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四十四)
孔子一篇已被公众号官方禁止留言,好在没有删除文章。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留言可能大部分都不会放出来,请谅解。
战国时代,思周思潮已成为过去,变法已成为新的潮流。(见链接:《猛批孔子》)
各家政治学说从孔子时期的同质化竞争变成了战国时期的差异化竞争。
由于出色的教学实力一枝独秀的儒家在同质化竞争时代顺风顺水。
但到了差异化竞争时代,却受到以墨子、庄子为代表的众多名家猛烈抨击。
孟子就是在这种不利局面下扛过孔子的大旗。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比庄子大三岁,和庄子是一代人。
上节我们介绍了庄子对儒家、对孔子极度冷嘲热讽。
故而孟子和庄子的关系自然是偏敌对状态。
不过孟子和庄子有一点很类似,他俩都是能言善辩而又文采斐然之人。
孟子和庄子一样靠个人魅力挤进了经典大家的行列。
孟子传之后世而不朽的第一名言自然是那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后面接着的是: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后世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即来源于此。
虽说一直是孔孟著称,但实际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说我们看到大人物别把他太当回事,要藐视他。
因为我们只要有“德义”,就比他牛,他算老几。
这和孔子的看法不一样: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碰到身份和他一样或者比他低的人就侃侃而谈。
碰到身份高的人就变得谨言慎行,在家乡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
这是因为孔子强调礼治,你是侃侃而谈还是状若哑巴,要分场合,还要符合礼的规定。
战国以来,要变法、要富国强兵以兼并天下,成为当时最迫切需求。
国与国之间要竞争、要兼并,就要动员境内几乎所有人力。
国与国之间成败的关键不再是世卿世禄阶层,而是民众能不能被动员。
说得简单点就是民众的人心向背。
墨子引领的民本主义已是当时潮流。
而诸子各家一拥而上抨击儒家推崇的诗书礼乐更成了流行文化。
诗书礼乐为代表的西周政治文化中,礼又是其核心。
这个时候再讲礼只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于是孟子果断抛掉了“礼治”。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个仁”。
但实际上这是孟子带给人们的孔子思想核心,未必是孔子本意。
我们介绍过,孔子引入仁的概念目的是以仁入礼,更方便的实现礼治(见链接:《孔子》)。
在孔子体系里,仁和礼是一体两面,最终的诉求都是达到礼治。
但孟子一看,不行啊,礼已经落伍了。
于是孟子告诉大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的核心政治理念是实现“仁政”。
什么是仁政呢?以民为本,符合民众利益就是仁政。
如果君王不符合民众利益,就可以推翻他.
所以汤武革命、甚至武王伐纣血流漂杵,都是正义的,都是仁政。
孟子还有一段话,也流传千古: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说,包括舜在内的很多大人物都出自草莽。
真正的人才,不会诞生于温室的花朵,必须要经历重重磨难。
孟子这段千古名言显然是对墨子抨击儒家人才观的回应。
孟子抛弃了孔子钟爱的礼治,突出仁政为儒家代表思想。
可我们之前介绍了,孔子的仁的根本是孝悌,是爱亲。
然后才是爱人、爱众、爱物,说白了,是出于教学需要对实现礼治的步骤拆分。
墨子已通过反对“尚亲”要“尚贤”,反对爱亲要博爱,把孔子的仁狠批痛批了一番。
所以孟子这里也跳开了孔子对仁的原始定义。
孟子说,我们的仁政就是以民为本。
我们的仁政具体到人才观,就是“尊贤使能”,跟你墨子没区别。
孟子还有一个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政治理念,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只有高尚的“士”才能做到没有经济基础,也能坚持理想。
但要想让老百姓对国家有信心,愿意和君王共进退,就必须让他们吃饱穿暖,必须保证他们有稳定的产业,能稳定地生存。
很明显,这段话又是对墨子的回应。
墨子强烈抨击孔子和儒家是虚浮的空谈,劳民伤财,祸国殃民。
墨子说只有我们墨家那样关注国计民生,才是真正的大道。
于是孟子回应,谁跟你说我儒家不讲国计民生的?那是你不懂。
我们儒家的仁政最讲究民生了,因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啊,仁政的前提就是保障民生。
我们总结了孟子对孔子突破的几个点,可以发现很有趣的现象。
孟子对孔子的突破大多照着墨子的批判来。
你墨子在民本、民生、兼爱、尚贤等问题上批评儒家?
