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高出于义愤谋刺刘邦?这分明是场规模巨大的未遂军事奇袭!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六十一)
公元前199年12月,汉帝国再次爆出地震级大新闻。
十二月…贯高等谋逆发觉,逮捕高等,并捕赵王敖下狱。
赵相国贯高居然被查出阴谋暗杀高帝刘邦。
大案爆出后,汉帝国不仅立即逮捕了贯高,也顺便把赵王张敖下狱。
而贯高谋刺的事情发生在一年前:
八年冬,上东击韩信余寇于东垣。
还过赵,赵相贯高等耻上不礼其王,阴谋欲弑上。
根据史料记载,这次阴谋弑君案发生于公元前200年的冬天,正是刘邦御驾亲征东垣的回师途中。
谋刺案起因是刘邦与张敖见面时非常的没礼貌,让贯高等人觉得非常羞耻、愤怒,一气之下就要弑君。
在张敖的传记里,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更加详细地描述:
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旦暮自上食,体甚卑,有子婿礼。
高祖箕踞骂詈,甚慢之。
原来祸根埋在一年前的公元前201年冬天。
当时刘邦刚刚经历白登之围,回师时选择了河北路线,因此要路过赵国。
皇帝率重兵路过赵国,张敖当然要亲自迎接。
这时的张敖已经娶了刘邦女儿鲁元公主为妻,刘邦既是他的君,也是他的岳丈。
张敖每天亲自给刘邦送早晚饭,会见时一直遵循女婿见老丈人的礼节,看上去非常卑微。
史书形容刘邦对张敖的态度是“箕踞骂詈”。
箕踞就是两脚张开,两膝微屈地坐着,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类似现在的翘二郎腿等不礼貌行为。
骂詈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劈头盖脸一通责骂。
赵相贯高、赵午年六十余,故耳客也,怒曰:“吾王孱王也!”
赵国当时有两个相,分别是贯高和赵午,都已60多岁了,也都是当年跟随先王张耳的重臣。
他们对张敖表现出来的孱弱非常愤怒。
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皇帝甚恭,皇帝遇王无礼,请为王杀之。
两个老相国劝说张敖,劝说的内容很露骨。
他俩认为秦末以来天下豪桀并起,谁能抢先闯下一份基业,谁就是帝王。
他刘邦是皇帝,大王您也是国王啊,他刘邦称帝时就承诺过,皇帝和国王地位上是对等的。(见链接:《称帝》)
可现在刘邦在您面前有半点尊重过您是和他对等的赵王么?
他刘邦这么不讲规矩,我们不能忍啊,我们要干掉刘邦。
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
且先王亡国,赖皇帝得复国,德流子孙,秋毫皆帝力也。愿君无复出口。”
张敖被吓得直咬手指头,把手指头都咬破了,咬出血来了。
他急忙表态,你们说的不对,我父王当年被陈余逼得亡国成了光杆司令,全靠刘邦才能复国。
我现在的权力地位完全来自皇帝刘邦,你们不要再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了。
贯高等十余人相谓曰:“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背德。
且吾等义不辱,今帝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
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见劝不动张敖,贯高和赵午等十多人接下来商量。
我们的大王是敦厚长者,太讲仁义道德了。
但我们是义士啊。刘邦现在这么欺负我们的大王,我们怎么能不讲义气呢?
我们既要保持大王不受辱,也要保持大王的仁义道德,所以得这么办。
我们自己去把刘邦杀了,成功了就实现了大王的尊严。
万一失败了,那责任是我们的,和大王没有关系。
于是贯高、赵午等人就打算在柏人县谋刺刘邦。
上欲宿,心动,问“县名何?曰:“柏人。”
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去弗宿。
刘邦本来打算进城住一晚上,但是听说县名叫做柏人后就突然改变了主意。
据说是刘邦觉得柏人就是受迫于人的意思,不吉利,所以没有进城留宿。
以上就是贯高、赵午等阴谋弑君大案的全部记载。
记载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是一起由于刘邦不讲礼貌引发的潜在血案。
贯高、赵午等人基于义愤与尊严,决定血性的刺杀刘邦,可惜失败了。
对于该案,后世从通俗作者到专家学者也大多按此讲述、分析。
这段案情总结自然是来自张敖、贯高、赵午等人的供词。
更确切地说,是汉帝国朝廷商议后决定采信的供词。
可问题是,这样的供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与矛盾,显然不是案件的真实情况。
汉帝国朝廷最终决定采信这些供词,恐怕是基于朝廷的政治考虑,不代表他们看不出供词的不可信。
我们务必要看清楚案件背景是什么(见链接:《东垣之战》):
八年冬,上东击韩信余寇于东垣,还过赵。
案件发生在刘邦率军到赵国东垣与敌军作战的回师途中!
