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六十)
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
上节我们介绍了,公元前199年11月,汉帝国发起徙豪行动,到第二年五六月间大致完成(见链接:《通奸案》)。
这次徙豪的提议,发起人是刘敬。史书记载了其完整内容:
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
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
第一段是说匈奴目前势力强大,不仅在代地屡屡侵入,扶持伪军,甚至陕北也不安宁。
河套地区的黄河以南,白羊、楼烦等依附匈奴的部落非常活跃,汉军目前仍没有实力清理他们。
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还是由于连年战乱和饥荒,导致关中人口下降太多。
因此关中现状是土地肥沃,但地广人稀,需要补充人口。
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与。
当初秦末关外大乱,而大乱的主要策动者就是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屈、景等王室分支。
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冠,东有六国强族,
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
现在的关中一直没有恢复,人口稀少,北边匈奴和关外各国的威胁仍然非常大。
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
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刘敬最后给的建议是将齐国的诸田、楚国的昭、屈、景三姓以及燕、赵、韩、魏等各国豪杰名家全部迁往关中。
刘敬认为,这是一个强本弱枝的方案,方案实施后汉帝国将得到充足的人口,用来抵御匈奴或征讨不服的关外各国。
应该说,刘敬的提案说得非常详细,后世多完全以刘敬提案内容来分析汉帝国此次徙豪,但这并不准确全面。
刘敬提案只是刘敬个人的想法,其思路虽被刘邦采纳,但并不代表最后完全照此施行。
最简单的,刘敬提案是把关外所有豪杰名家全部迁徙到关中。
可实际呢?只有楚国和齐国五大姓被迁往关中,这说明汉帝国最终的实施方案和最初提案有差距。
刘敬的提案很明显是借鉴了秦帝国时的经验:
(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刘敬提案思路主要是充实关中人口,削弱地方豪强根基,从现有史料来看,这套思路和秦帝国的实际运作非常类似。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秦帝国怎么操作的。
秦帝国一共从关外迁徙了12万户豪强,1户通常有五六人,就算迁徙路上很可能有伤亡,最终到达关中的人口应当不低于五十万人。
秦始皇徙豪时关中没有像汉初那样经历连年战乱与大饥荒的双重夹击,故而其人口数量较多。
那么秦始皇徙豪时关中一共有多少人口呢?我们不妨通过现有资料做些估算。
西汉末年,关中平原地区总人口是243万左右,可认为接近其在当时生产力下所能承载的人口上限。
秦帝国时期人口肯定没有西汉多,即便按葛剑雄老师的最高估计,秦人口也只有西汉末年的2/3。
而且还有很多专家认为秦始皇时期人口规模不到西汉末年的一半。
也就是说秦时关中平原人口大约在120-180万之间,相信也接近当时生产力下可承载人口上限。
这种情况下突然增加50万以上的人口流入,关中平原恐怕很难承载。
《史记·货殖列传》为我们记录了很多秦帝国徙豪时的细节: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
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
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乃求远迁。致之临邛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当时被徙豪富被称为“迁虏”,也即被当作从敌国掳掠过来的人口,其地位之低可见一斑。
豪富们在迁徙过程中被随行官吏抢劫,家财基本为之一空,他们大多要靠推小车一路走到关中。
而且留下的这点钱还要争相打点负责移民工作的官吏。
前面计算了,关中根本没多余土地承载几十万人口。
所以史书上说是把他们迁往咸阳,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被转送到四川。
卓氏、程政被迁到了四川盆地西部的临邛(今邛崃),要想迁到稍微近一点的葭萌(今广元),还需要向主管官吏行贿才行。
通过这些间接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秦时的徙豪是强制性的,目的就是削弱六国的豪族实力。
所以秦始皇徙豪更关注于把人迁徙过来,至于这些人他们过来后的安置则非常随意,把他们当奴婢、贱民一样处置。
因此我们可以说,秦始皇时期的这次迁徙是带有惩罚性质的行动。
回过头来再看刘敬的提案,其思路也是要迁徙所有关外豪族,要削弱关外势力,要把他们作为战时人力资源补充到关中。
提案里没有涉及这些豪族要怎么迁徙,迁徙来后要怎么处理。
但从其和秦始皇类似的思路来看,对这些移民的迁徙和处理多半比照秦时徙豪。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刘敬提案对这次徙豪的定义也是一次带有惩罚性质的迁徙行动。
上(刘邦)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
史料记载刘邦同意了刘敬的提案,因此我们很容易以为刘邦的执行思路和刘敬提案的根本思想一致。
但实际显然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刘敬建议迁徙全部关外豪强名家,而汉帝国只迁徙了齐国和楚国五大姓十多万人,规模比秦帝国时期的徙豪要小很多。
更大的区别在于,这轮徙豪的关键政策是“与利田宅”,意思是尽可能给予优惠的田宅,这一关键政策在刘敬原始提案里并没有被提及。
实际的徙豪行动和刘敬原始提案在定性上有很大不同。
这是因为汉帝国的实际情况和秦帝国大不一样,不能像刘敬提案那样简单照搬秦时方案。
秦帝国采取的是扩张战略,通过百年积累逐一吞并了所有关外领土。
所以徙豪行动是帝国内政,帝国有能力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而汉帝国成立不久后就转变战略不再扩张,关外不是汉帝国直辖领土(见链接:《地盘》)
汉帝国这轮徙豪行动实际上演变成了刘邦统一两步走中第二步的一部分。
前面介绍了,刘邦认识到汉帝国实力不足,放弃了直接统一,改为两步走。
其第二步就是靠强大的武力与财力相结合瓦解各国的“贵人豪桀”。
当时匈奴与伪军连年入侵,对于赵国、燕国、梁国这些异姓王治下的大国,不宜做太大动作。
其余旧魏、旧韩等国地盘已成汉帝国直辖领土,无需迁徙。
只有旧齐国、旧楚国的地盘既不受汉帝国直辖,又有同姓王协助,相对方便,故而这轮徙豪只针对齐国和楚国。
把一大批地位显赫的地方豪族迁徙到千里之外的关中,自然带有强制性,需要武力威胁。
大伙自然会有疑问,刘邦这样强行徙豪不会引发大乱么?
