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三十八)
连续看了这么多节围绕封侯衍生出的破事,想必大家都疲劳不已。
好在接下来似乎没那么紧张了,史书呈上了一段父慈子孝的故事。
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
当时长安的宫殿还没修好,刘邦和太公都住在临时首都栎阳。
刘邦只要在栎阳,每五天就会去朝拜一下太公,以示作为儿子的孝顺。
毕竟像刘邦这样有个还活着的农民老爸的帝王前所未有。
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
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突然有一天,太公家令(可以理解为太公家的大管家)向太公提出了建议:
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他更是天子啊,是全天下的主人啊。
虽然从生理学角度,皇帝是您的儿子。
但从科学角度,皇帝那是他妈和一条龙生的。
现在皇帝作为龙子,却要向您这个生物学父亲跪拜,不合适啊。
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
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太公听后觉得必须要相信科学。
某天刘邦又来朝拜,太公不再端坐家中,而是提着扫把出门迎接。
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礼节,叫做“拥彗迎门”,表示打扫干净门庭恭迎贵客的意思。
刘邦见到后吓得立马从轿子里走下来扶住自己的父亲。
刘太公对刘邦说,你是皇帝,是天下之主。
从科学角度你不是我儿子,我才是你臣子。
怎么能你拜我呢,应该我拜你才对。
这段父慈子孝的故事是那么的和谐,还能在惜字如金的本纪里留下大段记载,当真令人感叹。
我们也不免遗憾,要是刘太公能自觉地走进科学该多好啊。
可惜刘太公是被他的家令提醒的。
刘太公的家令可不是寻常人家的管家,那是朝廷命官,是刘邦的臣子。
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斤。
更令人发笑的是,事情过后,这位朝廷命官立马被赏了500斤黄金。
500斤黄金当时大约值500万钱,按当时地价大约可以买几百套房。
到这里,只怕傻子也知道,与其说是家令的建议,倒不如说是刘邦找了个嘴替。
刘邦突然间逼父亲更改礼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知道刘邦和太公到底是什么关系。
大伙肯定很奇怪,刘邦不就是太公的儿子吗?
这当然没错,可刘邦到底是太公的嫡子还是庶子呢?
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诏曰:“…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公元前197年)夏五月,太上皇后崩。
(公元前181年)昭灵夫人,太上皇妃也…请尊昭灵夫人曰昭灵后
刘邦生母过世多年,刘邦称帝后尊其为昭灵夫人,但地位始终是“太上皇妃”,直到20年后吕后才提升其为后。
而刘太公还有个妻子一直活到公元前197年,她被正儿八经尊称为太上皇后。
显而易见,刘邦生母是妾,而且即便刘邦贵为皇帝,也没能升其为太上皇后。
刘邦是庶出的孩子其实没什么,自古英雄不问出身。
问题在于刘邦为什么不追封母亲为后呢?
是否追封为后并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名分。
身为帝王家,一个后的身份可是涉及帝位传承的大事。
现在刘邦大权在握一切还好,一旦出征中有个闪失,帝位之争会怎么发展谁也说不好。
楚王刘交较明确属太上皇后这一支,其他几个刘邦兄弟是否还有谁是太后一支我们不清楚。
一旦出现传承动荡,太上皇后一支在法理上有点优势,很容易吸引野心家借机拥立以篡取权势。
从安全角度,刘邦实在有理由追封下自己生母。
后来吕后突然追封刘邦生母为后,时间是吕后死前一年。
很可能是吕后自知尽管多年苦心布局,吕氏距离刘氏实力差距仍较大。
眼下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她希望借封刘邦生母为后的举动替刘氏诸子去除隐患。
诉求当然是刻意交好以求死后吕氏家族安全能多点保障。
言归正传,以刘邦地位却没封生母为后,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刘太公不同意。
那太公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上固执呢?
