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七十)
提到中原皇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和亲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某种意义上来说,和亲已经成为中原皇朝对外主和战略的代名词。
历史上与和亲有关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的事迹演绎出了很多的文学故事,深刻影响了后世。
毋庸置疑,和亲政策首创于汉帝国刘邦时期:
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白登之围让刘邦和众多汉帝国朝廷高级将领差点回不来。
惊魂未定之余,刘邦采纳了刘敬提出的和亲战略,与匈奴讲和。
史书记载了刘敬(即娄敬,赐姓为刘)提出和亲战略的一些细节:
当是时,冒顿单于兵强,控弦四十万骑,数若北边。上患之,问敬。
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革,未可以武服也。
冒顿杀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
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陛下恐不能为。”
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
冒顿单于手握重兵,老是闹事,让刘邦非常闹心。刘邦就向刘敬询问对策。
没想到刘敬摆出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还卖起了关子。
他说,大汉连年征战、士卒疲劳,武力上我们没能力一举搞定人家,而且冒顿单于这种人狼虎之姿,跟他说仁义道德也根本说不通。
但是也不是就没办法了,某这里就有一条妙计,就怕陛下有妙计也不能用啊。
刘邦这个好奇啊,啥妙计,我怎么会有妙计不用呢?你快说,你快说。
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使辩士风喻以礼节。
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孙敢与大父亢礼哉?可毋战以渐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刘敬接下来洋洋洒洒一大堆,核心意思就是劝刘邦把和吕后所生的嫡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
刘邦还要定期给女儿很多嫁妆,让冒顿单于把刘邦的女儿封为大老婆。
这样一来,刘邦的女儿将来生下儿子就成了太子。
到时候,冒顿单于就成了陛下的女婿,翁婿之间那就是亲戚啊。
当然,冒顿单于这样穷凶极恶的女婿未必对刘邦您这个便宜老丈人多客气。
可是冒顿死后呢?您就是新单于的外公,吕后就是新单于的外婆,新皇帝就是新单于的舅舅。
你说哪有外孙会对外公动手动脚的呢?
基于这样的理论,刘敬还专门提醒刘邦,陛下必须要派嫡长公主嫁过去。
如果陛下随便派个宗室女孩或者从后宫里随便找个人冒充公主,那人家匈奴也不笨,肯定能查出来。
到时候匈奴单于就知道我们不肯和他们亲近,那就起不到效果了。
这段对话,情节跌宕起伏,很精彩也很有趣,可惜怎么看怎么像小说家写出来的文字。
后世学者也大多对刘敬的这个计策提出了大量异议。
刘敬计策的核心就是说大汉皇帝只要把公主送到匈奴和亲,以后大汉皇帝就成为匈奴单于的老丈人。
大汉公主身份尊贵,只要肚子争气生了个儿子,那还不得是嫡长子?长大了那不就是太子吗?
万一匈奴单于一个不好死在大汉皇帝前头,大汉皇帝不就成了匈奴单于的便宜外公了?
可问题是,匈奴从来也没有实行过嫡长子继承制啊!
从目前已知的匈奴单于继承方式来看,主流做法是长子继承制,长子和嫡长子的区别可是大了去了。
而且匈奴这种相对松散的带有浓重部落联盟气息的政权,其继承秩序非常混乱,什么兄终弟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都不罕见。
也就是说,匈奴的单于之位,最终还得看你和你的娘家在草原贵族中有多少支持者。
这种局面下,势单力孤的汉朝公主的儿子能继承单于之位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最简单的,终西汉之世,派去和亲的大汉女子那么多,她们所生的儿子,最终能继承单于之位的有多少呢?好像一个也没有。
和亲的大汉女子,最著名的莫过于王昭君,她嫁给了向大汉投降的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呼韩邪单于死后继承单于的是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王昭君又遵循草原习俗嫁给了复株累单于。后来复株累单于死了,继承单于的仍然不是王昭君的儿子,而是复株累单于弟弟搜谐若鞮单于。
呼韩邪这一支南单于是从匈奴分裂出来的匈奴残部,实际只有几万部众,而当时的匈奴号称是五单于并立的大乱世。
就这么一支非常孱弱的匈奴残部,大汉女子生的孩子也没能成为单于。
至于说大汉皇帝可以成为匈奴单于的便宜老丈人,显然也就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毕竟人匈奴单于堪称家家都有丈母娘,你一个几千里外的便宜老丈人,在单于那能有多大影响力,实在只有天知道。
刘敬计策的最核心内容都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无稽之谈,那么刘敬传记的这个故事,这一大堆对话多半都是些虚构的传闻。
因为这么荒诞不羁的“计策”刘邦敢听,刘敬也不敢说啊,说出来不是自跌身份吗?这以后不知道会被贬到哪个鬼地方去。
而且,不止刘敬的计策部分,整个刘敬传里与和亲部分相关的故事都是小说话本味十足。
故事说刘邦没听从刘敬的忠告,没有派嫡长公主去匈奴和亲:
吕后泣曰:“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为公主,妻单于。使敬往结和亲约。
这是因为刘邦和吕后就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个身为嫡长公主的女儿就是鲁元公主。
吕后听说刘邦要送鲁元公主出嫁匈奴,哭哭啼啼闹了一番,最后刘邦不得不改派了一个宗室女孩冒充公主嫁去匈奴。
这样一来,刘邦和冒顿单于的翁婿关系大约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世稍微严肃点的学者都对这段记载猛烈批评。
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
其中又以司马光的抨击最为简洁明了:鲁元公主此时明明已经是赵国王后了,怎么可能嫁给冒顿单于?
