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要出征,吕后居然哭哭啼啼请刘邦收回成命,离奇故事的背后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七十八)
本文是易储事件小系列第一篇,共五篇。
上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征诸侯兵,上自将以击布。
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见链接:《英布》)
本纪里的官方史料记载显得很正常,无外乎刘邦赶紧征兵并御驾亲征。
但在张良的传记里却记载了一件与此相关的超级大事。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疾,欲使太子往击之。
据说刘邦原本打算由太子刘盈领兵出征英布,但“商山四皓”搅黄了刘邦的这个计划。
“商山四皓”是四个老头的合称,想必大部分朋友都听说过他们的事迹,我们这里先聚焦于他们四个搅黄刘邦计划的故事,暂不介绍他们的来历,。
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
这四位互相商量说,我们之所以出山就是为了保护太子。现在太子有危险,因为皇帝想要让太子领兵出征。
所以咱哥四个必须要赶紧商量出一个办法。
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即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
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与上定天下枭将也,
今乃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皆不肯为用,其无功必矣。
四个人商量完后决定赶紧跑去找吕后弟弟建成侯吕释之。
这四个老头对吕释之说:太子千万不能领兵去打英布啊。
这领兵打仗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仗打赢了没啥好处,打输了反而会因此惹祸。
况且太子出征麾下的这些将领们都是当年跟随皇帝打天下的功勋宿将。
这就好比羊入狼群啊,他们哪会听才十五岁的太子的话呢?所以太子这一仗肯定打不赢啊。
臣闻‘母爱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常居前,
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上’,明其代太子位必矣。
现在谁都知道刘邦宠爱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刘邦此前一直心心念念想要用刘如意换掉太子。
所以刘邦让太子去当前敌主帅,这肯定是个阴谋,就是故意让太子打败仗然后借机废掉太子。
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善用兵,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莫肯为用,
且布闻之,鼓行而西耳。上虽疾,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
上虽苦,强为妻子计。
四人建议吕释之赶紧去找吕后,要吕后在刘邦面前哭哭啼啼,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刘邦,不要让太子领衔出征。
于是吕泽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而言,如四人意。
《史记》和《汉书》里都记成传话的是吕泽,但是吕泽此时已死,而且吕泽也不是建成侯,所以故事里的对应人物当指的建成侯吕释之。
吕释之听后觉得四人说得好有道理。他连夜找到吕后转述四人的意见,吕后也恍然大悟。于是她果然跑刘邦那哭哭啼啼一番。
上曰:“吾惟之,竖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
刘邦终于收回成命,决定亲自出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独独出自张良传记,其他地方不见记载。
我们仔细阅读《史记》和《汉书》里的张良传记,不难发现他的传记里故事最多也最传奇。
张良飘然若仙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史书里的张良传记。
这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个飘然若仙的历史人物——李泌。
李泌之所以这么仙气飘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他儿子李繁写了本文笔很好的《邺侯家传》。
后世史书经常引用《邺侯家传》的内容,李泌逐渐变得越来越传奇。
我们猜测,张良后人或许也和李泌后人一样,写有类似的回忆录一类文字。
比如张良路遇神秘老头,给他脱鞋后得了本神秘兵法的内容,就非常像后人写的神话先祖的家传。
高级官僚后人写的回忆录通常会包含很多不计入官方资料的内容,所以我们也相信刘邦一度想让太子刘盈出征的事或许不假。
但这种后人回忆录往往包含大量记忆不准确和神话先人的内容,我们必须仔细辨别。
就比如这个商山四皓阻止太子领衔出征英布的故事,连建成侯吕释之都被错记为死了几年的吕泽。显然张良后人的家传写到这个故事时多取自传闻而非可靠的文字记录。
除此之外,故事里的很多地方不符合基本常识,非常可疑。
如果有人劝说李世民的母亲,说前线那都是功勋宿将啊, 李世民才十几岁哪能领衔出征呢,您快去跟皇帝哭哭啼啼的闹吧。
你觉得李渊听到皇后的哭诉会怎么想,他会不会觉得皇后最近是不是发烧被烧傻了?
你说李世民听到后会怎么想?他会不会恨不得当场拿刀把出主意的人砍成十七八段?
如果有人劝说杨广的母亲,说前线那都是功勋宿将啊, 杨广才十几岁哪能领衔出征呢,您快去跟皇帝哭哭啼啼的闹吧。
你觉得杨坚听到皇后的哭诉会怎么想,他会不会觉得皇后最近是不是发烧被烧傻了?
你说杨广听到后会怎么想?他会不会恨不得当场拿刀把出主意的人砍成十七八段?
如果有人对当时还是太子的唐代宗说,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大将那都是功勋宿将啊。
这些人怎么会乖乖听您的呢?您领衔出征太危险了,赶紧想办法劝皇帝收回成命吧。
你说代宗听到后会怎么想?他会不会恨不得当场拿刀把出主意的人砍成十七八段?
任何一个皇帝对身后事最担心的是什么?
