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七十九)
本文是易储小系列的第二篇(全五篇),部分朋友当能基本上弄清楚易储事件的来龙去脉,部分朋友可能还要等到理解完系列的后几篇。
人人都知道刘邦曾经想要废掉太子,不过刘邦到底是在哪个时候萌生出废太子的想法呢?
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豨见,益疏。
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
上面一段引用自《汉书·外戚传》,根据其说法,刘邦试图易储主要出自个人情感。
一方面戚夫人长年跟随刘邦,又年轻貌美,刘邦非常喜欢她。而吕后年纪大了,这些年来不是被项羽抓住看了几年就是长年留守关中,两人见面少了,感情也就淡了。
另一方面,刘邦觉得刘盈比较软弱,不像自己,而小如意非常可爱,怎么看怎么觉得他更像小时候的自己。
而根据这段记载,刘邦第一次流露出易储的意图是在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但仍留在长安期间。
九年四月立,十二年,为吕太后所杀,亡后。
上述诸侯王表的刘如意履历显示,他于公元前198年4月被立为赵王。因此第一次易储风波应当在此之后不久。
因为最迟在一年内赵王刘如意就到了赵国。
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
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
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赵尧此前名不见经传,却突然当上了大汉的御史大夫,成为大汉朝廷的三号人物,令人难以置信。史书为此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来解释他为什么能当上御史大夫。
故事说赵尧在侍奉刘邦的时候发现刘邦闷闷不乐,甚至经常一个人在那放声悲歌。
赵尧直截了当的对刘邦说:陛下您闷闷不乐,是不是因为吕后非常嫉妒戚夫人得宠,所以很担心百年之后吕后会对赵王下手呢?
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
尧曰:“陛下独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者乃可。”
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尧曰:“御史大夫昌,其人坚忍伉直,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严惮之。独昌可。”
高祖曰:“善。”…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
刘邦马上说,对啊对啊,我正是担心这个,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赵尧于是给刘邦出主意,陛下您只要给赵王刘如意配个让吕后和大臣都忌惮的强势相国保护赵王。
刘邦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马上追问赵尧,你觉得谁能当此重任呢?赵尧推荐了御史大夫周昌。
刘邦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便将周昌从汉廷御史大夫迁到赵国为相。赵尧则借机取代了周昌,成为汉帝国的御史大夫。
用奇计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代昌为御史大夫
甚至在功臣表里面对赵尧的盖棺定论也是赵尧用卑鄙阴谋调走御史大夫周昌,谋取了御史大夫的要职。
然而,扁舟敢说,这个故事十有八九是后来吕后与功勋宿将们的联手造谣。
我们先不管关于赵尧的谣言,通过这个故事至少可以得出赵王前往赵国赴任的时间。
前面介绍过,陈豨造反的导火索就是他和赵相周昌的矛盾(见链接:《陈豨》)。
陈豨造反在公元前197年8月,当时他和周昌闹矛盾也有好几个月,可见在公元前197上半年,周昌就已经成为赵相辅助刘如意。
因此,刘如意最迟于公元前197年上半年就去了赵国。也就是说,刘邦的第一次易储尝试基本就在公元前198年,聪明的朋友们,还记得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吗?
刘盈出生于公元前210年,刘邦生出易储念头时,他才12岁。
说一个12岁的孩子会如何触怒刘邦,这简直是把政治当童话说。
刘邦这次想要易储矛头必然不是指向刘盈。
我们有必要看看刘邦突然决定尧易储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年最大的事莫过于赵相贯高谋反事发,赵王张敖被废。而且贯高谋反绝不是单纯的谋刺,而是一次未遂的武装叛乱。(见链接:《奇袭》)
更关键的是,这起大案中中吕后的表现令刘邦极为愤怒,因为吕后坚决要求他从轻发落张敖。
表面上看,吕后死保张敖是因为他是自己女婿,是鲁元公主老公。
可张敖这次犯的是谋逆大事,谁敢保张敖无疑就是狠狠得罪刘邦,吕后真是这种毫无政治素养,为了一个可能导致全家完蛋的女婿不惜把自己和儿子的命都搭上的人吗?