我比你还要民本,还要尊贤,还要讲民生,我比你还有文采。
用一句现代流行的俏皮话形容孟子,那就是:
走墨子的路,让墨家无路可走。
当然,如果孟子什么都照墨子的来,那儒家岂不成跟在墨家后面了。
孟子狠狠的借鉴完墨子之后,回过头来怒斥墨家。
你们墨家为首的各家什么富国强兵啊,那都不是玩意儿,那叫“霸道”。
只有我们儒家推行的仁政,才叫“王道”,才是正道!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说最近兴起的那些诸子百家啊,那都是邪门歪道。
因为他们都是以力服人,人家口服心不服,乱无止歇。
我们儒家不同,我们儒家实行仁政,讲究以德服人。
就好比大家都服孔圣人,因为孔圣人有德啊。
大王们你们要想真正“王天下”,就必须信我们儒家。
因为只有儒家会仁政,只有仁政才能以德服人,证得“王道”。
说白了,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仁义道德!
那大家自然会问,怎么个仁政,怎么个王道法呢?
孟子解释说,我们要内圣外王。
那什么是内圣外王呢?
孟子拿出了他真正的核心观点——人性本善!
孟子之前,普遍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没人在这种地方去搞极端化。
孟子却说不对,人性是什么?人性源自人们的内心。
人不光有心,还有口耳眼鼻。
我们的眼睛是不是喜欢看好看的?嘴巴是不是喜欢吃好吃的?
耳朵是不是喜欢听好听的?鼻子是不是喜欢闻好闻的?
既然耳朵、鼻子、嘴巴、眼睛,都喜欢美好的事务,凭什么心就不一样?
我们的心也和口耳眼鼻一样,喜欢一切美好的事务。
所以,人性本善!
可以看出,孟子是真善于辩论,不愧是和庄子并称的一代辩论之雄!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有其深刻目的。
孟子想说明,人之初,人人都是圣人。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丑恶与纷争,都是因为外界的欲望所诱惑而弃善从恶。
君王要想实现王道,就要帮助民众抵御恶的诱惑,回归本心的善。
因此,唯有儒家的教化万民,才是君王实现王道的唯一路径。
孟子是聪明的,也是煞费苦心的。
他知道思周思潮或许再也回不来了,孔子的根基已经被动摇了。
孟子在用心思考,孔子当年一骑绝尘靠的是什么,仅仅靠仁义礼智信吗?
强出众人的教学能力才是孔子的核心护城河(见链接:《孔子》)。
于是孟子颠覆孔子的大量观念,尤其颠覆了孔子的毕生追求礼治。
孟子苦心孤诣地设计出一套人性本善、仁政民本、王道霸道的新体系。
这一套的核心目的是发扬儒家的“教化”能力。
孟子认为,我完全可以与时俱进的借鉴,再用我雄辩之才,生花妙笔,最终百家都可化为儒家。
“教化”才是儒家的核心竞争力,保住了核心竞争力,就保住了儒家的垄断地位。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孟子会高呼要恢复井田制了。
因为孟子的核心政治理念是强调教化。
既然要以教化为主,就必然弱化政治、组织和经济手段。
所以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就不可避免倾向于不变乃至复古,所谓“法先王”。
应该说,孟子不愧大才,他用心良苦颠覆孔子搞的这一套确实形成了理论上非常完整而有力的闭环。
但孟子这一套要可执行,前提是各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变法潮流只是一阵风。
一旦变法潮流进展迅猛,孟子一套就变得无比尴尬。
大家自然也都知道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难怪几十年后,荀子会急得直跳脚:
孟轲啊孟轲,你丫就一愚蠢的修正主义!
谁告诉你人性本善的?人性本恶啊!
孟轲你个瓜儿子,你懂个锤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