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七十七)
汉初历史大事件,总会突然出现些神奇的传奇人物。
这次英布造反也不例外,一个叫做薛公的人突然间青史留名。
反书闻,上…召诸侯问:“布反,为之柰何?”
皆曰:“发兵阬竖子耳,何能为!”
汝阴侯滕公以问其客薛公,薛公曰:“是固当反。”
英布造反的消息传来,刘邦召见诸将商讨对策。
众将领一个个都信誓旦旦的说,陛下赶紧发兵,我们保证马上拿下英布那竖子。
夏侯婴留了个心眼,他先回去向自己的门客薛公问问意见。没想到薛公却语出惊人,说英布就是该造反啊。
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
薛公曰:“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三人皆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其人有筹策,可问。”
夏侯婴想不明白了,刘邦对英布这么好,不仅给了他一大块国土,还让他南面为王,英布为什么要造反呢?
薛公说,陛下刚刚杀了彭越,去年底还杀了韩信,这哥仨当初都是因为同类的功劳才得以封王。现在其他两个王都死了,英布觉得下一个就到自己了,所以他才孤注一掷造反。
夏侯婴觉得薛公好厉害哦,这么精深奥妙的心理活动都能把握。于是夏侯婴马上向刘邦推荐,说我这里有个叫薛公的,大大的有才。
想必大家看完这个故事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以夏侯婴为代表的其余大将怕不都是弱智。
上乃见问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
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
出于中计,胜负之数未可知也;
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咱们先不管似乎有点弱智的夏侯婴,把目光放回刘邦身上。
刘邦非常重视夏侯婴的举荐,要知道当初韩信也是夏侯婴第一个举荐的啊, 所以夏侯婴说薛公非常有才,刘邦马上就接见。
刘邦问薛公,英布造反了,我该怎么办啊?薛公说,现在英布有上中下三计。
如果英布出上计,那整个关外就不再归大汉所有了;
如果英布出中计,那陛下和英布谁胜谁败不好说;
但如果英布出下计,那么英布必败,陛下您尽管高枕无忧。
刘邦自然要问,什么是英布的上计呢?
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薛公说英布的上计就是向东灭掉同在淮南的吴国后,接下来一路向北拿下山东,然后河北、山西就可以传檄而定,然后英布只要固守拿到的地盘,整个关外就不是大汉的了。
薛公的上计大约就是下面这幅图中红色箭头加黑色虚线的样子:
什么是英布的中计呢?大约就是上图中红色箭头加蓝色箭头的样子。
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英布向东把吴国灭了以后,再接下来把楚国拿下。这样,英布的地盘就和当年项羽一样了。
然后英布和项羽一样选择向西进攻荥阳,天下又回到当年荥阳相持,胜败未知。
什么是英布的下计呢?就是和上图一样:
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英布向东击败吴国后,不寻求吞并楚国。只是在淮河北岸晃荡,把与淮南国首都寿春隔淮河相望的下蔡打下来就很开心。
这样一来英布最终一定会被陛下您打败,只能往南在东越、长沙国这些地盘到处游荡,最终必会兵败身死,陛下可高枕无忧。
相信看了薛公的一番长篇大论后,大部分朋友第一反应是,就这玩意?
薛公的话无外乎是说,英布要是牛皮哄哄,一路把山东、河北都打垮了,那关外都是他的了。
英布要是一般牛,把楚国地盘全吞下和当年项羽一样,那就不好说了。
要是英布只能拿下淮河南岸后在淮河沿岸晃荡,那么汉军必胜。
这不都说些废话嘛?什么上计并齐取鲁、中计并韩取魏,这些都是英布想并就并,想取就取的么?
庐江郡,户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三十三。
九江郡,户十五万五十二,口七十八万五百二十五。
豫章郡,户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二,口三十五万一千九百六十五。
上面是淮南国三郡在西汉末年的户口数据。三郡加起来只有大约159万人。
除了上面三个郡,淮南国还有个衡山郡。到西汉末年,衡山郡部分并入庐江郡,其人口已在上面被计算,还有一小部分并入新建的江夏郡。
整个江夏郡才不到22万人口,即便算一半给原衡山郡,淮南国在西汉末年的总人口也不过159+11=170万。
西汉末年全国总人口是5960万,淮南国人口占比不到3%。
当时农业不发达,主要农业集中在淮河以北,淮南到江南作为卑湿之地,开发很不完善。
西汉200年间对淮南进行了力度不小的开发,西汉末年淮南国的人口占比只会比汉初更高。
我们先无视淮南国在这200来年的发展,就按淮南在西汉末年的人口占比平推汉初。
那么淮南国的人口和当时吴国数郡的人口总数差不太远,淮南国还稍高点。怪不得无论上中下三计,首先都是向东拿下吴国。
可接下来无论是刘肥为王、曹参为相的齐国,还是刘交为王,陈婴为相的楚国,其人口都是淮南国的三倍乃至更多。
就淮南国的国力,拿下吴国都要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短时间内拿什么去吞并比淮南强得多的齐国、楚国?
对于英布来说,开局必然是向东吞并吴国,确保淮河以南连成一片.