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
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
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
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
我们回头看下这年正月的大动作。
刘邦一举分封四个刘家人为诸侯王,拉开了刘姓诸侯王取代异姓诸侯王的帷幕。
四人里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少弟,很可能是嫡子;
刘喜就是刘仲,刘邦的哥哥,但不清楚是否同母。
刘肥则是刘邦的长子,但他不是嫡子,是个私生子。
刘贾是刘邦的从父兄,身份稍远却是四人中唯一以一线将领身份参与了楚汉战争的人。
这么一梳理,这四个人论身份地位还真都是半斤八两,很难说谁离皇帝更亲。
要在之前,四个人谁亲谁疏不过是皇帝个人的私事,不值得拿出台面来说。
可眼下四人全部成了诸侯王,而汉初诸侯国与汉帝国是对等关系(见链接《等齐》)
即便这四位独立性远不如异姓诸侯王,他们也毫无疑问成为左右帝国军政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当刘家家事和帝国的军政大事搅合到一起的时候,刘邦和他父亲可能会存在身份定位上的分歧。
太公也许有这样一个认知:你刘邦当你的皇帝,但刘家的家长却是我。
而刘邦却认为,朕必须要将大汉皇帝和刘家大家长的身份合二为一。
在刘太公眼里,如果他不在了,眼下的刘氏大家庭就没了。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妨想象一下,维系年轻人与亲戚们的纽带是什么?往往就是老人。
通常随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世,叔伯姑舅之间少了看望老人这一最大理由,走动会大大减少甚至逐渐不相往来。
刘太公的担心恐怕也与此类似。
不用看别的,就看看最近的秦帝国,从秦王时代到秦帝国最终灭亡,上百年里王室之间厮杀的要多激烈有多激烈。
作为一个培养出了刘邦、刘交等优秀人物的一家之主,刘太公自有他的见识和坚持。
现在刘家人个个手握大权,天下又还战火不断,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对太公来说,刘邦、刘仲、刘交、刘肥、刘贾都是他的后辈,都是他的孩子。
刘邦会怎么对这些孩子们,万一刘邦有个闪失,这些儿孙们会闹成什么样呢?
在太公这个老人眼里,国家大事当然都是你刘邦的。
但刘家一大家子当以我这个老头为纽带紧密连接起来。
太公希望能保持刘家本身的传统家族规矩,不要厚此薄彼。
所以太公长期以来坚持刘邦对他的朝拜礼仪,坚持刘邦生母的妾室地位。
刘太公的想法和刘邦的想法自然会产生较大冲突。
因为刘邦的诉求当然是以他儿子这一支为主线。
眼下除了私生子刘肥,刘邦的儿子们尚且年幼,还用得上这些兄弟辈,
未来自己的儿子逐渐成年,帝国的权力分配必然向自己儿子们大幅倾斜。
以前刘氏没走到前台,些许家事刘邦没空管。
随着大批刘氏逐渐成为国王,家事就不再只是家事。
刘邦已不能容许刘家还有个额外的家长,刘邦必须将皇帝与家长两个角色合而为一。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刘邦才授意太公身边的家令,向太公发出最后通牒。
总之,以后咱爷俩不要再玩父慈子孝这一套了。
君是君、臣是臣,咱俩先公开场合讲完君臣的规矩,关起门来再说父子的事。
当然,刘太公也是个和刘邦一样个性强硬的人。
如果两人谈不拢,家族内部闹得很难看显然也不合适。
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
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故而,刘邦并没有一味施压,敲打父亲后又给了个枣。
他下诏正式封太公为太上皇。
太上皇是秦始皇发明的,用以称呼始皇父亲庄襄王。
不管怎么说,太上皇意味着一个正式的政治身份。
太上皇也是皇帝的变种,遇特殊情况——比如刘邦先于太公死亡,新皇迟迟难定,太上皇理论上也有机会被抬出来主持大局。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实际上太上皇也就是一个好听的称呼。
但太上皇毕竟是高于群臣的政治身份。
以后太上皇和群臣见面或者万一有点事打点交道,礼仪上、规矩上肯定比之前要更有面子,更显尊贵些。
既然该给的面子都给了,那太公的家长身份就得乖乖交出来了。
今后太公再和刘邦打交道,公开场合下的任何制度、礼节,对不起,请按君臣规矩来。
这就意味着,今后刘家的家事但凡是要拿到台面上来说的事,统统只有一个君臣规矩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