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四十一)
西周崩溃后的春秋时期,权力迅速下移。
本来为周天子失势而欢呼雀跃的世卿世禄阶层逐渐发现,自己也成了小而化之的周天子。
权力如同沙漏一样,不断从自己和家族身边流走。
于是,思周,思周礼,呼吁要回归“礼治”成为上层建筑的主流思潮。
但正如上节所介绍,周王国政治文化是完整的闭环(见链接:《万古长夜》)。
礼治不能单独存在,礼的前提是以诗书礼乐为核心的文化基础。
可在竹简木简都没有的年代,诗书礼乐可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
西周文化教育的特点就是官师合一、政教一体。
意思就是所有教学都由朝廷垄断,因为只有垄断教学才能垄断入学资格。
毕竟是否有文化是是否“有德”的标准,而是否有德又是是否能得到天命的标准。
哪能让阿猫阿狗们有德呢?他们有德了我们怎么以德服人,当王当侯呢。
近代著名文化史大家童书业先生,对西周的文化教学有过很精辟的总结:
大概分为大学、小学二等;
大学立在国都之内,小学立在乡邑或家中。
学校所造就的人才,只是王子、公子和卿大夫们的子孙。
他们先进小学,然后循序进入大学。
西周崩溃后,官方垄断的教育体系也随之崩溃。
传承范围小,媒介不发达,内容深奥,这些原因导致周王国政治文化大量遗失。
春秋早期,大伙都大声骂天骂周天子,对周的文化相对不那么关心。
等到大伙觉得还是周制好,我们要重振当年的政治文化时,尴尬的发现会诗书礼乐的人很少。
强大的王权不存在了,一个个巴掌大的小国没能力垄断教学。
可呼唤礼治的思周思潮带来了巨大需求。
社会需要大量懂得诗书礼乐的人才,于是教授相关文化知识的私学随之兴起。
孔子正是在私学兴起的大背景下迅速崛起。
孔子能脱颖而出,首先在于他很“正”。
孔子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等先圣的坚定拥趸。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坚定地推崇礼乐,以西周政治文化的最佳继承者自居。
孔子一生都强调“述而不作”,意思就是多继承、少创新。
孔子说西周的礼乐文化、政治制度已经非常完美了,我们最多改吧改吧,绝不能瞎创新。
很显然,孔子的思想极度符合当时的思潮。
所以说孔子极度的“正”,顺应时代潮流为之“正”。
如果孔子像战国时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大家那样一会一个新概念,孔子还能出头么?
俗话说得好,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驱,领先三步是先烈。
孔子观念的“正”让他具备了脱颖而出的基础。
当然,只靠思想“正”,手里没活那也只能泯然众人。
文武二王、周公旦等就是好来就是好,这大伙都知道。
可他们打造的完美制度文化,为什么没能发扬光大,搞到现在礼崩乐坏呢?
这需要孔子提出新的政治观念。
孔子的学说无比博大精深,即便是其学术中的政治这么一小部分,也是无比深奥的。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总结出其算得上推陈出新的的两大核心政治观念:
第一个叫做“正名”,第二个就是人人皆知的“仁”。
“正名”中的“名”就是指的名分。
我们此前较详细介绍了礼乐中的“乐”及其作用(见链接:《礼乐魔力》)。
很多朋友遗憾对于礼具体是什么没有解释太多。
这主要是因为礼实在太深奥,一两句话讲不清楚。
别说远离传统礼乐文化的我们了,孔子那会很多人也说不清礼具体是啥。
大家都要恢复礼治,可到底什么是礼呢?
总不能说我们世卿世禄阶层就是好来就是好吧?那样多不好意思啊。
于是孔子对礼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礼的核心在正名。
当礼用于维护社会秩序时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别异”。
别异即分别等级名分的差异。
在某种意义上说,“礼”是通过一系列的名分来体现的。
我们要礼治就要先弄清楚大家的名分,名分定了,秩序就定了。
所以礼治的前提和根本任务在于“正名”。
再说得浅一点,“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周礼、周制对君臣父子等各个身份的人,该做什么事,有什么责任义务,都规定得很完美。
现在为什么礼崩乐坏呢,就是大家没弄清楚自己的名分。
所以我们要教育大家,让大家能分辨自己的名分,在具体场景里知道自己该是什么名分。
大家都弄懂了自己的角色,接下来的礼治不就轻而易举了么?
