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信念:大丈夫自当一生悬命,桀骜不驯!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六十八)
后陈豨为代相监边,辞信,信挈其手,与步于庭数匝,仰天而叹曰:
“子可与言乎?吾欲与子有言。”
豨因曰:“唯将军命。”
大约在公元前201年底,陈豨被任命为代相调去代地守御边疆。
韩信找到了陈豨,想和陈豨说点心里话。
信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反,陛下必不信;
再至,陛下乃疑;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信之,曰:“谨奉教!”
韩信说将军你现在去了代地,率领的是最精锐的大汉边军。
陛下把你调去这么关键的地方手握重兵,必然是非常信任你。
如果有人向陛下告发你谋反,第一次陛下肯定不会相信。
可是如果有人接二连三的不断告发你谋反呢?
三人成虎啊,我觉得陛下到时候不得不信,甚至会忍不住亲自带兵来抓你。
所以将军您要早做准备啊,到时候我在关中趁机起事,我们就有机会称雄天下了。
陈豨一向都很信服韩信的能力,便相信了韩信的话,与其约定了今后的合作。
这段对话按理来说属于两人密谈,因此真实性一直受人怀疑。
我们不能排除这是汉帝国司法系统对韩信或者其家人审讯后得来的信息。
不过从逻辑上来推断,陈豨和韩信这段密谈距离陈豨被迫叛乱大约还有三四年时间。
而且我们仔细分析过,陈豨叛乱和刘邦强硬的对匈边境贸易禁运政策息息相关。(见链接:《总决战》)
因此说韩信与陈豨几年前在八字没一撇的时候就开始谋划串联恐怕有点牵强。
事实上,非得说韩信这次企图与陈豨里应外合的谋反来自多年以前的阴谋,反而有贬低韩信嫌疑。
韩信这样的枭雄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强大的执行力。
陈豨叛乱声势浩大,前所未见,汉军在京的几乎所有大将都已出征,长安空前空虚。
当韩信意识到这一点后,当机立断决定起事并立即联系陈豨反而是最有可能的情况。
阴使人之豨所,而与家臣谋,夜诈赦诸官徒奴,欲发兵袭吕后、太子。
韩信起事主要依仗的是自己的家臣,用以作战的主要人员是诸官徒奴。
很多人认为,就凭这点力量也能谋反?这些家臣徒奴又能干成什么事?
这也是后世质疑韩信谋反事件真实性的重要原因。
但正如我们此前所介绍,家臣班子远比后世想象的庞大(见链接:《陈豨》)。
刘邦对韩信这样的枭雄一直防范有加,时刻盯着韩信的班子。
韩信火速崛起后,几乎每年刘邦都会对韩信的班子上最强烈的手段。
修武夺军、驰壁夺军、陈县抓捕,韩信的班子一次次被强行打散。
这就给我们以错觉,似乎韩信身边没人,或者说他没带出人来。
其实我们只要翻下功臣表就知道,因韩信而封侯的就有不下十位。
韩信以死囚之身,20出头的年纪,迅速成为公认的足以与刘邦、项羽比肩的三巨头之一。
这样的枭雄人物,必然具备强大的聚集各色人等的能力。
当韩信被软禁在京城后,很多一直跟随韩信,从赵到齐又到楚的家臣们,仍然会继续跟着韩信来长安。
对此,刘邦多半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不让这些人跟着韩信,留他们在楚国,只会给汉帝国对楚国的控制增加难度。
韩信身边的班子到底能耐如何,我们已无从知晓。
我们可以对比下,刘邦的开国功臣就包含40多位家臣,而且位于顶层的最主要开国功臣大半来自当年的家臣队伍。
这些都不过是秦末动乱沛县周边仓促起兵所凝聚的小范围人才,就立下如此巨大的功业。
以韩信数年的积累,他的家臣班子未必就比当年刘邦的班子差很远。
韩信如果真的起事成功,控制了长安,就有可能切断关中对前线的支持。
由于这场平叛战争声势浩大,作战艰苦,万一后方真出事对前线的作战能力和士气也会有很大打击。
所以说一片混乱之中最后会演变成什么样,谁也没法百分百打包票。
但历史没有如果,韩信的起事计划失败了,韩信身死名裂。
事后人们复盘,自然会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韩信起事成功几率都不大。
因此我们很容易居高临下的臧否韩信,你为什么不安分守己呢?
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介绍,韩信和张良曾经花很多时间整理兵法书籍。
很多人想,要是韩信能和张良一样安安心心地养老该有多好。
可韩信就是要“羞与绛、灌为列”,甚至拜会下樊哙这样位高权重的军中大佬都不情不愿。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
曰:“如臣,多多益办耳。”
刘邦好心抽出时间来与韩信闲聊,韩信还要夸耀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嘲笑刘邦将兵水平也就那样。
很多人觉得,你韩信咋连谦虚都不会呢?怪不得没有好下场。
问题是如果韩信成了五讲四美好青年,那还是韩信么?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刘邦和韩信又何尝不是一类人呢?
刘邦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到最后死亡,始终保持着乡镇干部的霸蛮作风(见链接:《霸道总裁》)。
大家觉得,如果刘邦处于韩信境地,难道他能低头服小么?
