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三十四)
公元前201年,汉帝国决定排出十八功臣位次,却引发轩然大波(见链接:《恩怨情仇》)。
几乎所有功臣联名上书,一致要求封曹参为功臣榜首。
刘邦心里不乐意,但才骂完大伙不过是群狗,再扯破喉咙骂好像也有点过意不去。
气氛变得有点尴尬,这时候突然有个叫鄂秋(史记作鄂千秋)的“谒者”上书:
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
…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
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
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
鄂秋说联名上书的群臣都在胡说!
你曹参是打仗立了些军功,可那都只是一时之功,无足轻重。
萧何镇守关中确保前线汉军后勤才是保障汉军能坚持下去的万世之功!
有了萧何的支持,能带兵打仗获胜的多了去了,未必就是你曹参的本事。
怎么能拿你曹参这点一时之功和萧何的万世之功比呢?
毫无疑问应该萧何头功,曹参排第二。
鄂秋是 “谒者”,所谓谒者可以简单理解为类似现在的文员、前台。
更过分的是鄂秋直到革命胜利前一年(公元前204年)才加入汉阵营。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前台里鄂秋也是资历最浅的那一批。
一个资历如此浅薄的前台哪来的这么大胆子如此猛烈的抨击曹参等部队高级干部?
而且这语言,这口气: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
你看看,你看看。他这话意思是没有你曹屠户,难道我们就吃带毛猪了?
告诉你,没有以你曹参为首的一小撮狗屁功臣,对革命胜利毫无影响!
多你们不多,少你们不少!
这这这,简直就是指着鼻子破口大骂啊,比之前骂大伙是狗还要狠啊!
傻子都知道,这篇上疏也就差个刘邦的署名罢了。
刘邦还装模做样的马上回复:鄂秋同志说的好啊,鄂秋同志理论水平高啊。
于是这个资历浅、地位低的前台鄂秋,突然间被封侯。
而且他封户高达2000,从前台摇身一变成为排位中上的功臣。
看到这里,所有人第一感觉就是,这刘邦也太真性情,太爱憎分明了。
刘邦对萧何爱得如此深沉,对曹参恨得如此直接,不愧是2000年前的霸道总裁啊。
问题是,这些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枭雄真的喜欢像现代偶像剧一样玩些幼稚的霸道总裁游戏么?
我们对历史的态度一直是“轻故事,重资料”。
不是说故事都是假的,而是说史书上的故事即便来自官方史料,也只是对那些被标为重要的官方档案的整理。
档案也好,史书也好,没有义务花上几万字给我们介绍背景和背后的原理。
需要聪明的读者自己从资料中找出有趣的真相。
这轮冲突的起源是十八功臣榜,我们欣赏故事的同时当然有必要搞清楚那到底是哪十八功臣。
《史记》和《汉书》的功臣表中都列出了位次,我们可以得到前十八的功臣和具体座次:
萧何、曹参、张敖、周勃、樊哙、郦商;
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
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
看到这份功臣表,大家是不是第一感觉就是不对劲?
不光你们觉得不对劲,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文人也都觉得很不对劲。
因为实在少了点什么啊!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哪去了?奇谋妙计闻名天下的陈平哪去了?
张良封侯10000户排名第二,陈平封侯5000户排名第8。
论知名度张良和陈平更是汉初顶流,功臣榜中几个能比?
没有张良和陈平的功臣榜叫什么功臣榜呢?
唐朝时就有传言说有个《高祖泗水亭碑十八侯铭》,碑文是由班固亲笔书写的十八功臣榜。
这份功臣榜中,张良排名第三,陈平排第六,樊哙第二,曹参第五。
总之,尽可能地满足了后世群众对十八功臣的美好愿望。
只可惜这玩意属于一眼假,我们只能当个乐子看。
后人也千方百计科学的找漏洞,说更原始的资料《楚汉春秋》上的十八功臣和《史记》《汉书》好像不太一样。
然而根据《四库全书》引《史记正义》的记载:
无奚涓薛欧有韩钦陈溃。而王吸为王崇,丁复为丁侵。
不过是些名字上的差异。
我们现在可以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
张良和陈平确实不在十八功臣之中。
所有功臣都是军队出身的将领,只有萧何例外。
稍微说明下,榜中周昌虽是御史大夫,但这个御史大夫继承自其死难的哥哥周苛。
周苛死难前周昌是中尉,且常年跟随刘邦作战,总体上仍属于部队干部出身。
榜中张敖比较特殊,我们以后会详细介绍,先略过。
现在,我们是不是能理解为什么刘邦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口大骂曹参和功臣了呢?
