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六十四)
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
公元前197年8月,陈豨在代地举兵造反。
汉时代地主要指的山西北部句注山以北,东到代谷的区域(见链接:《生死时速》)。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从代地南下攻略中原有两条路:
第一条是翻越句注山攻占太原。
到了太原后路就多了,既可以东出井陉进入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也可以沿汾河南下到蒲坂度过黄河威胁关中。
第二条道路则是从大同出发,沿着桑干河东下进入河北平原。
顺桑干河东下,既可以直接到怀来再翻越八达岭进昌平,也可以走飞狐口到今天保定一带。
而叛军只要进入河北平原,就可以轻易地南下攻击赵国。接下来如果攻赵成功就是走河内、渡黄河,再从洛阳西进关中,一如千年后的安史叛军。
实战陈豨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从大同直接东下。
由于最后陈豨败亡,我们难免会想,如果陈豨选择第一条道路南下太原会不会好点。
南下太原的好处是陈豨的叛军可以相对集中在一个作战方向。
因为东边的太行山比句注山更长更宽,对代地的保护更好。
如果叛军南下太原,汉军只能和两年前面对匈韩联军一样,主力北上山西正面迎战。
毕竟大部队从河北向西翻越太行山作战道路太艰险,后勤跟不上,所以只有理论上的可能。
看地图就知道,从关中到太原距离很近,背靠关中平原,进军方便。
从关中绕道河北袭击山西侧背,需要绕道数千里,背靠的赵国可靠程度又很难保证。
因此叛军主力如果南下太原,有望集中优势兵力与汉军在太原一带决战。
不过南下太原虽然能集中兵力,但要求叛军必须在主力决战中快速击败汉军。陈豨对此是否有信心呢?
一旦叛军与汉军在太原相持,双方就要比拼持久作战能力。
此时叛军背靠贫瘠的代地,汉军背靠富饶的关中,结局不问可知。
这么看来,陈豨选择从大同直接东下进入河北平原也算合情合理,并没有太大漏洞。
上节咱们介绍了,陈豨造反并不是主动谋划的行动,而是被周昌检举揭发,刘邦大举调查后的被迫应对。(见链接:《陈豨》)
因此刘邦对陈豨造反早有防备,收到消息后亲率汉军火速北上平叛。
此时汉军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和两年前的东垣之战一样主力进军河北与叛军正面决战。
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能集中优势兵力,但是现在的情况又和两年前不太一样。
两年前陈豨率代军在代地牢牢拖住了敌军,随时可以配合卢绾的燕军对河北匈伪联军成包围之势。
这种情况下汉军最佳选择自然是主力迅速出动,成泰山压顶之势,逼匈伪联军退军。
但眼下代地已成为叛乱的主要发源地,以伪军为主的匈伪联军迅速响应,山西方向已成为汉军薄弱环节。
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绾亦使其臣张胜使匈奴,言豨等军破。
我们在思考汉军的应对战略时,断不能忽略了匈奴的存在!
卢绾传记的史料说明,匈奴曾通过卢绾询问战场情况,这说明了什么呢?
平城之战后,冒顿单于认识到了汉军的强大实力,也很清楚自己刚刚吞并草原双雄,需要大军镇压消化,经不起大的损失。
所以,这几年来匈奴一直避免与汉军主力决战,只是派出韩王信率领的少量匈奴别部与伪军配合,频繁骚扰汉地。
因此尽管眼下陈豨振臂一呼,河北山西一片骚动,冒顿单于还在小心观察。
但很显然,一旦找到机会,冒顿单于必然会迅速率部南下猛攻汉军。
因此,刘邦必须要考虑万一不能在河北决战中迅速战胜叛军,匈奴主力必将再次从平城南下的情况。
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马邑不下,即攻残之。
为此,汉军选择兵分两路,以周勃为主帅率一支部队经太原北上,翻阅句注山,围攻马邑。
刘邦则率其余汉军经洛阳、河内北上邯郸。
赵相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
陈豨8月造反,刘邦亲率汉军9月就已赶到邯郸,动作不可谓不快。
但汉中央军赶到邯郸时,常山郡25城此时已丢失了20个。
从这个战报可以看出,叛军选择了通过飞狐口进入今天保定地区,这可以理解为陈豨认为燕国是可以拉拢的对象,因此不愿意与燕军直接交锋,部队全力南下攻打赵地。
常山此时没丢的5城,恐怕也不完全是因为当地守军厉害,更多是这5城靠近燕国,不在叛军进军路线上。
、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
先登,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
上面是汉军大将樊哙在这次平叛战争中的履历,从其战绩可以倒推出襄国(即图中信都)、柏人与清河都已经被叛军攻克。
对比下地图(图中恒山郡就是常山郡),我们就知道,不仅仅常山郡已基本丢失,邯郸北部也已经丢失。
此时的巨鹿郡已经被一封为三,北边是河间郡,中间仍叫巨鹿,南边是清河郡,叛军已经拿下清河,可以说明巨鹿三郡也基本丢失。
换言之,叛军此时已经基本把赵国打穿,赵地五郡大体只剩赵国首都所在的邯郸郡南部还没失陷。
上自东,至邯郸。上喜曰:
“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亡能为矣。
战局打成这个鸟样子,刘邦赶到邯郸后反而大喜:陈豨居然没有向南攻克邯郸与我隔漳水对峙,就他这水平肯定被我干倒。