接下来,沿着淮河北岸从东向西逐步蚕食、扫荡也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像薛公的所谓上计、中计一样对着地图左划一下、右划一下毫无意义。与远强于自己的楚国或者齐国大战,而汉军随后很快就赶到,这等于是让淮南郡在客场与数倍于己的强敌决战,从军事上来说绝非好战略。
说白了, 淮南国就这么点人力物力兵力,能做的事就这么多。
大家肯定有疑问,既然薛公和刘邦就谈了些废话,对刘邦的军政决策几乎毫无意义,那刘邦为什么要格外重视,史书也对此大书特书呢?
滕公言故楚令尹薛公有筹策。
奥妙在于,薛公除了是夏侯婴门客外,还有个身份是故楚令尹。
我们也不清楚薛公到底是战国楚国还是秦末项氏楚国的令尹。但令尹在楚国相当于丞相级别的高官,一个曾经的楚国令尹,在楚地的知名度肯定很高。
上召见,薛公言布形势,上善之,封薛公千户。
实际上,薛公这一次与刘邦的会谈纯粹就是走一个过场,薛公无论谈什么都会被火线封赏。
刘邦看中了薛公故楚令尹的身份,早已决定火线提拔封赏他。
刘邦此时封赏薛公和当初陈希造反时火线提拔乐毅孙子是一个意思。(见链接:《陈豨》)
无外乎告诉楚地曾经的实力派们,你们的机会来了。
只要你抓紧时机投靠我反对英布,我立即给你加官晋爵,薛公就是榜样。
薛公也很聪明,洋洋洒洒一番高谈阔论,让记录员的会议纪要写得非常痛快详实。
是不是扯远了?我们回过头来看英布当时该怎么办。
实际上英布的选择确实很少,别说什么上中下三策,连个下下之策也很难找。
当时刘邦已经把最难最危险的淮北平原与河北平原大致平定。北边的匈奴也已经和汉帝国和谈,不再打算参与到中原的争斗之中。
汉军得以积聚全天下的力量全力对付淮南军。
英布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求击败汉军主力,利用淮河天险迫使汉军暂停行动。
毕竟汉军这些年连年大规模征战,国力消耗太大。如果在与淮南军的第一次主力对决中失败,汉军也许不得不要休整几年。
而有了几年喘息之机,英布就可以再想办法整合江南的长沙国、南越国、闽越国等。
总之,只要苟住了,没准还有一线生机。
万一刘邦没两年死了,大汉像秦帝国一样发生内乱,无暇南顾呢?
从这个角度看,英布随后的整体战略选择很清晰,也没什么毛病。
主力做一场不可避免,英布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选择在有利战场、有利战局下与汉军决战。因此英布起兵后的第一步必然是向东快速灭掉吴国。
因为吴国和淮南国同处淮河以南。如果不能灭掉刘姓吴国,那就等于让汉军与淮南军共同拥有淮河防线。
没了淮河天险,英布的弱势兵力还拿什么去阻挡汉军?
作为英布造反后的第一个对手,吴国现任国王是刘邦同族兄弟刘贾,更准确地说现在的刘贾是荆王,只是由于其地盘主要是战国时期的吴国,且此战过后国名也被改回吴国,为了不混淆我们这里就直接称刘贾为吴王了。
刘邦兄弟共四人,其中大哥刘伯早死,秦末起兵时刘邦兄弟只剩两人。
但刘邦哥哥刘仲和弟弟刘交都没有太强的军政才能,基本没有参与楚汉战争。
亲兄弟虽然用不上,就只好到刘氏宗族中去找人。可这么多刘氏宗亲中,最终能独当一面以一线主将身份参与楚汉战争的,只有一个刘贾。
可见刘贾算得上丰县刘氏一族里刘邦以外军政才能最强的一个。
汉元年,还定三秦,贾为将军,定塞地
公元前206年刘邦从汉中出兵吞并关中,刘贾就是东路攻灭塞国的汉军主将之一。
汉王败成皋,北度河,得张耳、韩信军,军脩武,深沟高垒,
使贾将二万人,骑数百,击楚,度白马津入楚地,烧其积聚
…已而与彭越相保。
刘邦修武夺军后,刘贾军中地位迎来质的飞跃。
他和卢绾一起率领一支二万人的部队组成一支独立的东郡敌后方面军。
这支部队不仅袭扰项羽后方,还要看着彭越,可谓重任在肩。
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贾南度淮围寿春。
还至,使人闲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贾举九江,迎英布兵
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尉死,以临江为南郡。
在项羽崩溃的最后时刻,刘贾先是率部南下逼降坐镇九江国(即后来的淮国)的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又与卢绾一起领兵攻打临江国并一举灭国。
修武夺军后刘邦兵分三路,刘贾和卢绾共同率领其中一路,虽然历经磨难,但最终多次败敌灭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难怪两人也都先后为王。
以刘贾在楚汉战争期间履历来看,其经历足与英布媲美,所王吴国实力也不逊于淮南国。按道理,刘贾的吴军有能力与英布淮南军抗衡。
可惜,刘贾在敌后方面军的战功多是和卢绾共同取得的。我们很难判断刘贾是本人就能独当一面还是更多给卢绾打助手。
东击荆,荆王刘贾走死富陵。尽劫其兵。
反正在与英布的较量中,吴军很干脆的败北,刘贾兵败身死。
达成最低目标的英布随即渡淮攻略淮北,其目标仍然是尽量寻找与汉军决战的有利战场与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