好在《汉书·地理志》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徙豪细节。
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
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
看到没,与齐、楚豪族共同迁徙的还有所有功臣家属。
此后汉朝的历次徙陵,所有高官家属也都在迁徙之列。
现在,我们可以对大汉的这次徙豪过程做出合理推测。
朝廷政策刚下发时,或许会面临较大阻力,因为各地豪族不会马上相信汉帝国会确保他们的财富利益。
可是随着功臣家族也在迁徙之列,随着功臣家族成功迁徙,豪族的疑惑自然会逐渐降低。
功臣们当官是为了发财的,功臣家属迁徙关中,朝廷必然会保障其利益甚至还会让其有所增值,不然谁还会为大汉当官呢?
最早认清形势、跟随功臣们迁徙的豪族,自然也会享受同等待遇,其家产、奴婢可以带走,田宅可以在关中分到等值甚至更好的。
实际上,大汉帝国历次徙豪固然是强干弱枝之举,但其实施过程从来都是一种福利而不是惩罚!
比如说后世徙豪通常赐钱20万作为奖励。
当然刘邦这次徙豪没有赐钱记录,大约是因为无主土地很多,田宅福利就足够高了。
这里还要稍微补充下,汉书提到这次徙豪是徙长陵稍有错误。
后世徙豪通常都是用来守陵,但此时长陵都还没开始营建,不存在守陵任务。
刘邦这次迁徙齐国楚国豪族,其迁徙地并不只是长陵,而是遍布长安周边。
今高陵、栎阳诸田,华阴、好畤诸景,及三輔诸屈、诸怀尚多,皆此时所徙。
这段来自颜师古对《汉书》所做的注。
根据他的说法,唐时整个关中已经遍布田、屈、景、怀等姓氏,都来自刘邦这次徙豪。
现代出土了咸阳屈氏的陶印,说明屈氏似乎有很多安置在咸阳,
田延年字子賓,先齐诸田也,徙阳陵。
师古曰:高祖時徙之,其地后为阳陵县。
这一段说得更清楚,田延年先祖是来自齐国的诸田,被刘邦迁徙到阳陵。
颜师古补注说,当时还没有阳陵,是他这支田氏所迁之地后来成了阳陵所在地。
实际上汉帝国时期,为先帝守陵是一项福利,想要守陵还得具备资质,要求很高。
太上皇万年邑千户。徙天下民赀三百万以上,与田宅,守陵。
《汉旧仪》记载,刘邦父亲刘太公死后葬在长安边上的万年陵,迁徙了一千户去守陵。
守陵要求居然是资产达到300万以上,这在当时已经是巨富了。
(公元前198年)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
刘太公死于公元前198年7月,而徙豪工作大致结束于这年五六月。
守陵人要求其家庭资产高达300万,相信和刚被迁过来大量齐、楚豪族抬高了家族资产有关。
从中可以看出,守陵本身是一项福利,很可能不仅有田宅优待,还包含政治待遇优待、税收优待等等。
另一方面,大量关中豪族仍保有300万以上的身家,显示出帝国迁徙时对其财富的保障。
刘邦此轮迁徙齐国和楚国的豪族,并不是直接守自己的长陵,应理解为未来各陵做守陵储备。
在当时的概念里,守陵人家族越富裕强大,代表陵墓主人的香火越旺盛。
所以当时虽然还没有各处帝陵,但豪族们都被迁徙到了汉帝国规划将来会成为陵区的地方。
上面是西汉长安附近的地图。可以看到,西汉帝国众多帝陵都紧邻京城长安。
这些陵县都在渭河沿岸,是关中平原土地最肥沃的地方。
而且由于非常靠近长安,其政治上升渠道也要更加方便。
正是由于这些被徙豪族受到了汉帝国在田宅、税收与政治待遇上的优待,他们的后世才会迅速成为关中豪富。
关中富商大贾,大氐尽诸田,田墙、田兰。
经过对刘邦这一轮徙豪的深入了解,可以看出其徙豪政策的执行并不是完全按照刘敬初始提案进行的。
此轮徙豪实际上是我们说的统一第二阶段“以强大武力和强大财力相结合瓦解各国贵人豪桀”的重要实践。
所以这轮徙豪更确切地说是汉帝国的一次收买行动,以给予长安周边大量肥沃田宅和政治待遇为代价,换来了齐、楚地方中坚实力派的迁徙。
这些人是维护楚国与齐国独立的主力,他们被收买使汉帝国可以逐渐渗入齐国楚国,为最后的全面统一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