要知道这才一个月时间,陈豨就从代地都打到邯郸附近,整个赵国只剩不到两成领土,刘邦却还嘲笑陈豨打得慢,没有能打到漳水。
漳水可是邯郸郡最南端,叛军若打到漳水边上等于连邯郸都攻克了,近乎于把赵国给一锅端了。
刘邦这么说当然有吹吹牛稳定军心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刘邦也确实是在了解了陈豨的战略安排后感到庆幸。
张春渡河击聊城,汉使将军郭蒙与齐将击,⼤破之。
(曹参)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军,破之。
刘邦进军邯郸的同时,曹参、郭蒙率领齐军在聊城大败郭春率领的叛军。
我们在地图中用蓝圈标出了聊城位置,可见聊城已经在黄河南岸,由于赵国与齐国隔黄河交界,所以聊城是齐国领土。
也就是说陈豨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向南突破绿圈所示的邯郸,反而分兵渡过黄河去打齐国。
本来汉军就已兵分两路,现在叛军主动去打齐国,使得被雪藏了五年多的曹参也被迫参战。
显然这样的战略决策让叛军处处受敌,陷入困境。
陈豨为什么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向南进攻呢?我们推测首先是陈豨对汉军的战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误判。
陈豨是被逼之下仓促起兵叛乱的,最讲求早期趁乱扩大战果。因此没有时间去大力建设情报网络,也不太可能先摸清汉军的部署后再从容谋划。
此前汉军灭臧荼、抵御匈奴和东垣之战三次出击,刘邦都是亲率主力集中优势兵力一个方向快速突击。
如果刘邦这次还使用同样的战略,叛军就需要和汉军在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主力决战。
汉中央军毕竟是百战精锐,连匈奴都没敢与之决战,而叛军由代军与匈伪联军混杂而成,各方配合时间很短,彼此协同很成问题。
叛军如果集中所有兵力在邯郸——漳水一个方向,就可能要与汉军主力决战。
主力决战时就会存在一个问题,陈豨的代军与匈伪联军谁当主攻,谁当预备队,谁当辅助呢?
互不统属的混合部队在主力决战时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陈豨自然没信心拿这样的联军去与汉军主力决战。
因此,叛军打下离邯郸很近的襄国后没有继续向前进攻,而是分兵攻掠赵国东部各地。
陈豨的思路大约是利用赵地反汉情绪尽可能多的夺取赵地,以空间换时间和刘邦打消耗战。
但刘邦这次没有和以前一样中心突破,而是把更多主力放在山西打叛军老巢代地。
由于汉军在河北方向并不是全部主力,所以刘邦的战略里,河北方面更多采取守势,主要攻势放在山西方向。
这个战略要点是期待山西方向的周勃部尽快突破马邑打进代地。
这样河北方向如果进展顺利,周勃部可以截断叛军归路,聚歼叛军;河北方向形成相持,周勃部可以抢占平城,随时抵御南下的冒顿单于。
所以刘邦这个分兵战略当然最不希望陈豨疾兵突进甚至一直打到漳水。
十一年冬,上在邯郸。豨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王黄将骑千余军曲逆
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卒骂,上怒。
汉军北渡黄河赶到邯郸后,刘邦主力随即从邯郸直线北上,主要目标是东垣,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
(樊哙)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先登,
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
(郦商)十月,以右丞相击陈豨,残东垣。
上面是河北方面军几个主要大将的平叛履历,我们再看下另一路山西方面军。
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马邑不下,攻残之。
可见,周勃部山西方面军距离近,故最先向代地南部门户马邑发起进攻,但被叛军成功防守。
此时叛军除张春部东向过黄河攻击齐国外,其余部队部署如下:
陈豨本人与韩王信率领的匈奴骑兵负责山西方向防守;
河北方向伪军赵利部负责南线,本人驻扎东垣;
伪军王黄部负责北线,本人率一千多骑兵驻扎赵地北部边境曲逆;
陈豨部将侯敞率一万多人作为机动部队,根据战场形势前后支援。
汉军由樊哙率先锋部队北上进攻襄国(即信都,今天的河北邢台),柏人,收复邯郸郡失地。
随后刘邦率汉军与赵军主力北上会师樊哙部,围攻东垣,部队主将是樊哙和郦商。
可以看到,叛军一开始在马邑和东垣两个重镇的防守都是成功的。
但由于战略选择错误,叛军兵力过于分散,始终被汉军调动,疲于奔命。
我们可能会猜测,叛军向东分兵会不会是防备齐军配合汉军进攻河北呢?
参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破之
从各方史料来看,刘邦此时仍然打定主意要雪藏曹参,因此齐军出动只是收复国土,并没有进入河北。(见链接:《萧何曹参》)
如果叛军不主动攻击齐军,齐军进入河北平叛可能性并不大。
叛军在山东白白损失了张春部上万精锐,这也是汉军能迅速在河北战场占据主动的关键因素。
但陈豨当然不会是突然脑子犯糊涂,他派出重兵东掠齐国有其深远的目的和孤注一掷的气魄。
只不过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陈豨没能等到他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