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和亲”,是刘邦和他的汉帝国取得对匈防御作战阶段性胜利的体现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七十一)
对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后世人们基于不同的立场与情感,给予了非常多的评价。
反对的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是中原落后无能的象征。
支持的人认为这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好方式,而且和亲主要集中在强大的汉唐,这是中原皇朝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象征。
到了现代,和亲政策更是被赋予了很多额外的含义。
比如基于男权的认识觉得把如花似玉的汉人姑娘送去给野蛮人糟蹋,实在不忍启齿。
基于女性认知强调这是把女性当工具,忽视被和亲的女性感受,同样是大汉的耻辱。
总之,对于和亲的讨论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但大体上也越讨论越偏题。
首先,后世人们读历史往往重故事,轻资料,往往喜欢从不同史料中择取最离奇的故事.(见链接:《和亲》)
更进一步,人们往往对和亲的本质缺乏深入的理解。
和亲中“和”是根本目的,“亲”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和过程。
我们不妨想一下,匈奴的单于身边缺美女吗?想必不会太缺。
皇帝的公主一定美吗?恐怕未必,何况仅仅为了一个公主,仅仅建立了几十年也见不了几面的翁婿关系,匈奴就可以不再南侵吗?
南侵一次抢掠的人口牲畜往往数以十万计,重要的战略物资更是不可胜数。
一个公主能抵得过这么多的实际利益?这未免有点把政治当童话了。
明朝嘉靖年间名臣杨继盛上书反对与蒙古俺答部马市,他说:互市者,和亲别名也。这句话可谓道出了和亲本质。
当时明廷并没有拿个公主嫁去给蒙古大汗的想法,理论上不存在和亲。
可杨继盛认为如果答应互市,实际上和和亲没有区别。
换言之,公主与敌酋联姻更多只是象征性、礼节性的事件,不是和亲的根本内容。
蒙古俺达部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来自中原的先进兵器和先进的生产生活用品。
如果答应开通马市,他们就能自由的用其过剩的马匹、牲畜资源换取自己难以生产的大量军需物资与生活生产物资。
所以杨继盛才说,开通互市的话,那和当年的和亲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汉初的匈奴面对的其实也是和明朝的蒙古部落同样的局面。
我们前面介绍过,秦末大乱导致的边禁松弛是匈奴崛起的根本因素(见链接:《神迹》)。
刘邦决定重启秦帝国时期的严格边禁政策也是汉初一系列战争的主因。
对于匈奴来说,兴兵南下的根本目的也是恢复秦末战乱时的战略物资供应渠道。
因此,一个公主不能解决匈奴的需求,单于娶了公主或者其他身份的汉帝国美女,更多是从仪式上代表双方和议达成,并不是和议的核心内容。
那汉匈双方和议的实质性内容是什么呢?
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每年免费送给匈奴大量财物,才是汉匈和约的根本性内容。
只不过我们缺乏刘邦时期每年赠予匈奴的财物具体数量是多少的史料。
好在史书上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匈奴狐鹿姑单于打算恢复和约后的史料:
今欲与汉开大关,取汉女为妻,岁给遗我糵酒万石,稷米五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
这段话大体意思应该是在过去和约的基础上,再加一万石酒、五千斛粮食以及一万匹布帛。
据此推测,或许汉初刘邦时开始每年送给匈奴的物资数量也与此差不太远。
原来所谓的和亲实质就是汉帝国每年向匈奴交一大笔保护费啊。
怪不得后世都说和亲是一种耻辱,这汉帝国和后来向辽、金交保护费的宋帝国岂不是没区别了?
不过老话说的好,抛开剂量谈毒性那是耍流氓。我们抛开情绪,仔细看下这些物资数量,真的算多吗?
汉帝国每年能酿多少酒我们不清楚,但帝国每年能收的粮食上千万斛,丝织品上百万匹。
送给匈奴区区万把匹杂缯,几千斛粮食,实在只是九牛一毛。
而且这些物资都只是满足匈奴贵族个人生活的物资,属于奢侈品,战略意义实在不算太大。
被誉为“史上第一位汉奸”的中行说就对汉帝国给匈奴的这些物资嗤之以鼻:
初,单于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
“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之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
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
中行说指出,大汉帝国这所谓的和亲送来的大批奢侈品物资,根本没安好心!
匈奴都没有汉帝国一个大郡人口多,匈奴之所以强大,完全在于其日常生活物资不依赖于汉。
可如今单于大人和您手下的匈奴贵族们却沉迷于汉帝国送来的美酒、美食和衣物等奢侈品。
长此以往,你们对汉帝国的奢侈品产生了倚赖,匈奴就会轻易被大汉所控制。
其得汉絮缯,以驰草棘中,衣裤皆裂弊,以视不如旃裘坚善也;
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
中行说进一步建议,单于您应该把大汉借和亲名义送来的那些精美的衣物全部撕烂,美酒和美食全部倒掉。
您应该借此举动告诉全体匈奴子民,我们的毛皮大衣才是最结实的,我们的烤肉奶酪才是最好吃的。
单于听从了中行说的建议,还在中行说的指导下开始叫左右学习文字和计算,统计人口牲畜。
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
现在我们就能了解,匈奴真正需要的是互通关市,从中原进口重要的铁、铜、金以及金属兵器等重要战略物资。
但汉帝国直到景帝时期才与匈奴通关市,而且即便开放了关市,前述重要战略物资,比如铜铁等金属制品以及兵器,也都一直处于严格禁运的状态(见链接:《津关令》)。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刘邦的和亲政策显然不是我们传统理解里的软弱求饶政策。
恰恰相反,刘邦的和亲政策是非常强硬的外交政策。
随便打发匈奴一些大汉帝国的大路货,再送个宗室女子做做样子,匈奴的核心要求一个也不满足。
但条件却是要求匈奴不得南下越边,放弃唾手可得的人口和财富。
你说还有比这更“不平等条约”的吗?
