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逼反韩信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四十九)
公元前202年夏,汉帝国开始对匈奴实行严格的战略物资禁运。
为保证物资禁运政策的有效实施,刘邦不惜亲率汉军对燕国和代地发起突然袭击,一举灭亡臧荼燕国。(见链接:《臧荼》)
突然失去中原的兵器、丝织品等军事与生活用品的稳定供应,对匈奴构成重大打击。
由于汉军灭燕速度太快,匈奴还没来得及反应就结束了。
有理由相信,冒顿单于对自己没及时下场肠子都悔青了。
随后汉帝国又摆平了南方的楚王韩信,对中原控制越来越稳固。
如果继续听任汉帝国这么扩张下去,匈奴今后想要获得中原战略物资的难度要比之前翻好几倍。
趁着秦帝国崩溃东风,中原战略物资疯狂涌入匈奴,这几年来匈奴东灭东胡、西逐月氏。
刚侵夺的大片土地和人口还没能消化,这些敌人随时可能反扑。
如果失去了中原的物资供应,匈奴的军备水平下降,又哪有能力面对这么多草原强敌的挑战?
因此匈奴必须要尽快南下与汉军做一场,打通自己的战略物资生命线。
匈奴这几年东征西讨,需要防备的草原敌人很多,需要留守的部队也很多。
因此匈奴不能分兵从各个方向都向南发起进攻,必须要集中兵力在一个方向。
匈奴与中原接壤主要有三大块——河套地区,山西地区和河北地区,该以哪里为突破口呢?
河套方向直面陕北,距离汉帝国政治中心很近。
汉军当年才入关中就立即修缮河套附近的边塞,一直留有重兵把守。(见链接:《津关令》)
在没有高桥马鞍和马镫的年代,骑兵主要作战方式还是机动作战。
在边塞密集的陕北方向正面突破无疑很不划算。
陕北方向不合适,那河北方向呢?
而且从河北方向南下,要翻越厚大险峻的燕山山脉,道路艰难。
从河北方向入侵中原大体有两条路线相对方便。

最好走的是从东北锦州沿海平地直到山海关一线。
但这里是东胡的地盘,匈奴刚刚吞并东胡没几年,这里不是匈奴主要定居区。
匈奴不太可能从自己不能完全掌握的地方重兵南下。

河北南下中原第二条道路是翻越阴山山脉余脉进入张家口再直达今北京延庆的山谷。
之后再从八达岭一线翻越北太行山进入今天的北京昌平。
这里正是刚刚被灭的燕国地盘,卢绾作为刘邦嫡系亲信成为了新的燕王。
由于得到燕国本地豪强大力支持,目前燕国对匈奴的作战决心相对较大。
匈奴地广人稀,人口稀少(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每个匈奴战士都很宝贵。
冒顿单于也不愿在易守难攻的河北张家口方向进军与燕军硬碰硬。
最终冒顿单于决定以山西地区作为突破口发起攻击。
因为他觉得这里的政治势力最为混乱,抵抗力量最薄弱。

我们看下地图,雁门北边到代郡是山西方向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属于代国,国王是刘邦哥哥刘喜。
作为一个纯农民,刘喜本身军政经验相对不高,统筹山西对匈第一道防线困难不小。
山西门户大同及以南的雁门郡目前都属于韩国地盘(见链接:《韩王信》)
现在我们比较下,河套方向一线主要是帝国直辖关塞,少部分是刘仲的代国
二线则是重兵把手的帝国首都。
河北方向一线是楚汉战争中战功赫赫的燕王卢绾,二线是赵王张敖。
山西方向一线也是刘仲的代国,二线是刚刚从河南腹地被替换到太原的韩王信。
综合两道防线,很容易看出山西方向的防线组合实力最弱。
秋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
公元前201年9月,接连骚扰山西一带数月之久的匈奴终于大举南下,进围韩国首都马邑。

