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高呼: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啊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三十七)
古人治史大多喜欢 “微言大义”,对以《春秋》为代表的“一字褒贬”赞赏不已。
在这种治史氛围下,道德品鉴,臧否人物成为史学的最高诉求。
在这样的治史氛围下,自然会重主观故事,轻客观资料。
于是我们看到的历史越来越容易成为帝王将相的英雄传奇。
明末清初,近代科学治史观念逐渐进入我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的学者们。
到清中期以后,学界逐渐兴起对史料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客观考证的新风气。
这些学者被后世称之为乾嘉学派,往往被蔑视为只会“小学”,是迂腐的考据派。
毕竟乾嘉学派斤斤计较于社会历史的各个细节考证,既不讲究文学,又不讲究理论。
要都这么研究历史,哪还有文学之美,哪还有微言大义呢?
言归正传,上节中我们疑惑于次级功臣们居然会怀疑大汉居然不足以遍封他们那点土地封户(见链接:《雍齿先封》)。
如果用微言大义的方法去褒贬,我们大约永远不知道答案。
幸得清中期以来诸多做“小学问”的学者孜孜钻研数十载。
他们以出乎此前学者意料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清中期以来,大量学者对西汉近八百侯国的方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逐一梳理。
由于缺少现代的检索工具和制图工具,其过程极其困难,其结论错漏很多。
但正是这些清代学者们在包括侯国方位在内各方面近乎堂吉诃德般的艰苦努力,为我们一点点揭示了全新的汉帝国。
到了现代,有了新的工具和大量的出土新史料,人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准确。
终于马孟龙先生集上述研究之大成的《西汉侯国地理》面世。
马孟龙先生的研究总结让我们对西汉绝大部分侯国的方位有了清晰认识。
当基础知识,基础数据有了准确答案时,很多形而上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通过对帝国众多侯国方位汇总统计,我们逐渐发现汉帝国从始至终对于侯国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关内地区以及荥阳(今郑州)以西的洛阳周边不予分封,
边郡不予分封,强势异姓诸侯王国如英布的淮南,彭越的梁国也不予分封。
如此一来,我们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其他政策都下得很快,唯有功侯的政策处理得这么慢。
如果严格按照汉帝国朝廷的基本原则,别看现在汉帝国幅员广阔,可分封的地盘却很少。
公元前201年时大汉直辖18郡,但只有河东、上党、河内、河南,东郡、南阳、淮阳和颍川等8郡可以封侯。
这里还要去掉河南郡洛阳周边、东郡定陶(属梁国)周边。
这几个可封侯郡的地盘大约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三分之二以及山西省的三分之一。
这几个地方加起来也就今天一个省的地盘,撑死了也就100多个县。
而大汉的功侯都是县侯,也就是一个人要封一个县。
上百个功侯就是上百个县,这又哪够封呢。
那汉帝国不是已经封了29个侯了吗,到底怎么封的?
第一批29个功侯只有靳歙的信武侯我们暂时还不清楚方位。
其余28个侯国方位都已明确,其中位于汉帝国直辖土地的只有12个。
这12个汉直辖侯国还有7个位于齐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
其他14个侯国有4个位于张敖的赵国,3个来自韩王信迁徙前的韩国,9个来自韩信的楚国。
原韩信和韩王信地盘一共封了12个侯,数量与汉帝国直辖领土一样。
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
汉初列侯的侯国可以自行设置官吏,相当于一个小国。
侯国有以家丞为代表的家臣系统和以侯国所在县令/长(后改为侯国相)为首的行政系统。
初期通常只有县令/长为国家所设,其余列侯自治。
马孟龙先生根据出土《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秩律》不包含侯国官秩,进一步推出:
即便在汉直辖郡,汉初朝廷也给予侯国独立地位,官吏体系不纳入直接管理。
那么侯国被封进王国后其地位更不用说。
汉初王国之所以和帝国对等,关键在于租税与徭役都由王国自主。
王国有了和汉帝国朝廷对等的财政地位,就有了对等的政治地位。
列侯封君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
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
然而一旦侯国被封进来,这个县的常规地租和山川园池等工商业增值收入全都归了列侯。
列侯又往往就职中央,其收入处理、转运也只能由朝廷负责。
可以得出结论,一旦王国被封入一个侯国,就等于被挖走了一个县。
当我们梳理出这些基础资料后,很多形而上的问题就能有更准确的理解。
比如说韩王信被迁徙到被朝廷定义为边地的晋太原郡,未必只是刘邦个人的意见。
韩王信在颍川被刘邦封了3个侯国,他多半不愿意。
搞不好是韩信自己主动申请从名不副实的中原腹地调去不会被挖走地盘的太原。
再看看几大诸侯王对于分封侯国的态度:
长沙王吴臣(吴芮儿子)的地盘理论上是边郡,按原则并不需要分封。
但吴臣主动请刘邦封自己三个部将为侯,都封在了自己地盘。
现在对于吴芮的长沙国刘邦死后还能长时间保留是不是就不奇怪了呢?
