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与996,你选哪一个?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十八)
国企还是996?这大约是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最热点的抉择之一。
其实在几十年前,在几乎只有国企的年代,这个问题大约不会成为问题。
因为在那个年代,“下海”是个时髦词汇,能够起早贪黑的赚钱,那属于有能耐的人,是人人羡慕的榜样。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人们已不记得当时是什么模样了。
现在,当公务员或者混个事业编才是人人羡慕,甚至成了婚恋市场的香饽饽,而996则成了人人喊打,人人痛斥的对象。
吃公家饭与996到底哪一个好?这大约成了一个极其高深的问题,扁舟断没能力回答。
是不是有点扯得太远了?肯定有朋友很不解,扁舟你这开篇说的,和秦帝国又能有啥关系呢?
(洞庭郡守)令曰:传送委输,必先悉行城旦舂、隶臣妾、居费赎债,急事不可留,乃兴繇。
…输甲兵当传者多节传之。必先悉行乘城 卒、隶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居费赎债、司寇、隐官、践更县者。
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这是一段里耶秦简里的资料,意思是:
洞庭郡一把手向下属各县传达命令,运输传送物资,必须先发刑徒(城旦舂、隶臣妾)和欠钱抵债的临时刑徒(居费赎债)。
如果碰到紧急军务,那么优先使用正规军(乘城卒),但如果正规军人手不足,仍然要先用刑徒。
总之,领导告诉大家,一定要行仁政,尽量不要滥用老百姓的民力。
上节《秦帝国的命根是什么》已经告诉大家,帝国行政职能的运行一直倚赖刑徒,所以我们对上面的政策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不过我们再看下面这段资料,就会变得有趣起来。
发传送,县官车牛不足,令大夫以下有讐(费)者,以贤共出车牛及益
…吏及宦皇帝者不与给传送。
事委输…免老、小未傅者、女子及诸有除者,县道勿敢繇(徭)使。
这是一段张家山汉简的资料,属于汉帝国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的律令,与里耶秦简相去不过二十多年。
这段资料的内容我们就不必细究了,和前一段类似,都是关于传输等地方行政事务人力如何使用的律令。
两段记载最大的区别就是:秦简中承担核心行政事务的刑徒,在汉简中已不见踪影。
汉帝国当然仍然有刑徒,甚至都有由刑徒组成的刑徒兵。
但这些刑徒大多集中在首都或者诸侯国都附近,已经类似劳改营一样的组织,不再涉及基层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
这也就意味着,汉帝国的经济基础不再是基于刑徒经济。
帝国数以百万计的刑徒,到了新帝国怎么就不见了呢?
要搞明白这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先要搞清楚,刑徒经济到底是种什么模式。
总的来说,帝国的大型工程,比如长城、始皇陵与阿房宫的修建;向与匈奴边界和南越移民、开发等等,都是由刑徒作为绝对主力。
刑徒还承担了几乎所有帝国基层郡县、乡里的公共行政事务:
包括为行政人员提供薪水,军事民用物资转输,地方和政府办公基建,物品和奢侈品制造等等。
这个刑徒群体,最合适又比较好理解的类比,大约是近现代的国企。
帝国通过各类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承担了帝国几乎所有关乎国计民生的生产任务。
当然,这只是一个类比,毕竟现代国企只不过代表企业主体为国家,员工该发工资还是要发工资的。
刑徒可是没有工资的,某种意义上,你完全可以用国家奴隶来形容他们。
那新帝国几乎没有国企了,这庞大的国企员工们干嘛去了呢?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大儒叫董仲舒,他有句形容当时社会现状的名言: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时距离新帝国立国大约有八九十年了,看起来,当时的土地兼并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农民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土地,沦为租用大地主土地来打工的佃户。
回顾下《秦始皇为什么不分封天下》和《秦始皇,您就一工具人》这两节。
我们可以看到,新帝国相比于秦帝国,有两个大变化:
一是爵位与土地直接挂钩的秩序彻底崩溃,地方小吏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撺夺土地,帝国有意默许,使其成为一个新兴阶层。
二是土地私下买卖已经完全放开,大地主在迅速成型。
这样,皇亲贵族、军功阶层与地方小吏们,借用政策的放开,迅速扩张,成为了地方豪强。
汉帝国和秦帝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原来吃大锅饭的刑徒,现在成了豪强门下的“996”佃农。
996的生活好受吗?多半是不好受的。
作为佃农通常都要上交收成的一半左右作为地租,如此高额的地租再加上国家的税收与徭役,他们的生活通常都会非常痛苦。
那回到秦帝国时期吃大锅饭是不是会好一些呢?
你别说,咱如果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刑徒似乎真的没那么差。
上节我们详细介绍了里耶秦简中迁陵县的相关数据,这里就不啰嗦直接引用了:
迁陵152户人,垦田只有5295亩,平均每户垦田不到35亩。
亩产当时大约是一石半,那么一户的口粮只有五十二石左右。
一户按少了算只算五口人,人均一个月口粮也不到一石。
而刑徒成年男子一个月的口粮是二石,未成年和女子一个月口粮一石二!