无疑最害怕儿子过于年轻或者缺少威望,无法镇服那些资历很老的功勋宿将。
那最好的解决办法又是什么呢?无外乎让年轻的儿子在很多具体事务上提前接班,提前在自己的威慑下实际掌握奖惩大权。
正因为这个浅显的道理,历代皇帝都想尽办法让自己儿子尽快成为前敌主帅,再给他配个实际的前敌总指挥。
李世民才十八岁,李渊就开始让他统帅大军出征。
因为只有让儿子尽快抓牢军队中实际的人事任免与奖惩权力,李渊才能放心。
也只有自己亲自坐镇后方,李渊才能放心家里不会乱。
至于前线宿将不听李世民的?有自己在,他们敢么?
甚至哪怕李世民胡作非为了,将领们敢跟李渊告御状么?
杨广不到20岁,杨坚就让他统帅大军完成灭陈大业。
因为只有让儿子抓牢军队中实际的人事任免与奖惩权力,杨坚才能放心。
也只有自己亲自坐镇后方,杨坚才能放心家里不会乱。
至于前线宿将不听杨广的?有自己在,他们敢么?
甚至哪怕杨广胡作非为了,将领们敢跟杨坚告御状么?
大家可能觉得刘盈毕竟才15岁,刘邦会不会不放心他。
其实15岁实在不小了,后世刘裕北伐时被迫返回江南,儿子刘义真才12岁。
刘裕照样把关中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12岁的儿子。
刘邦本人也不例外,此时诸侯王中就有好几个儿子,才几岁而已。
就以对太子刘盈威胁最大的刘如意为例。
刘如意才不到10岁就是赵王,整个代地对匈奴与伪军的防御作战都由他负责。
刘邦怕吗?他不怕,因为他知道实际做事的是周昌、陈豨。
刘如意只要坐在王位上,部下自然会帮他把事做好,因为刘邦还在长安当皇帝呢。
此前十余年,汉军面临大型征战刘邦都坚持上一线亲自领兵。
刘邦亲率重兵在外,后方就必然远离掌控,只不过当时刘邦一直对萧何与太子、吕氏共掌后方的布置很放心。
但几个月前的陈豨之乱,刘邦率军出征后首都出了大乱子(见链接:《真正主角》)。
我们前面也介绍了,刘邦为了确保首都安全,被迫把三万关内精锐部队留下来拱卫太子(见链接:《韩信谋反》)。
如果是太子出征,刘邦还用留下这三万精锐以至于前线兵力不足吗?
从这层角度看,刘邦曾经打算亲自坐镇后方,给太子刘盈一个加强权力的机会或许不假。
如果张良传记里的这段记载不假,那么这就是太子的重大机会。
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
刘邦为什么要废太子呢,明面上的原因就是太子为人“仁弱”。那刘邦为什么害怕太子“仁弱”呢?
不就是害怕太子刘盈控制不住大汉的功勋宿将,也控制不住他那野心勃勃的母亲吕后,把刘邦辛苦搏命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么?
现在太子刘盈得到了一个统帅大军的机会,几乎所有军中将领都要向他汇报,其奖惩都要由他决定?
哪去找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
故事里商山四皓所谓里面水太深,怕太子把握不住的理由根本不值一驳。
刘如意当赵王出了点岔子,陈豨叛乱了,赵国几乎全部被叛军攻下。刘邦不得不御驾亲征,率军平叛。
刘邦有怪儿子刘如意,有治他的罪吗?显然没有。
刘邦让未成年的儿子当大王的目的就在于控制权力,逐渐为其培养班底。
真遇到解决不了的大事,父皇来帮你解决就是了。
刘邦让十五岁的太子领兵,傻子都知道仗仍然是老将们去打。
无论打赢了打败了,军中必然出现围绕太子主观意愿形成的亲疏远近秩序。
只有太子刘盈经过几次历练,真正有了自己的权柄,刘邦才敢放心让他当皇帝,因为他将具备与功勋宿将以及母后抗衡的实力。
如果太子连一个名义上的前敌统帅都不敢当,又怎么去当危险万分的皇帝?
历朝历代的历史都说明,皇子成为前敌主帅是大受重用的前兆,更是实质性收获权力的绝佳良机。
可故事里,这样的良机吕后居然哭哭啼啼的不让儿子获得!
此前反复介绍过,对于史书上不符合政治常识的记载,一定要首先用“谁受益最大”的照妖镜照一照。
最希望太子不要获得权力的是谁?当然是众多军中功勋宿将!
对于军中将领来说,一个强势的如同刘邦一样的二世,简直是所有人的噩梦!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后面包含了多少血泪!
不说别的,十多年前的秦二世就是标准的强势小皇帝。(见链接:《大开杀戒》),又有多少老臣人头落地,多少家族转瞬间灰飞烟灭?
对于将领们来说,让太子保持傀儡地位是保护他们自己和自己家族的最好办法。
这不是游戏,这是涉及身家性命的殊死搏斗。
那吕后为什么要哭哭啼啼去闹呢?难道她不知道这样不符合儿子利益吗?
后来的历史发展已经把一切都告诉我们了,吕后是真正的女中豪杰,她有自己的勃勃野心,她绝不会为太子考虑而损伤自己的利益!
刘邦废立太子,从来不是因为个人喜好,他也从来不是针对的儿子刘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