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五十五)
公元前200年2月,刚刚在平城躲过一劫的刘邦终于回到了关中。
回京后刘邦总算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未央宫已经开始一期建设,一切顺利。
当时朝廷正从栎阳整体搬迁到长安长乐宫。
未央宫就在长乐宫的隔壁,于是刘邦决定抽个时间去工地考察下。
可没成想,这次简单的考察却出了大事:
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
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
“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
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
上说。自栎阳徙都长安。
秦帝国在关中的首都是咸阳,正常情况下咸阳最适合接着做首都。
可是咸阳已经在秦末战乱中被彻底摧毁,缺少可用宫殿,朝廷没法在这办公。
汉军夺回关中后,首都暂时定在秦国150年前的旧都栎阳,因为这里还留有秦时别宫可勉强使用。
汉军东出后,洛阳成为新首都,栎阳则是关内行政中心所在。
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决定迁都关中后,栎阳再次成为首都。
但栎阳位于渭北的石川河流域,水资源有限,限制了城市规模。
由于栎阳无力扩张为足以满足庞大帝国需求的大都市,汉帝国开始寻求新建都城。
公元前201年九月,汉帝国朝廷规划将秦帝国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并以此作为新首都。
长乐宫建成以后,皇帝、宗室和各级官员都搬入长乐宫居住或者办公。
这样一来,长乐宫周边逐渐出现定居点,形成新的城市,被汉帝国命名为长安。
但仅仅一座改造自旧秦离宫的长乐宫不足以满足汉帝国的宫室需求。
因此汉帝国进一步在长乐宫以西设计建造了未央宫。
未央宫建成后,刘邦及政府机构都迁往未央宫,长乐宫则成为太子和太后等皇帝至亲居住的地方。
未央宫与长乐宫及周边定居点共同构成了长安城。
此后直到汉惠帝时期正式修建城墙,规划街道坊市,汉长安城才基本定型。
长乐宫修缮完成后,未央宫应该很快就开始修建。
公元前200年2月刘邦去视察未央宫时,长乐宫已完工五个月。
未央宫此时应该已经打完地基,开始了地面建设。
皇宫的修建由少府负责,而少府是丞相领导下的朝廷行政班子的一员。
视察未央宫的时候刘邦突然对萧何领导的建设班子发火了。
刘邦说未央宫太庞大壮丽了。我们汉帝国刚刚经历数年战火,人民疲惫不堪。
况且现在还在打仗,成败并不可知,你们怎么能兴建这么大的工程呢?
萧何赶忙解释,说正是因为天下还没平定,人员还处于紧急军事状态,才应趁此机会利用人手抓紧修建宫殿。
至于宫殿壮丽点这是好事啊,不高大壮丽点不足以立威,不足以显示大汉的气魄。
而且现在按最大要求修建,足以满足后世几百年的需要,以后就不必扩建,一劳永逸,反而是最节省民力的。
刘邦听后觉得很高兴,就不再指责未央宫修得太高大壮丽了。
听起来就是一个简单的意见分歧,很快就沟通解决了,小事嘛。
但一直看连载的朋友肯定知道,惜字如金的皇帝本纪里大篇幅介绍的事件绝非小事。
皇帝视察今后自己居住和办公所在的皇宫,绝不会随便看看。
视察期间更不可能就和萧何这么一问一答两句话完事。
真实情况当是视察后开了很久的总结会议,史书上记录的只是精选后的会议纪要核心内容。
有理由推测视察过程中和视察后总结会议上恐怕发生过较为激烈的争执。
吵完架后未央宫整体设计应该并没有变,还是按原计划实施。
但既然大吵了一架,总要输出个会议纪要,于是官方整理了一个纪要存档。
大家肯定会想,既然是官方会议纪要,那肯定就确有其事了。
可问题是,这段记载也太不合理,太不合基本逻辑了!
争论的焦点似乎是刘邦认为未央宫修得太大了,太消耗民力了,不满意。
可是未央宫构建的规划和大致设计草图会没有和刘邦通过气吗?
未央宫是刘邦亲自居住合办公的未来皇宫。
刘邦今后就要住在里面,刘邦所有后妃和未成年皇子都在里面,帝国的朝廷就在里面。
可以说,刘邦的身价性命都在未央宫里。
这样的一个地方,刘邦会连他的规模,设计规划都不知道?开什么国际玩笑!
扁舟这里绝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随意质疑历史。
我们想下,后世新建皇宫的帝王,有谁不是设计时就对细节反复商议,极其关注?
扁舟敢打一万个包票,刘邦对未央宫设计的上心程度和所有帝王一样。
只怕宫里每个警卫连的住处安排,刘邦都要核对上八百遍!
对于未央宫的整体设计和规划,主管部门在萧何的率领下一定给刘邦汇报过,而且一定不止一次。
而刘邦这边肯定会有专门的接口人与营建部门长期沟通讨论。
有理由相信刘邦、吕后甚至各级官员、军官都会提出大量意见。
未央宫的设计草图恐怕也修改过好几版、甚至几十版!