当然,终身刑徒也是拖家带口的,我们算一个刑徒家只有一对成年夫妻和一个未成年孩子可以劳作有口粮,那一个月也有四石四口粮,一年也有四十八石左右。
这么算似乎总算刑徒口粮比平民少点了,可问题是,平民还有粮食税、人头税,徭役等无数负担没算啊。
这一算帐,结论居然是刑徒的生活比普通平民还要好很多,难怪帝国能有那么多的刑徒,因为当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啊。
刑徒包吃包住,口粮比平民还稳定,这是不是说吃公家饭好过了996呢?
恐怕很难这么简单下结论。
刑徒理论上是没有薪水,不会给你储蓄积累的,所谓一石二石粮食都是口粮,你能吃完就吃,吃不完不会给你存着。
更重要的是,刑徒身份低贱,是毫无希望也毫无地位的一群人。
所以表面上可以给你很多吃的,但你千万别认为你会被当作人来对待,你只是“人形工具”而已。
已计廿七年余隶臣妾百一十六人。廿八年新入卅五人。
凡百五十一人,其廿八死亡。
黔首居费赎责(债)作官卅八人,其一人死。
上面还是来自里耶秦简里的资料:
说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20年,迁陵县一共“结余”了“隶臣妾”类刑徒116人,下一年补充了35个新的刑徒,共有151人。
结果当年死亡了28人,结余又剩回了123人。
那些终身刑徒的低贱者,一年的死亡率居然高达18.54%!
而作为对应,那些欠债被迫抵债的临时刑徒,当年有38人,只死了1个人。
债务刑徒还了债还是平民,很多可能还有爵位,他们以后可能会有不低的地位,使用者自然也就有所顾忌,所以他们的死亡率就大大降低了。
刑徒作为“人形工具”,帝国自然对你毫无节制的役使,刑徒们是真的用命在换口吃的罢了。
帝国之所以算起帐来,似乎刑徒还好过平民,不是因为帝国的刑徒生活好,而是因为帝国的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太差了。
所以百姓只能在用命换吃的(可能高达10%的年死亡率)和吃不饱穿不暖生不如死之间,艰难抉择。
到了新帝国的地方政府,豪强庄园主开始承担额外的政府公共职能和集体基建工程。
相比政府组织的刑徒,庄园主更具备经营扩大性,他对生产经营的态度和政府组织刑徒生产大不一样。
地方政府的薪资地位来自于上级指定,他们组织刑徒纯粹基于上级任务。
帝国激励和监控他们,纯粹来自于考课,我们后面会看到,这种考课很大程度会成为数字游戏。
而豪强庄园主的经营,都是为了自己的财富与势力。
所以,新帝国诞生不过几十年,帝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农具水平都出现了质的飞跃。
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亩产的大幅提高,这客观上解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同样,作为豪强庄园主,基于自己利益,不管再怎么996,对于佃农的生活与生存,总会想办法予以简单的保护。
所以客观上他们会在帝国的繁重任务与自己的庄园发展间找到一条夹缝让佃农生存。
比如说平民的税收其实不算多,主要导致他们活不下去的负担是沉重的徭役。
豪强们往往垄断了地方政府的官职,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很容易想法设法的减轻自己手下人徭役的工作量。
比如想办法降低、绕过需要跨地区的徭役,甚至干脆替佃户交钱找人代役等等。
地方豪强的各种手段和中央政府的有意减少大型工程,客观上能控制住对民力的低效使用,又能保证履行基本的政府公共职能,完成必要的基建,保证了新帝国的长治久安。
我们举个例子来理解下。
尹湾汉墓出土了《东海郡吏员簿》,为我们展示的西汉中后期的郡县吏员设置,其中海西县的官员编制记录如下:
令一人,秩千石;
丞一人,秩四百石;
尉二人,秩四百石;
官有秩一人;乡有秩四人;令史四人;狱史三人;
官啬夫三人;乡啬夫十一人;游徼四人;牢监一人;尉史三人;
官佐七人;乡佐九人;亭长五十四人。
凡百七人。
一个超过万户的大县,总共政府编制只有107人,运转得井井有条。
而秦帝国时期的迁陵作为一个只有152户的小县,吃公家饭的编制居然有106个!
当然县里面财政实在负担不住,缺编了20来个,还有30多个编通过无偿使用老百姓给顶上去了。
可就这么个小县,这么多编,政府依然在叫苦不迭喊人手不够:
卅四年正月丁卯朔辛未,迁陵守丞趾敢言之:
…至今未得其代,居吏少,不足以给事
我们肯定很好奇,海西几万人的大县,这107人的编制怎么就够了呢?
其实,海西县所谓107人的编,并不见得政府公共事务真的只要107人干活。
事实上县里面的吏员大体上被几大豪族给包了,而在这107个编后面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临时工”。
不过这些临时工不需要政府的编制,因为豪族垄断公权力得到了太多的好处,他们自然会解决这些临时编的待遇问题。
如果对此不理解,我们可以回忆下以前的大乡镇,派出所可能只有五六个编,但一般后面跟了上百个联防队员。
新帝国的地方编很少,绝大部分地区不需要依靠刑徒经济去养活在编人员,靠税收和转移支付就足够了。
过去庞大的刑徒群体转移到豪族门下做了996,豪族承担了大量的临时编,代替政府行使公共职能、完成必要基建。
得到的好处就是他们逐渐垄断地方公权力,得以经营自己的家族势力。
最终的结果就是,濒临崩溃或者说已经崩溃的帝国经济基础,到了新帝国手里,又活了过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