孔子的第二个观念创新就是“仁”。
仁字在殷商甲骨文和周王朝金文中都没被发现。
说文解字认为,仁就是亲的意思。
近代著名大家章太炎先生认为仁是东夷文字,仁、人通用。
孔子所在鲁国远古是属于东夷,仁字和其概念大约是从远古东夷祖先流传下来的。
不管“仁”起源于什么,经过孔子发扬光大,仁的含义已包罗万象。
可以说,人世间的一切美德都可以纳入“仁”的范围。
不过孔子发扬 “仁”的观念在政治上目标很明确,“以仁入礼”。
孔子力推“仁”的概念,政治上诉求是啥,要怎么实施呢?
孔子意思是:要实现礼治,就要教大家学会内心的仁。
可以用三步走方式由浅入深学会什么是仁:爱亲、爱人及爱众、爱物。
西周政治文化如果用最简单的词语概括,就是“尊尊”、“亲亲”。
上节介绍了,西周秩序强调家国一体,家事即国事。
王公贵族首先要把家里那摊子搞明白,怎么搞明白呢?分清亲疏远近。
通过宗法制度区别亲疏远近,再教会大家亲近更亲的人,家内事就能理顺。
家里有亲疏远近,家外还有尊卑贵贱。
家里分清了亲疏远近,家外自然也会学会尊重尊贵的人。
可以看出,西周的尊尊、亲亲秩序,思路上确实很完整。
但对没有通过小学、大学长期学习诗书礼乐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与实践起来会有困难。
所以孔子就说,我们要通过仁的方式,让更多人更好地学会礼。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强调仁的根本就是孝悌、就是爱亲人。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叶县行政长官对孔子说:
父亲偷羊,儿子作证,这是正直的人。
孔子反对,说正直的人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父子是最亲近的亲人,无论什么恶事,应该互相隐瞒才算正直,才算仁。
孔子强调仁首先是爱亲、爱亲人,甚至不惜举出上面很有争议的极端例子,目的是什么呢?
因为爱亲出自人的本能,很容易学习和领会。
领会爱亲后大家再配合周王国的宗法制度“正名”,区分亲疏远近。
这样一来,基本的仁就有了,基本的礼也有了,基本的社会秩序也有了,后世形容这是达到小康社会标准了。
学会了爱亲,进一步用爱亲的感觉和方法去爱人、爱众、爱物就会容易很多。
学会了爱所有人,爱天地万物,就可以由仁入圣,成为圣人。
大家都逐步学会了仁,自然就能更好地实现礼治,实现天下大同。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确实非常善于教学!
周制中的礼乐文化,“尊尊”、“亲亲”的核心秩序思路清晰、但不容易掌握实践。
周王国的王公贵族需要从小学到大学进行长时间脱产学习。
私学时代,一来没有那么长的教学时间,二来学子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
从正名、仁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通过步骤分解,由深及浅又由浅入深。
经过孔子的调教,复杂的学问简单化,简单的学习又深入化,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层建筑呼唤周制,礼治,时代需要大批学会诗书礼乐的人才。
有身份的人们渴求能有好方法对周王朝的政治文化快速入门,从而早日晋身为“士”,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
孔子优秀的教学能力,独到的教学方法,使他拥有强大的技术壁垒与护城河!
进过孔子的培训班,受过孔子的教学,成为上流社会的金牌通行证。
孔子终于一飞冲天,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当然,教学门槛虽然不低,但天下毕竟能人异士很多,谁也没法保证自己一定天下第一。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东汉名作《论衡》说,同为鲁国人的少正卯也很会教学。
他的学习班也一度很猛,搞得孔子这边多次没人来听课。
于是孔子抓住机会,“立诛少正卯”。
孔子不愧是大圣人,用他的实际行动教育我们:
有了技术壁垒,有了护城河,千万不要固步自封,放松警惕。
只有时刻保持竞争的心,时刻集中注意力击败一切竞争对手,才能成就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