如果吕后真是这种政治白痴,那她后面牢牢压死惠帝,以太后身份称制,大权在握直到死亡又是咋回事?
吕后死保张敖是对是错我们很难简单判断。
但很显然不会是她基于情感驱动的懵懂乱来,而是很清醒地主动选择。
那吕后这么做到底想干啥呢?还是老办法,谁受益,谁嫌疑最大,看看到底谁受益,就自然知道发生了什么。
张敖被废后,刘如意马上被封为赵王,这个举措最大的受益者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
经过这轮交锋后,异姓诸侯王们逐一被刘邦子侄们取代已成为大势所趋。
皇室力量越强大,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军中将领们心里就会越不安。
我们可以参考此后两千年的历史,很明显皇室权力越强越稳,大臣们的日子就越战战兢兢。
因此死保张敖明显是为了阻止出现刘氏赵王,受益者只能是那些功勋宿将们。
现在我们就明白了,原来吕后跳出来死保张敖是在向军功元老们交一份分量比天还重的投名状。
吕后之所以交这份投名状,原因是吕氏家族不久前出了大事——吕家家长吕泽战死了。
我们此前在《楚汉战争》连载时对吕氏家族的地位与作用做过详述(见链接:《吕氏家族》)。
刘邦是在彭城惨败的危急时刻立五岁的刘盈为太子的。此后,刘盈背后的吕家内镇萧何、外抚诸将,成为汉阵营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与制衡力量。
根据功臣表,汉军中得以封侯的大将里明确属于吕泽一系的有:曲成侯虫达、阳都侯丁复、阿陵侯郭亭、东武侯郭蒙、博成侯冯无择。
这其中虫达是十八功臣之一,丁复封户数高达7800户,在汉初功臣中排名第五。
楚汉战争期间,吕后一直和刘太公一起被项羽软禁,没参与任何汉阵营军政事务。
因此吕家的家长和代言人一直都是吕后哥哥吕泽。
吕泽长期坐镇首都,也时常上一线,在军政两界都有相当大影响力。有吕泽在,吕家这一系将领和太子名位结合,就是一股强大的势力。
此时,汉帝国的上层建筑呈现出明显的三足鼎立态势,三足分别是萧何一系行政与关中地方力量、军中诸多将领山头、横跨军政的吕家及太子势力。
这样的权力架构也让刘邦很放心。后面刘邦能顺利的把大量刘家皇室封为诸侯王,也和这个相互制衡、稳定可控的权力架构分不开。
这也说明,刘盈被立为太子,和刘邦与吕后的感情没什么关系。吕家的实力,尤其是吕后哥哥吕泽的政治能量,才是刘盈被立为太子的根因。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
徐广曰:“名泽,高祖八年卒…
六年正月丙戌,令武侯吕泽元年。九年,子台封郦侯元年。
综合《史记·吕太后本纪》,各家注、以及《功臣表》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确认吕泽在公元前197年底到198年初之间战死,他最有可能是死于东垣之役。(见链接:《东垣之战》)。
吕泽的突然战死,给整个汉帝国朝廷政局带来重大影响。
吕后另一个哥哥吕释之的政治整合能力远不及其兄吕泽,因此吕泽死后吕家话事人成了“为人刚毅”的吕后。
吕后执掌吕家后马上就要面临重大选择:是继续此前吕泽时期的独立自主原则,还是与功勋宿将们合流呢?吕后选择了后者。
吕后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很善于审时度势。她知道自己不是吕泽,没有参与过战争,根本无力单独驾驭一线将领。
我们此前介绍过,吕家和太子名位结合,是被刘邦当双头政治的一头使用。其用意是有效整合来源复杂的汉阵营,分解内部矛盾。
长期一线作战的吕泽分量够,搞得定这个重任。而长期远离一线,和众多将领没有发生过直接关系的吕后恐怕很难接手。
如果强行照猫画虎,吕家的政治势力很可能就此烟消云散。因此吕后决定做出重大战略调整。
她决定将吕家与功臣宿将们合流,以功臣宿将代言人的新身份插入政局。
