但不好意思归不好意思,最后刘邦还是非常坚定的让萧何成为汉帝国头号开国功臣。
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
不仅如此,刘邦还特批萧何可以带剑不脱鞋上殿拜见皇帝,上朝时也不用走麻烦的小碎步。
这些毕竟都是仪式性的东西,也就罢了。更过分的在后面。
萧何被加封2000户,这样萧何也有了10000户,封户只比曹参少了600来户。
而且萧何父母兄弟十多人都被奖赏食邑,按照律令规定,食邑以300户起封。
这么算下来,萧何一家封户至少13000户以上,比曹参一家多多了。
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宰相,有隙。
怪不得史书也感叹,当年在沛县一块玩耍的时候,曹参和萧何关系很好。
等大家都成了宰相了(萧何是汉相,曹参齐相),俩人就有点矛盾了。
这俩人是大汉开国功臣前两位,能被史书记下二人有隙,这二位的矛盾只怕很是不小。
也不由得曹参不生气啊,所有人都推我为第一。
刘邦不但非要把萧何提上去当第一,还把本来比我低的封户一口气提到比我高那么多。
这换了谁再站到萧何面前也很难心平气和了。
为了这事,刘邦也不能只骂人是狗,还是要给个说法:
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你们一个个的,谁不是打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主意?谁不是一两个人独身加入我的?
人家萧何整个家族几十口人都在革命一开始就加入汉军,萧何全家人都有坚定的革命信仰,你们拿什么和人家比?
曹参,沛人也。秦时…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
曹参是县里搞司法工作的干部,在秦帝国时期就是县里的豪吏。
也就是说,曹参在县里混得很不错,毕竟搞司法执法工作,很容易黑白两道通吃。
但刘邦起兵后,曹参是以中涓的身份跟随,也就是作为刘邦私属,一直在军队里工作。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
萧何就不一样,按照刘邦说法,萧何是举族跟随,所以一上来萧何就被刘邦任命为主要助理。
萧何经常“为丞督事”意思就是他经常能全权代表刘邦负责处理行政和监督事务。
但你可千万别以为萧何的地位来得一帆风顺: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
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
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楚汉战争期间双方在荥阳苦苦相持,关中近乎全部交给了萧何。
刘邦连续派人慰问萧何,丞相辛苦啦,丞相您别太劳累了啊。
萧何左右马上就有人琢磨出味来,一个叫鲍生的劝萧何赶紧有所表示。
刘邦立太子并把太子也留在了关中作为留守朝廷之主,看着萧何的意思很明显(见链接:《吕氏家族》)。
但萧何经营关中政务甚久,太子和太子背后的吕家动作大了小了都不方便。
这个情况下刘邦只好天天派人来看看萧何,心里想的是,我的何,懂事点咯。
萧何是聪明人,他听从了鲍生意见把家族内几乎所有男丁全部送到荥阳前线。
这一招固然是把族人交给刘邦做人质,但不仅于此。
这些男性族人如果和萧何在一块,萧何再低调这些人也自然要承担重任。
萧何把他们全送去荥阳前线就意味着萧何身边再也没有最信得过的族人。
萧何意思就是您看,我虽然是丞相管着大家,但我身边已没有自己人,我只能一心一意为您打工。
所以刘邦自然怎么看曹参怎么都不顺眼了。
萧何给我交了投名状,而你曹参呢?
你关键时刻曾经怎么站队过,就都当我忘了是吧?
当初“韩项我,三国志”的时候,以曹参为首的很多将军,表现可是大有疑点(见链接:《修武夺军》)。
当然,刘邦并没有对此大做文章,故而官方档案语焉不详,所以咱的推论毕竟有点捕风捉影。
不过刘邦对曹参的安排透露出来的不满就有点明显了:
高祖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相国。
刘邦将曹参任命为齐国的相国,等于将其赶出了朝廷。
不仅如此,此后五年汉军屡屡对外出击,却一次也没有要曹参带兵跟随。
这位被汉军将领公推战功第一的大将被刘邦刻意雪藏了。
大家可能会说,刘邦死前不是把曹参指定为萧何死后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吗?
这段记载确实出自官方史料,但仅仅是吕后与刘邦的私人对话,没有文字留档的东西,总归有疑点。
古往今来,先帝遗言这个东西总时不时能冒出来几句新的。
你说“曹将军,我放心”,他说不对,还有句“安刘者,必勃也”;
另一个人说你们都不对,至少还有句“有问题,找吕后”。
刘邦遗言最大的噱头在于他死后,人事任命居然就按此执行。
可问题是到底是吕后听刘邦话还是吕后进行人事变更时借刘邦的名义呢?
我们猜测似乎后者可能性反而大一点。
毕竟刘邦留下的最大遗言显然是非刘氏不得为王,怎么没看见吕后听进去半个字?
言归正传,刘邦是否真有指定曹参接班萧何咱没法证实。
但有一点很明确,终刘邦一生,曹参被锁死在齐国,再没能进入中央朝廷。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曹参为什么要萧规曹随了。
我们不好说萧规曹随就一定不涉及曹参的个人信仰,但他被刘邦赶出朝廷近十年也是事实。
吕后把他调回任丞相是彻底的空降,对朝廷两眼一抹黑的曹参要想活得消停点,还真就是萧规曹随最合适。
萧何与曹参的故事我们大致了解了。
但他俩的恩怨是不是局限于私人恩怨或者加上刘邦的三角恩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