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六十七)
春正月,淮阴侯韩信谋反长安,夷三族。
公元前196年正月,汉军主力还在河北与山西同叛军苦战。
首都长安却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
曾经的齐王、楚王、现在的淮阴侯韩信谋反,最终事败被夷三族。
通过《史记》和《汉书》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个人传记对韩信谋反一事都说得很清楚。
在《史记》和《汉书》的各类表中,也都清楚记载了韩信谋反事件。
可以说,官方史料对韩信谋反一事的定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但后世大多数学者、文人乃至历史爱好者,却对此并不买账。
司马迁的《淮阴侯列传》写得太传神了,韩信的“兵仙”形象深入人心。
我们说过,后世人们看待之前的英雄人物往往在意道德(见链接:《韩信》)。
因为后世人们和英雄人物已经隔了很远,英雄人物的真实形象无人知晓,也不关注。人们关注的是偶像崇拜下偶像对自身的反射。
所以后世人们从各种角度寻找蛛丝马迹,认定韩信谋反一事子虚乌有。
尽管记录韩信谋反的司马迁也是被崇拜的偶像,不过这难不倒人们。
不断有人从《史记》的字里行间论证司马迁是如何在强权压迫下为我们暗示韩信谋反一事是一桩冤案。
对于韩信谋反事件质疑的集大成者是清代学者梁玉绳。
梁玉绳钻研《史记》很深,写过名著《史记质疑》,是后人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他对淮阴侯列传韩信之死写了一大段质疑:
信之死冤矣!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
开篇就说此前的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研究,确认韩信没有反状,这是个冤案。
所谓的韩信谋反完全出于那个告密舍人的污蔑以及吕后和萧何趁机大做文章。
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
进一步,梁玉绳告诉我们,司马迁伟大之处在于故意用大汉官方案件档案写入传记。
司马迁这一做法反而暗示了这是一桩明显的冤案。
由于这其中的逻辑实在怪异到让人很难理解,所以梁玉绳赶紧做进一步解释。
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
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
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
接下来的这一连串排比从文学上来说可谓气势磅礴。
第一,韩信这个人仁义道德,是个知恩图报的好人。
当年一个在河上漂洗衣物的老妈妈只不过送了韩一顿饭,韩信却一直念念不忘,最后给人千金以为报。
如此重情重义的人怎么会背叛汉高祖刘邦呢?
第二,当年韩信身为大将,在齐地成为齐王,一举成为天下三巨头之一。
当时外有项羽说客武涉,内有辩士蒯通。他们反复苦劝韩信三分天下,与项羽联手以抗刘邦,但韩信感念刘邦恩情,没有听从。
那个时候举手之间就能干掉刘邦,韩信都不忍下手,现在成了闲人一般的淮阴侯,怎么会造反呢?
第三,韩信如果要造反,他也应该是联系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啊。
这俩都是正儿八经的大王,手里有粮有钱有兵,有一片完整的自己能一竿子吼到底的地盘。
陈豨算什么?不过一个大汉朝廷任命的边将罢了。
就算他手里有兵有权,也不过一个被大汉盯在眼皮子底下的将领罢了。所以韩信联系陈豨造反的故事一定来自官方的捏造。
“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
“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
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
家臣徒奴,善将者变复布置有几!
气势滂沱的排比句后,梁玉绳紧接着又跟了两个设问一段骈文。
“宾客多”指的是陈豨,因为史书记载他在代地宾客数以千计。
“称病”说的是韩信在刘邦御驾亲征平叛时称病没有跟随。
“左右辟”则‘挈手"指的是几年前韩信在陈豨奔赴代地上任时的密谈。
“上谒入贺”说的是吕后召韩信入宫时诈称刘邦在前线已经胜利,因此韩信入宫是恭贺刘邦胜利的。
“家臣徒奴”是指韩信谋反计划是率长安城中徒奴袭击吕后、太子。
“善将者”说的是刘邦,刘邦曾经和韩信闲聊,韩信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但比不过刘邦善于统帅将领。
了解了上面这些基于文学修辞手法使用的特殊词汇后,我们可以翻译下这段设问?
陈豨和韩信又能有什么关系呢?
陈豨和韩信两个人的私下秘密谈话是谁偷听的,以至让大伙都知道了?
韩信如果谋反,怎么会这么坦率地入宫恭喜刘邦得胜呢?
刘邦真是个厉害善变的狠人啊,连家臣徒奴都布置了自己的耳目以便诬陷韩信。
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
顾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豨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
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悯也。
进行了大段辩论后,梁玉绳开始给结论了。
其中“蹑足附耳”的典故,说的是韩信来信说要为假齐王时刘邦大怒,张良陈平又是踩脚又是在耳边说悄悄话才劝住刘邦。
梁玉绳说:刘邦对韩信的妒贤嫉能不是一两天了。
从韩信非要自立为齐王开始,刘邦就很生气,从两次驰壁夺军就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的高度不信任。
所以刘邦一直欲杀韩信而后快。这也难怪刘邦率军回京后得知韩信死讯会“且喜且怜”。
刘邦“怜”的啥呢,他就是在可怜韩信其实是无辜的啊。
梁玉绳对韩信谋反是冤案的辩论非常全面。
此后直到现代,无数人写了各种文章,拍了各种影视剧论证韩信的冤枉,但其看法基本上无出梁玉绳所论。
可是沿用的人多是一回事,是不是符合逻辑又是另一回事。
我们不妨逐一来看下梁玉绳的各论据是否有道理。
三排比中第一个说的是韩信知恩图报有道德,所以不会谋反。
韩信是否道德高尚不说,谋反从来不是道德问题,这一论据从逻辑上来说实在不够有力。
第二个说的是韩信当齐王时天下三分,风头一时无俩。
韩信为什么不在那个时候造反,反而是现在手无兵权被软禁在京后才谋反呢?