此后十几年吕后始终秉持以吕家为引擎,把权力与军中宿将无条件分享的核心战略。
反正这权力又不是自己的,卖出任何价钱吕后都不心疼。
随着对张敖、贯高等赵国君臣武装谋反一案的审理,双方矛盾彻底爆发。
刘邦最终虽然没能连根拔起赵国本土势力,但也终于成功废了赵王张敖,让刘如意成为新赵王。
刘邦有着极高的政治敏锐度,看到了吕后倒向军功元老们且交出了投名状,其无比愤怒的心情可想而知。
刘邦毫不犹豫地提出易储,让刘如意取代刘盈成为太子,正面向军功宿将开战。而军功阶层自然群起反对,因为谁都知道刘邦这要是易储成功,他们肯定大事不妙。
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即罢。
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刘邦第一次提出易储更多是在观察和试探,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和吕后绑定在一块,领头的又是谁。
从史料来看,这段时间站在最前台反对易储的领头人物是周昌。
这个选择也比较好理解,因为周昌是御史大夫,是军功元老们在行政上制衡丞相萧何的关键人物。
易储本身属于皇帝家事,也属于行政事务的一部分,由朝廷二号人物御史大夫出面和刘邦掰手腕也是最合适的。
刘邦的反应令所有军功元老们大吃一惊:他直接把周昌赶出了朝廷,而且居然把他赶到了赵王刘如意那去当赵相。
更令军功元老无法接受的是,刘邦大约在赶走周昌后半年内就提拔赵尧成为了新的御史大夫。
江邑侯赵尧,以汉五年为御史。
赵尧年少,为符玺御史。…周昌笑曰;“尧年少,刀笔吏耳”
赵尧在刘邦称帝后才成为汉帝国的御史,也就是说他根本没参加过楚汉战争,甚至没准楚汉战争期间都不在汉阵营。而且史书明确说他年少,是刀笔吏。
尧亦前有军功食邑,及以御史大夫从击陈豨有功,封为江邑侯。
史料虽然记载赵尧有军功食邑,但我们要注意到赵尧是掌管刘邦符玺的近侍,所以刘邦在前线要发诏令需要赵尧跟随,故赵尧得到的所谓军功实际上和一线战斗无关。
此后赵尧以御史大夫的超高身份跟随刘邦平叛却只500户,属于列侯的最低封户标准,这也可以看出,赵尧基本在后方做行政工作,没参与实际战斗。
可见赵尧是一个资历浅、年纪轻的纯文职干部。刘邦把这样一个人一举提拔为朝廷二号人物御史大夫,这是非常强烈的宣战声明!
至此,帝国的丞相与御史大夫都不是军中将领,刘邦这是在直接下手将军功元老们赶出朝政,双方关系已濒临破裂。
刘邦通过易储风波,把军功元老们都引了出来,然后给予当头痛击,一时间大获成功。如果局势不发生重大变化,刘邦很快就能把吕后彻底赶出政坛。
面对刘邦的猛烈进攻,军功元老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周昌这种老手也不是被吓大的,他一到赵国就把天捅破,利用大汉基本国策逼反陈豨,刘邦的易储行动被迫停止。
现在我们是不是就能理解为什么刘邦出征后韩信敢于造反,韩信为什么把希望寄托在萧何身上了?(见链接:《一生悬命》、《真正主角》)
因为此前刘邦废后废太子之心非常坚决,吕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且此时坚决支持吕后的人全部在外出征,京城里吕后的可支配能力非常差。
而萧何一系理论上就是吕后和军功宿将的大敌人,留在京城的人主要是行政系统的人,要是有人振臂一呼,大把人乐得看吕后倒台,这才是韩信一跃而起的根本背景,也让我们不得不感叹韩信的敏锐。
一年多的恶战,汉军被迫重启中断两年的封侯,军功将领们的地位大幅提升。
刘邦累了,大汉也累了,刘邦决定妥协让步,承认太子地位,让太子领衔出征。万没料到军功宿将发动吕后哭哭啼啼,坚决抵制太子获得权力,不将太子逼为傀儡决不罢休。(见链接:《出征》)
刘邦气得浑身发抖,只能扬眉剑出鞘,再次决绝地发起新一轮易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