真正的开国帝王,乱世枭雄,从来不是宫斗剧里玩着脑筋急转弯的演员。他们多如刘邦、韩信般浑身上下充满着所谓的“不成熟”。
我们经常打趣说,有的人天生就是大哥,更多的人天生更倾向于当小弟。
一个天生大哥走到哪都习惯居中而坐,走到哪都只想着力争上游,称雄天下。
公元前206年,天下都已经瓜分完了,大哥二哥金牌小弟都已经上席狂欢了。
20出头的韩信虽然已爬到中层,却仍然心比天高,不满之下沦为死囚。
然而死囚韩信却得到了夏侯婴、萧何的赏识,一番因缘际会成为汉王国将军。
但被拜大将更多只是一个象征性事件,此后一年韩信并没有领兵打仗的机会。(见链接:《萧何月下追韩信》)
没料到机会很快就来了,汉军组建北路军开辟北线战场,韩信突然成为总指挥。
要知道,北路军包含了曹参、陈豨、灌婴等顶级山头、顶级大将。
他们还要配合天生大哥、前赵王张耳复辟赵国。
正因为北路军主帅要统领众多汉军顶级山头,还要代表汉阵营协调指挥纵横数年、极会来事的前赵王张耳。不是一个从欲望到能力都堪称顶级大哥的人领衔,这事哪能成呢?
萧、曹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高祖。
想当年,萧何、曹参等一大票沛县元老都知道必须要赶紧反秦。
但大伙都知道自己不是天生大哥,也不敢此时当大哥。
于是大伙把逃犯刘邦拉了出来,拜刘邦为大哥,因为大伙知道刘邦虽然只是个一无所有的逃犯,可人刘邦那就是天生大哥。
同样,曹参、陈豨、灌婴等人都知道自己不是天生大哥,也都不敢当大哥。
于是刘邦毫不犹豫把韩信拉了出来,因为大哥最识大哥,刘邦很清楚韩信是和他一样的天生大哥。
这也是为什么韩信一上位就能屡立奇功,所有大山头都服服帖帖。
然而,既然是天生大哥,眼里就没有其他大哥,更不会感恩戴德。
大哥时时刻刻以称霸天下为追求,时时刻刻以其他大哥为敌人。
韩信与刘邦随后反复纠缠,刘邦几度被韩信逼到窘迫不堪,危急万分。
我们此前反复介绍过这些精彩搏斗,不再赘述(见链接:《夺军》、《开刀》、《抓捕》)。
后人喜爱韩信,但却多以小弟的眼光看待韩信。后人心目中的韩信只是一个偶像,偶像必然是道德的化身,而忠诚就是小弟最大的道德。
可是对一个天生大哥而言,忠诚不是美德,而是耻辱!!!!!!!!!
对他们来说,哪怕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陈豨反叛是大汉这几年来最危险时刻,也是搞倒刘邦最好的机会。
对于一个大哥来说,不管失败概率有多大,这么好的机会都不去把握,那是对自己最大的羞辱。
人们可能会想,既然刘邦知道韩信是绝不可能感恩戴德的大哥,那为什么不早点杀了他呢?
请不要忘了,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还活着,还在享受着一国之主的辉煌与快乐而犹豫不决。
在黄河以北一团乱麻,看不清方向之时,刘邦自然不敢莫名其妙突然杀掉韩信。
而随着韩信谋反不成,事败身死,彭越和英布也随即与刘邦撕破脸皮。
这也正是韩信敢于振臂一呼的背景,因为他相信,不管自己眼下多么像光杆司令,只要他在京城起事成功,彭越、英布就没有了选择!
韩信固然养不熟,可换成刘邦到了韩信的境地,刘邦又何尝会放弃呢?
刘邦为了力争上游,同样是拼尽全力去争取,生死置之度外。
在彭城刘邦险些丧命,在广武刘邦被射中,差一点当场阵亡。
假如刘邦当时死了,他也不过是后人臧否的对象,如同现在的韩信。
就好比,如果在鄱阳湖被射死的是朱元璋而不是陈友谅,后人又会如何评头品足这两位呢?
大哥无限风光背后是一生悬命的险途。
韩信作为汉初和刘邦、项羽一样光芒万丈的三巨头之一,我们介绍了很多,每次韩信话题下都会有无数人回复。
而回复也能准确的说明大家其实都是和扁舟一样五讲四美的好青年,所以少有朋友能真正理解韩信。
归根结底,我们都是挣扎求生的小弟,小弟又哪那么容易理解大哥的想法呢?
刘邦遭遇重大危机,可冒顿单于、彭越、英布这些豪杰都在瞻前顾后,只有已接近一无所有的韩信意识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毫不犹豫地一跃而上,试图抓住命运之锤。
我们并不是说冒顿单于、彭越、英布等人的选择就是错的,我们只是说,韩信真正展现了绝世枭雄的风采,不愧是敢与刘邦、项羽争雄天下的真正豪杰。
三巨头中韩信起点最低,年纪最轻,最生不逢时,请注意,韩信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拿命拼来的。
韩信非常清楚:我要的东西已经被别人拿走了,只因为老天让我晚生了几年。但我不服,我的东西,我要拿命去抢回来。
韩信一生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信念,最终也倒在以死相拼的路上。
所以大家心目中的韩信其实并不是那个桀骜不驯,一生悬命的真人韩信,而是我们心中对自己的cosplay,一个平凡生活却也不甘平凡的小弟。
但我们不必对此抱歉,毕竟大哥固然意味着激情飞扬,也伴随着极度残酷的鲜血与死亡。
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我们不用从道德上去仰望大哥们,他们也不值得太多道德仰望。
我们只是偶尔欣赏欣赏类似刘邦与项羽、韩信等大哥殊死搏斗的故事,领略下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风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