这个说法是整段辩论里逻辑上最有力的,后来薄太后为周勃辩论也是用的同样逻辑。
不过本连载对此做过详细说明,韩信从来不当自己是刘邦臣属。
韩信与刘邦有过多次对立乃至短兵相接,互相之间恶斗过好几回(见链接:《修武夺军》、《对得起项羽》、《抓捕韩信》)
韩信为齐王时并没有向刘邦一边倒,他选择的也是最符合其利益的做法。
三国时名将姜维对韩信当年的选择给出了很中肯的看法:
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
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
姜维不愧是和韩信类似的英雄人物,一句“利害使然”道出了关键。
因此,所谓当时能反不反所以现在也不会反的说法,既不符合事实,也无法从逻辑上得出定论。
梁玉绳的第三个排比说的是韩信要造反为什么不联合彭越和英布两个国王,反而去联合陈豨这个普通边将。
这个论据就有点强词夺理了。
楚汉战争时陈豨和韩信同在荡平魏国、赵国的北路军,这两人有过相当长的合作经历。
不管韩信有没有谋反,从私交层面韩信和陈豨彼此的互信当然比韩信和彭越、英布强很多。
我们反复强调,欣赏历史要“轻故事,重资料”。
作为第一手资料的功侯表反而留下了对韩信不那么有利的资料。
淮阴侯韩信舍人,告信反,侯,二千户。
那位告发韩信谋反的舍人名叫乐说,他由于这个功劳一下被封侯2000户。
有趣的是,乐说被封侯是在公元前197年12月。
这么看来,韩信12月就已经因谋反被杀,一个月后经过正式审讯定性,再进一步诛杀韩信三族。
言归正传,乐说的履历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资料:
首先,封侯一事只有刘邦能决定,而刘邦直到正月才回洛阳,这说明乐说是刘邦在军中得知消息后紧急封侯的。
第二,乐说被封侯2000户,这是平陈豨战事中封侯户数最高的!
除乐说外,因与陈豨作战而封侯的一共这么几位:
张相如、1330户,公孙昔、1900户,陶舍,2000户,孙赤、800户;
高邑,1900户,赵尧、600户,宣义、1100户,任敖、1800户,赵衍、1400户;
公上不害、1300户,吕臣、1000户,祕彭祖、1100户,许猜、600户。
此外还有个刘泽被封户11000,但刘泽是皇室宗亲,封侯户数不能和其他功臣一并纳入讨论。
我们可以看到大批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领封侯户数不过1000多户,还有三位在1000户以下。
乐说身在后方,从头到尾没有参与战事,却封侯2000户,比几乎所有前线将领都高。
只有陶舍和乐说一样也封了2000户,而陶舍开战时身份是中尉。
中尉这个官属于后来的九卿之一,级别仅在三公之下,是帝国排位非常靠前的大官。
一个地位低下的韩信舍人,仅仅因为告发韩信谋反,就得以封侯,而且功比出生入死的朝廷中尉。
梁太仆有罪,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
于是吕后令其舍人告越复谋反
再举一个反例,后来彭越谋反确实牵强,刘邦也很清楚以彭越当时能量没能力谋反。
所以告发彭越的梁太仆和舍人就都没有被封侯。
封侯是实实在在的国之大事,汉帝国的侯没道理乱封。
紧急给乐说封侯甚至不惜把他列为平叛新贵功臣榜第一!
这就给后世为韩信辩护的看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逻辑悖论。
韩信已经赋闲在京,无权无势,又忠心耿耿,刘邦处心积虑对付他不说,甚至不惜给一个地位低贱的舍人以平叛功臣榜第一的功劳。
刘邦这又是为什么呢?脑子有病?
已经是没牙老虎的韩信大出意料的突然谋求起事并造成巨大威胁。
这当是刘邦不惜打破常规紧急给乐说封侯并给予顶级功劳的最符合逻辑的解释。
上乃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
半年后刘邦被迫再次御驾亲征,却把关内三万精锐留在长安,专门用于拱卫太子刘盈。
这个调动直接打乱了整个汉军的部署,为后来刘邦的前线战斗留下巨大隐患。
(曹)参从悼惠王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
由于留下了大量关内精锐守卫太子,前线部队的精锐数量严重不足。刘邦甚至不惜打破对曹参的雪藏,七年后第一次令曹参参与汉军战事.
如果不是前车之鉴带来的切肤之痛,刘邦没有道理做出这样的布置。
这一切证据都可以从间接说明韩信谋反一事极有可能是真的。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读史者附会说韩信谋反不是刘邦的阴谋,而是吕后的阴谋。
如果我们稍微经过一些形式逻辑学的训练,自然可以相对轻易的看出其谬误。
由于以后还会对吕后做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赘述,先留给思辨能力强的朋友自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