东垣大体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会石家庄,是赵都邯郸的北方门户。
此时叛军兵锋离赵都邯郸只有大约160公里,而且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
刘邦是在叛军深入赵国的危局下,率汉军协助赵国击退了敌军。
敌军仅仅退去,贯高等人如果真的就因为个人恩怨在这时候刺杀刘邦,这不是把赵国置于大危险中吗?
这是哪门子的忠君(赵王张敖),哪门子的义气,哪门子的道德?
更关键的是,刘邦这不是来赵国旅游或者视察啊,这是带兵打仗啊!
刘邦身边可是跟着几万久经战火的精锐中央军啊!
刘邦就算进柏人城留宿,身边也必然会跟着至少数百卫士警卫。
也就是说贯高等人要刺杀刘邦,至少也要准备上千精锐赵军才有可能。
都准备了上千精锐部队的行动还能算是一次单纯刺杀行动吗?
更何况这次刺杀行动几千赵军精锐哪够啊?
贯高等人在柏人县城里刺杀成功了,然后呢?县城外可是数万汉军精锐中央军啊!
匈伪联军都打到河北腹地东垣了,刘邦率领出来的中央军怎么也在五万以上。
就算刘邦还留了很多部队在前线,他随身带回去的部队也在一万以上,正常应该是至少两三万。
刘邦万一真被刺杀了,城内贯高等人能活命?
更进一步,汉军数万精锐主力离赵都邯郸很近,如果刘邦真的被刺杀了,这些汉军难道还会坐以待毙?
这几万精锐野战边军一个昼夜就能赶到邯郸,赵王张敖拿什么来保命?
把赵王张敖往必死之路坑,这就是贯高、赵午等人的忠义?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贯高等人的供词可有半点逻辑可言?
我们对照当时的局势与汉军的情况可以得出很明确结论:
贯高、赵午等人的刺杀行动绝不是一时愤起的个人刺杀,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以数万赵军为基的造反起兵!
回过头来再看东垣战役,我们更能体会到其中颇有蹊跷。
一年前匈奴主力倾巢而出,尚且不能突破到河北(见链接:《白登之围》)
这次兵力更少的匈伪联军怎么能这么轻易地深入河北平原腹地呢。
我们不得不怀疑赵军是否在消极避战,甚至我们也不能排除赵军和伪军有所勾结。
贯高等人没准还期待与匈伪联军合作一举击溃汉军主力。
由于代地赵军的有力配合,刘邦亲率汉军主力较快速度逼退了敌军。
但是贯高等赵国重臣仍然不甘心,毕竟开弓没有回头箭。
按原计划,刘邦率部回师到柏人的时候将率少量警卫入城休息。
贯高等人决定趁此机会奇袭刘邦,最好能杀死刘邦。
只要奇袭成功,即便刘邦不死也会引发汉军的混乱。
数万赵军趁夜突击汉军就有机会重创汉军主力。
即便汉军实力强劲,赵军这轮突袭没能取得预期效果,赵军也有后招。
只要赵军能堵住汉军,与其相持数日,仍然在代地活动的匈伪联军必然赶到。
到时候赵军与匈伪联军前后夹击,不愁汉军主力不溃败!
只可惜,刘邦临时改变了计划,没有留宿柏人,率部快速南下返回汉境。
赵军找不到奇袭机会,一场潜在的大战没有爆发。
我们已基本理清了大致案情,现在还有两个疑惑待解:
赵王张敖对案件到底知不知情呢?