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对这些日子发生的故事重新整理了呢。
帝国成立了,要设立功臣榜以为今后排座次的标准,这是没办法绕过的大事。
当曹参为首的军队将领们一再串联,把参谋长张良,军纪委书记兼外事部长陈平排除在名单外时,刘邦忍了。
毕竟战争还没结束,军中将领仍然是大汉中流砥柱。
可接下来大伙联名想把萧何也排除出榜单时,刘邦终于怒了。
你们这是要朕一个也不剩啊,于是刘邦舌战群雄,破口大骂你们都是狗。
将领们也不好意思来个大满贯,就说好啦好啦,萧何进榜,不过曹参要排第一。
刘邦一看,都已经骂你们是狗了,继续开骂不好意思了,于是换个小号接着骂。
刘邦敢骂的前提是他知道即便萧何排头功,部队的干部们也赚便宜赚大了,此时不骂个爽更待何时?
从皇帝的角度,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
开国之初,打仗的需求比较多,将领地位比较高,可是现在更重要的是行政和经济工作。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以文书御天下
古代要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只能依赖各级文书。
阅读、理解、收发、书写这些文书需要非常强的文字功底和理解能力。
部队干部大多是大老粗,这些复杂的文书多半看都看不懂,还怎么去进行复杂的管理工作?
对于刘邦来说,熟悉行政、文书和律令的专业人士今后必须在帝国承担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可是对将领们来说呢?难道我们拼死拼活满身伤痕就是为你刘邦无私奉献吗?
哦,要打仗的时候我们是最可爱的小甜甜,要论功行赏就嫌我们是没文化的牛夫人了?
这不就是标准的能同甘苦不能共富贵吗?
大家可能有疑问,毕竟将领们已经包揽了2-18,何必还要苦苦争这榜首呢?
我们看下下面两个小故事就能体会到将领们的苦衷:
邓通既至,为上泣曰:“丞相几杀臣。”
汉文帝时期丞相申屠嘉为人刚硬无比,文帝宠臣邓通仅仅对他不敬,他把邓通拿下后坚决要斩杀邓通。
文帝心知大事不妙,赶紧派人去丞相府上把邓通救出来,吓得邓通哭得一塌糊涂。
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
申屠嘉看不惯当时的内史(相当于现在首都市委书记)晁错,借故上奏要杀晁错。
但景帝保了晁错,说这事我指使他做的,不能怪他。
申屠嘉大怒,气愤的说我就不该卖新皇帝面子,我直接宰了晁错啥事没有啊。
他越想越气回家竟然吐血病死了。
几十年后文帝、景帝时期的丞相申屠嘉尚且可以说宰谁就宰谁,皇帝也只能苦苦求情。
汉初丞相的很多特殊权力实际上就是刘邦给的。
我们可以想象,作为开国丞相的萧何想要硬来,只会比申屠嘉还要方便。
所以从将领们的角度,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萧何到榜首啊。
曹参萧何之争已经不是理智的座次之争了。
将领们觉得,我们必须要争这口气给萧何颜色,才能让他以后看到我们背都怕。
不然萧何有想杀谁就杀谁的权力,要是给他赢了榜首,我们以后看到他岂不是腿都要打哆嗦?
那句名言说得好啊: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刘邦这段时间对萧何爱得如此深沉,那是因为现在的萧何已经不再只是萧何啊。
萧何已经成了张良、陈平和所有大汉朝廷非部队干部的化身啊。
刘邦把对张良、陈平的爱,把对所有非部队干部的爱都给了眼下的萧何,你说这爱能不深沉嘛。
萧何与曹参的这轮功臣榜首之争,向我们展示了皇帝与将领们彼此间如何危险万分的打交道。
此时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双方打交道中求同存异仍然是主流。
一旦战争结束,双方的矛盾就很可能迅速激化,彼此再打交道的手段就有可能激烈很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轮交锋的实质,就能更好理解汉帝国后续政治格局。
尤其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后的太子之争以及吕后是怎么走到历史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