张敖的赵国则是模范生,先后被封了16个侯国,现在对张敖卷入谋反大案还能脱身是不是就有了新的理解呢?
而英布的淮南国和彭越的梁国,直到他们被刘邦剪除都没有任何侯国封入其地。
如果韩信没有被抓捕,以他更甚英布彭越的强横做派,会不会允许刘邦封侯入楚呢?
现在我们对刘邦为什么急着要冒险逮捕韩信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呢?
第一轮29个大佬封侯,一切都显得顺风顺水。
春正月丙午,…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
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
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
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
然而就在完成第一批功臣封侯的同时,刘交、刘贾、刘喜、刘肥等四位刘邦的兄弟子侄被封王。
功臣们被封侯的两大核心区域,齐国所在的山东地区和新楚国所在的淮北地区由汉直辖重新变为王国地盘。
刘邦不许封关内和洛阳的原则当时的官员们肯定都清楚。
边地不稳定且土地贫瘠,一般人也不愿意被封到那里。
山东、河南河北和淮北无疑是众多功臣最中意的封国所在地。
很可能一个可怕的谣言在迅速蔓延:
刘邦为什么一下分封四个刘家人为王呢?
因为他觉得天下已经是他的了,他只信任自家人,他早看我们这些替他卖命的老脸看烦了。
所以刘家人占据的几个王国都不会再有封侯进入了。
刘邦把那帮老臣封了侯稳住了,我们这群不上不下的哪还有地可以封呢?
刘邦接下来肯定要逐个地找我们的茬,合理合法的把我们干掉。
我们必须串联起来啊,还要和那些被封侯的将军们一起联合,唇亡齿寒啊,不能麻木啊。
当刘邦从张良或者其他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谣言的时候,想必被吓坏了。
因为这个谣言涉及的层面太敏感了,背后指向的刘邦不久前分封兄弟子侄为王。
秦始皇为什么不敢分封天下,不就是以李斯为代表的老臣、功臣群体坚决反对吗?
说白了,所谓的分封天下哪有后世穿越爱好者想的那么简单轻易呢?
你把自己的兄弟子侄都分封一大片地盘当王,那就意味着众多高级官员与将领的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将遭到很大侵夺。
这次群臣串联涉及到分封刘氏诸王的大汉重大基本国策,不由得刘邦不重视。
因为这种层面的反对声音,哪怕基于谣言,其爆发力度也很容易超乎想象。
说白了,这世上没有谁是傻子,尤其这群把脑袋提裤子上博功名的将领,各个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一旦与他们和刘邦出现涉及大汉国策层面的分歧,很容易引发不可控的局势。
刘邦很愤怒,谣言啊,这是无耻至极的谣言啊!
我封刘氏王国的目的就是要更方便的把侯国封进去啊。
我怎么可能不再封侯国进刘氏王国呢?
不过眼下任刘邦如何赌咒发誓说这是谣言都没用了。
老话说得好,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刘邦现在只有拿出实际行动来才可能平息谣言,任何漂亮语言都无济于事。
于是刘邦和张良商量过后,决定加班加点紧急封雍齿为什方侯以平息谣言。
长期以来,学者都以为雍齿的什方国在今天四川德阳的什邡市(县级市)。
但经过现代学者基于出土史料的仔细梳理分析,发现当时的什方又叫汁防,位于楚国沛郡。
原来这轮紧急加封,重点不仅仅在于雍齿的刘邦仇人身份,也在于汁防的地理方位。
随着雍齿被封到刘交的新楚国,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一场危机就此消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