刘邦第一时间对案件知不知情呢?
汉廷对张敖给出了很明确的定性:王实不知其谋。
张敖被认定为不知情。不知者无罪,他最后只负领导责任被废去赵王职务降为宣平侯。
可朝廷定性张敖不知情是否真的代表张敖不知情呢?
有趣的是,根据供词,贯高等十多人谋刺刘邦的企图可是完整的告诉了张敖。
贯高等人不仅向张敖解释了自己的作案动机,还劝说张敖共同作案。
根据供词,他们可是反复劝说张敖,把张敖逼得手指头都咬破了。
也就是说,张敖对哪些人要作案,作案动机是什么,作案意愿有多强烈非常清楚。
张敖有治这些人的罪或者采取任何手段阻止他们的行为吗?没有。
张敖有赶紧上报刘邦或者哪怕提醒刘邦注意防范吗?也没有。
就凭这,完全可以定知情不报罪,根据汉律,知情不报者是与犯案者同罪的。
也就是说即便一切都按照供词来,张敖真不知情,他的作为也很明显地犯了死罪。
可见汉廷对张敖的最终判决实际上完全没按律令来,这是一次明显的政治断案。
而前面我们已经非常扎实的证明,贯高等人搞的根本不是一次刺杀行动,而是一次武装叛乱或者就是一次以赵国名义对汉宣战的军事奇袭!
那么赵王张敖对于贯高等人的行动不知情的可能性实在不高。
毕竟这次行动中数万赵军的调动和后勤的准备必不可少。
这些部队的调动,后勤的准备难道都不需要赵王签字吗?
这么多部队被调动到特定的地方,赵王张敖真的一点都看不出来吗?
当然,如果赵王张敖是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傀儡,各种涉及军事的大事赵相们都无需他签字。
那张敖确实可能对贯高的举动不知情。
可是张敖身为赵王,又是刘邦的女婿,他傀儡到这种程度的可能性能有多大呢?
弄清楚了张敖知不知情,我们不妨更进一步:刘邦对于赵国君臣这次军事奇袭是不是知情呢?
从种种迹象来看,刘邦也许并不完全清楚其细节,但也不会是一点都不知道。
匈伪联军一举深入赵国境内,刘邦又亲率主力赴前线作战。我们相信刘邦对当时赵国的情况和赵军的异常不会一点都没反应。
刘邦临时改变计划没有留宿柏人,恐怕也是因为他察觉到了什么。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还原这个案件,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场未遂的军事奇袭的大致过程。
匈奴撤走后,伪军与汉军一直在代地艰苦争夺,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争夺,也包含政治上的争夺。
赵国群臣反汉情绪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倾向于与匈伪联军合作。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当匈伪联军再次大举南下时,赵军前线守军很可能不再有强烈的抵抗意志,甚至不排除尝试与匈伪联军联系。
匈伪联军因此突破河北,深入到河北腹地东垣,刘邦果断决定亲率汉中央军主力北上抵御。
由于代地汉将陈豨的有力作战和汉军的迅速行动,匈伪联军没有与汉军硬碰硬,旋即退走,赵军和匈伪联军还没来得及达成合作。
但是赵相贯高、赵午等人也都是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中杀过来的枭雄。
他们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决定冒险奇袭汉军,争取在匈伪联军配合下一举歼灭或重创汉军主力。
赵王张敖或许不敢这么大胆,但拗不过群臣的一致意见。
然而刘邦毕竟是打了很多年仗的老江湖,可能早就察觉到了赵军部署的不对劲。
因此回师途中刘邦综合各方信息,觉得赵国已不能看作汉军的后方,赵地已非常不安全。
于是汉军改变了原来的停留计划,快速穿过赵国回到汉境。
由于汉军突然加快速度撤离,赵军一时捉不到汉军主力的位置,这次奇袭行动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刘邦虽然躲过一劫,但他对于与汉军差点做过一场的赵国君臣如何处理仍e感到非常棘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