山西北部的大同到朔州一带,位于东部的太行山脉与西部的吕梁山脉之间,是一段相对平坦的丘陵地带。
由于地势较平,道路较多,草原骑兵可以从蒙古高原长驱南进,直到句注山。
句注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高大险峻,横向截断了山西北部的平坦丘陵,大名鼎鼎的雁门关即位于句注山区。
可以说,句注山就是守护山西中南部的核心屏障,而马邑(今朔州)正是句注山北最后一座大城。
上节介绍了,由于对代王刘喜的能力不放心,刘邦不久前答应了韩王信割走雁门大部的无理请求。
目的就是希望在匈奴沿大同方向南下翻阅句注山时,经验丰富,实力不俗的韩军能起到屏障作用。
然而实战的结果却让刘邦忧心忡忡:
秋,匈奴冒顿大入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
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
韩王信得到雁门郡南部马邑一带的地盘后不到半年,匈奴就大举南侵并围困马邑。
韩信一边向汉帝国求救,一边又不断遣使与匈奴和谈,这让刘邦火冒三丈。
上赐信书责让之曰:“专死不勇,专生不任,
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
安危丰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
刘邦一边调兵增援马邑韩军,一边又下诏痛斥韩王信。
诏书大意就是你咋这么贪生怕死呢?你这么多部队,坚守马邑一段时间有那么难吗?
你一边要朕派兵救你,一边又跑去和匈奴谈判啥意思?你有什么资格和匈奴谈判啊。
刘邦的信不但没有吓住韩王信,反而让韩王信勃然大怒!
原因很简单,韩王信认为和不和匈奴谈判是我的私事,你刘邦无权干涉。
两年前刘邦称帝的时候可是答应的好好的,大家都是对等的君王。(见链接《等齐》)
现在你刘邦有啥资格跑来干涉我的和战策略?
当初英布、韩信、彭越在刘邦项羽间慎重选择的时候,刘邦敢这个态度吗?(见链接:《鸡贼的英布》、《对得起项羽》)
甚至韩王信本人一会投降项羽,一会回归汉阵营,刘邦也不敢多说啥啊。
在韩王信心中,自己从来都是和刘邦一样的大哥。
项羽也好,匈奴也好,我与其是和是战,都是我韩信的内政,和你刘邦无关。
韩王信心里很明白,去年燕王臧荼和楚王韩信相继被拿下,刘邦一度不可一世。
正是因为匈奴的存在,刘邦才不敢轻易发动全面战争,他们这几个剩下的大王才能苟延残喘。
因此当韩王信和匈奴主力正面交锋时,他当然想要和匈奴好好谈谈。
总之,现在是匈汉我、三国志,人家冒顿单于给的条件要是比你刘邦好,我凭什么不和他合作?
信得书,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韩王信收到刘邦诏书后,马上就带整个团队集体投降匈奴。
他很清楚,刘邦透露出来的意思是要把他这次对匈作战纳入大汉KPI考核指标了。
即便韩王信死守马邑,等到了汉军救援。
只要刘邦认为韩王信战斗绩效不达标,就会以此为由处罚他。
既然在汉阵营的独立性已受到严重威胁,有很大可能就此变成刘邦小弟,韩王信决定立马跳船。
他很清楚匈奴毕竟是草原部落型组织,要想在山西一带甚至更南的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只能依赖当地政权。
韩王信率部投靠匈奴后,其在山西北部保持独立地位的可能性反而比留在汉阵营更高。
后世学者在讨论刘邦与功臣关系时,往往认为刘邦是一时冲动吓反了韩王信。
但刘邦的诏书恐怕不会是简单的一时冲动。
想当年韩信派使者来请求当“假齐王”,刘邦刚想发脾气,张良、陈平马上又是踩脚又是咬耳朵。
现在发正式诏书,不仅考虑的时间更长,中间还要经高级助手团队讨论、检查。
刘邦要发出这封诏书,至少是要经过类似张良、陈平这样的主要决策官员认可。
从汉帝国君臣角度来看,韩国在山西的位置变得很尴尬。
当初在山西中北部新置代国、韩国,默认要应对的是匈奴的小股袭扰。
可这次匈奴的南下规模超乎想象,很可能近乎倾巢而出。
面对强悍的匈奴骑兵主力,地盘狭小,兵力有限的代国、韩国根本无力对抗。
只有汉军调派大量部队并派出高级将领统筹指挥才有可能应对。
刘邦和韩王信打了这么久的交道,又怎么会不清楚他这个人呢?
别看韩王信喊救命喊得震天响,没准他对匈奴骑兵的威力兴奋到不行。
傻子都知道,匈奴部队越强大,韩王信就越有机会躲过臧荼、韩信的下场。
对于汉军来说,即便这次能解马邑之围,只要韩王信还是韩王,就必然是匈汉韩、三国志。
所以刘邦和其高级决策团队成员商讨后,决定先把话挑明:韩王信的部队今后必须接受汉军统一考核。
刘邦知道,汉军很难留住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
所以还不如提前让你韩王信选择,就算你选择站匈奴那边,那也一次性把人带过去了。
你主动投降匈奴,肯定还有很多人觉得投靠落后野蛮的异族实在前途难料,更愿留下来忠于汉帝国。
如果等汉军解围后再与韩王信矛盾总爆发。
韩国反而会变得很不稳定,众多当地军政官吏反而会惴惴不安。
外面匈奴随时再度大举来袭,到时候内外皆乱反而更难处理。
随着韩王信投降,山西洞开,刘邦只能率汉军主力火速增援,才休养了不到两年的汉帝国再次开启大战模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