未央宫规模多大,有多少整体功能模块,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时间多少钱,这些肯定有做详细预算。
这些预估的方案也必然要向刘邦汇报,只有刘邦签字同意后,人、钱才能拿出来,未央宫才能开工。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史书记载地这个故事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这并不是说这个事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而是说会议纪要有问题。
会议纪要完全掩盖了事件的实际情况!
这当然不是记录会议纪要的书记员的自作主张。
而是刘邦、萧何等主要当事人在剑拔弩张的大吵一番后,共同做出的决定!
刘邦视察工地,指出哪里进度有问题,哪里和设计不合,哪里设计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准确,那都很正常。
刘邦现在来句建的太大太壮丽,耗费民力太多,这就是全盘推翻的意思。
刘邦自己签字开工,现在突然来个全盘否定,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刘邦到底在发什么脾气呢?
我们搞清楚了大规模修建宫室意味着什么,就容易理解刘邦发脾气背后隐晦的根因。
上一次大规模修建工程是什么时候?就是十年前的阿房宫和骊山始皇陵啊!
还记得发生了什么吗?突然间数万修建工程的施工人员一下就变成正规军的一部分了。(见《荒谬的刑徒充军》)
虽然说这个刑徒充军有很大水分的,但至少说明这些施工人员完全可能较短时间转变为军事人员。
修建未央宫会动用多少人力呢:
(惠帝)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
六月,发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
(五年)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
九月,长安城成。
上面是数年后惠帝修建长安城的记载。
主要施工人员是2万徒隶,中间分别临时调派14.6万徭役和14.5万徭役各修了30天。
长安城一共修了两年半才全部完工,而未央宫的修建时间只用了大约两年。
未央宫规模大约5平方公里,包含大量建筑,比单纯修建城墙要复杂不少。
我们可以比照长安城营建估算下新建未央宫需要的劳力。
大约是4-5万左右长期劳力加农闲时候十几万徭役劳力。
就在皇宫的边上,日常有四五万,部分时候可能有近二十万的壮劳力在做工,会发生什么?
玩笑点说,这几万人哪怕上街罢个工、上个访都会把长乐宫给堵得水泄不通啊!
聪明的朋友们,是不是猜出刘邦为什么突然发脾气了呢?
刘邦此前和萧何以及有关部门讨论确立的营造方案,都是以汉帝国大致稳定,刘邦留京时间较长为前提的。
可刘邦这轮北上和匈奴打仗后突然发现局势比想象的要严峻很多。
今后很可能要频繁对外作战,中央军要大规模调动,刘邦也很可能长期不在京。
事实上随后几年刘邦也确实长期带重兵在外作战。
这下麻烦大了,中央军大举外调,长安城内正规军力量薄弱。
可就在皇宫眼皮子底下就有至少几万由萧何麾下少府部门节制的壮劳力。
这万一前线吃紧,萧何有了别的心眼了咋办???
萧何也许没这野心去冒这样的大险,可这万一有别的人有了别的心眼,需要萧何做选择题的时候,萧何会咋弄?
此时首都的治安人员和各类准军事人员就会成为左右胜负的力量。
而这些人员大多受萧何节制或者萧何足以施加影响力。
如果未央宫在修,萧何手里随时好几万壮劳力,万一刘邦又要带中央军主力外出,萧何的地位就太举足轻重了。
可能大伙会问,当初不一直都是刘邦带兵在外,萧何留守关中很多年么。
刘邦当时一直信得过萧何,咋会现在信不过呢?
事实上刘邦也是人,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安危都寄托在某一个人是否可信上,那也太危险了。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啊!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啊!
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
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
当年刘邦和萧何可以互信是建立在萧何把全家子弟都送到刘邦身边当人质的基础上的。
何况当年萧何也从没手里有这么多可突然征发干点坏事的壮劳力啊。
最重要的是,刘邦的担忧绝不是杞人忧天,不久的将来这一切都会成为现实!
现在我们就能大体知道刘邦视察未央宫时发生了什么了:
刘邦打完匈奴回来,知道未来几年很可能要长期领重兵对外作战。
当初定未央宫修建方案时没考虑过这个意外,现在发现居然留给萧何几万人就集结在现皇宫外面。
这刘邦哪能放心啊,只怕出去作战每天都得做噩梦。
可这都是刘邦亲笔签字同意的,刘邦心中万般怒火也没法明说,只能生闷气。
于是刘邦视察时大发雷霆,各种稀奇古怪的乱骂一气。
别人可能都被刘邦骂懵了,不过萧何这种人精又哪会不知道刘邦啥意思。
要解决问题肯定得靠萧何私下对刘邦各种赌咒发誓,又或者继续承诺交投名状之类。
发完脾气的刘邦还能怎么办?不修皇宫了?
既然只能接着修,那刘邦又能咋样,缩小规模?大改设计?
皇宫是未来自己身家性命之所在,怎么可能随便乱改?不要命了?
那怎么办?刘邦只好指示秘书,会议纪要就这么、这么、这么,那么、那么、那么的记一下,存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