五年秋,耳薨,谥曰景王。子敖嗣立为王,尚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王后。
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旦暮自上食,体甚卑,有子婿礼。
史书虽然没有记录鲁元公主嫁给赵王张敖的明确时间,但也明确记载,刘邦打完平城之战回京途中路过赵国时,张敖已经是刘邦女婿,
尤其是张敖对刘邦行子婿礼的事涉及到后来的未遂武装叛乱(见链接:《奇袭》),这意味着其资料来源于案件卷宗,可信度非常高。
所以平城之战时鲁元公主就确定已经是赵王张敖的媳妇,赵国的王后。
刘敬提议和亲无论如何也是平城之战以后的事,他怎么可能建议让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呢?
而高祖亦审鲁元不能止赵王之逆谋,谓能息匈奴之叛,非也。
且冒顿手弑其亲,而冀其不与外祖争强,岂不惑哉?
上面这段是唐朝学者刘贶的评论:张敖在刘邦面前伏低做小,非常恭谨,鲁元公主还是他的王后,可最终也不能阻止赵国群臣的谋逆。
冒顿单于一头草原恶狼,自己的爸爸都杀,自己的老婆也随手送给敌人,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因为刘邦是他便宜老丈人就不和你打了?
把鲁元公主从赵王身边夺走,把赵国弄成汉帝国死敌,再去送给老爸都杀的冒顿单于,指望冒顿单于因为娶了鲁元公主就不和汉帝国打仗了?
这是脑子进了多少水才能想得出的主意?
刘敬如果敢和刘邦出这样的主意,刘邦估计会赶快把他抓了,打开他脑子做个切片——看看这是从哪个年代穿越过来的初中生。
这个故事显然来自民间故事,而且故事流传的时间应该是文帝即位后,此时吕氏家族已经倒台。
刘敬后人大约写了一本在当时影响不小的家传,涉及非常多的史事,司马迁、班固也只能无奈摘录, 所以刘敬的故事在史书中被大量记载。
可惜这种后人写的家传向来都爱满嘴跑火车,于是我们就在史书上看到了这种小学生级别的故事。
正因为刘敬列传中涉及匈奴和亲的记载不太可靠,我们对和亲的了解就有必要清除这些戏说的影响。
按照刘敬传记的说法,我们很容易认为刘邦在白登之围被吓破了胆,所以赶紧找刘敬去主持对匈奴和亲。
后世很多历史学者居然也按照这种明显不符合事实的说法来讲述历史。
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
居无几何,陈豨反,与韩信合谋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收代、雁门、云中郡县,不出塞。
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
于是高祖患之,乃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高祖的本纪中我们找不到和亲的记载,本纪里首次和亲记录出现在公元前193年春天,当时已是汉惠帝三年。
对刘邦时期和亲事件最详细的记载来自上面引用的匈奴传记,里面说得很清楚,刘邦是在陈豨叛乱平定以后才派遣宗室女与冒顿单于和亲。
只不过还记录了白登之围结束后,刘邦曾经派刘敬去结和亲之约。
但与此同时,其时间线非常清楚:尝试结约是尝试结约,和亲达成是和亲达成,两者不是一回事。
刘敬出使匈奴与其和谈的同时,匈奴出兵南下一度攻灭代国。
之后汉军北上收复代地,匈奴又派出韩信与王黄赵利等伪军在代地作战,一度打进河北腹地。
此后这么多年,汉帝国颁布《商贾律》强硬封锁对匈贸易。(见链接:《商贾律》)
匈奴则屡屡扶持伪军乃至亲自出马,在河北山西各地到处煽风点火,兴兵作乱(见链接:《叛乱》)
在这种持续兵戎相见的局面下,试问汉帝国和匈奴又哪有达成和约的可能性?
在这种激烈对抗,各出狠招的局面下,请问刘邦又怎么可能认为派个女人去和亲就能停止战斗呢?
双方最终能达成和约,恰恰是因为汉帝国平叛成功,叛军与伪军被一扫而尽,战争已基本结束。
一切都不过是些常识——战场有了结果,和谈才会迅速成功,战场上得不到结果,通过谈判桌也得不到结果。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汉军在战场上取得了最终胜利,那为什么还要和亲呢?
这是因为后世大部分读史者乃至学者,对和亲的理解都有很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