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
居无几何,陈豨反,与韩信合谋击代。
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
后燕王卢绾复后,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终高祖世。
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侵,平城之战爆发,刘邦由于冒进一度陷入重围。(见链接:《生死时速》)
但是在汉军的强大压迫下,冒顿单于最终没敢与汉军决战,引军撤走,汉匈双方进入了长期的持久战。
匈奴扶持常年经营汉地的附属部落人士曼丘臣、王黄等拥立赵国遗老赵利建立了伪赵国(国名无确定资料,假定为赵)。
虽然平城之战关键时刻王黄、赵利放了冒顿单于鸽子(见链接:《陈平妙计》)。
但他们不可能和汉帝国合作,所以此后依旧一直以匈奴代理人的身份活跃在代地、赵地。
接下来就是东垣之战、赵国谋反、陈豨之乱、卢绾之乱,终刘邦之世,山西北部的代地和河北北部的燕地从来都没有平静过。
而汉帝国也一直采取非常强硬的措施争锋相对,不斩断匈奴物资来源誓不罢休。(见链接:《商贾律》)
双方接下来的四五年时间都在反复的强势对抗,这种局面下双方自然也都没有和谈的空间。
随着汉军彻底平定陈豨之乱,以韩王信、曼丘臣、王黄、赵利为代表的伪军和匈奴南部的附属部落部队都被清洗一空。
至此,汉军已经取得了对匈防御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战局稳定下来后和谈就成了唯一选项。
肯定会有朋友觉得奇怪,既然战场上汉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什么汉军还要送美女和财富给匈奴呢?
请注意,汉军取得的是对匈防御作战的决定性胜利,而不是进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匈奴是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来去如风,机动性很强。而且匈奴十多年来得到了大量中原战略物资,此时的装备也相当精良。
而中原经过十多年混战,疲惫不堪且民生凋敝,马匹更是严重不足,完全不具备出长城攻击匈奴的实力。
因此,尽管汉军取得了防御作战的胜利,匈奴很长时间内也无力进攻汉军,但匈奴主攻、汉军主守的局面短时间内不会打破。
汉军的战略诉求就是主攻方匈奴不要再进攻汉地了,当然背后含义是你来进攻你也讨不到好。
这种局面下,汉军依然是买方,既然要买平安,当然是汉帝国出钱。
我们必须清楚,考量双方谁处于强势地位的关键不是谁是买方谁是卖方,而是价格。
卖方把烂东西强迫你出天价,我们都知道这是卖方在抢钱;买方只给个白菜价就强行买走好东西,我们都知道这是买方在欺行霸市。
作为买方,刘邦要求的是匈奴今后不得南侵,这个要求很高了,因为匈奴南侵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战略物资,而一旦缺乏战略物资匈奴的草原霸主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如此高的要求,刘邦开价如何呢?每年打发点粮食、美酒和质量一般的丝织品,然后就是送个大汉皇室美女过来。
我们不要忘了,刘邦还有个隐藏条件,就是对匈全面物资禁令。
刘邦的开价让匈奴断了战略物资来源,怪不得之前狠狠打了四五年,因为这个开价冒顿单于没法接受啊!
大家肯定要问,既然汉帝国这么强硬,匈奴为什么最后还是答应了这个对自己非常不利的和约呢?
因为匈奴实力不济,眼下只能忍耐。
我们反复强调过,匈奴刚刚吞并强大的东胡和月氏不过数年,草原上的敌人非常多,政权的凝聚力和组织度还远远不够。
东胡的具体情况我们现在缺少详细史料,但月氏的情况我们还是比较清楚的。
今以少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
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
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
上面史料来自汉文帝时期冒顿单于给汉文帝的国书。
这封国书里冒顿单于炫耀自己的部队不久前向西彻底灭亡了月氏国,随后又逼降西域26国,疆域大大扩展。
这说明刘邦时期,月氏只是从河西走廊东部被赶跑,其部族依旧聚居在河西走廊西部一带。
也就是说强大的月氏随时有能力对死敌匈奴发起致命攻击,这也是冒顿单于始终不敢与汉军主力决战的根本背景!
冒顿单于见识到了汉军的强大,主力决战但稍有闪失,月氏一个反扑灭掉匈奴也绝非不可能!
汉军已取得防御作战阶段性胜利,匈奴想轻易获取中原物资已经极其困难,这时候汉帝国愿意稍微送点物资过来,匈奴不接受又能如何?有总比没有好啊。
但很显然,长此以往,匈奴的草原霸主地位很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好在刘邦很快就要死了,匈奴也将迎来重大转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