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韩信吓死活刘邦?英布的落幕与尊严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八十)
本文回到英布落幕小系列三篇中的最后一篇。易储小系列虽然正文中已经强调,但还有部分朋友似乎忽视了,所以再次说下关键点,元老们没有在选择刘盈或者刘如意,元老们选的是吕后!
英布快速灭掉同在淮河以南的荆国刘贾(见链接:《三策》)。
楚王刘交成为英布的下一个对手。
交与萧、曹等俱从高祖见景驹,遇项梁,共立楚怀王。
因西攻南阳,入武关,与秦战于蓝田。
至霸上,封交为文信君,从入蜀汉,还定三秦,诛项籍。
即帝位,交与卢绾常侍上,出入卧内,传言语诸内事隐谋。
从刘交的履历来看,作为刘邦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刘邦有心扶持他。
但刘交没有刘贾那样的军政能力,虽然一直跟随刘邦,却没有独立带兵打过仗。刘邦更多把他当作一个亲信嫡系使用。
直到韩信被抓捕后,刘交才因为皇弟身份被顺势封为楚王。
以刘交的身份,当个楚王不难,但以他的军政能力要带领楚国和英布交锋那可就难了。
好在刘交不是一个人,(陈婴)复相楚元王十一年,楚国的实际军政组织者是老将陈婴。
陈婴在项梁时期就是新楚国的元老,军政经验非常丰富。
不过陈婴长年稳居后方,带兵打仗经验相对不算很多。
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
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今别为三,彼败吾一,余皆走,安能相救!”不听。
布果破其一军,二军散走。
英布攻灭荆国后,从荆国直接向北渡过淮河,攻击楚国泗水流域徐州地区。
根据记载,陈婴率楚军迎敌,将部队分为三部以求互为犄角。
有将领建议陈婴,楚军久疏战阵,没有互相协同的能力。您把部队一分为三,淮南军只要打败你本人所在一部。其他部队没你看着肯定望风而逃。
陈婴没有听从将领的建议,仍按原计划排兵布阵。
英布果然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楚军一部。楚军各部果然没能形成有效协同,被楚军各个击破,全军溃逃。
但我们也不能据此就简单的说陈婴的战略选择就一定有很大的问题。
楚国人口远比淮南加荆国还要多,作为防守方,相信此时楚军相对于淮南军有兵力优势。
但淮南军已北渡淮河自东向西发起攻击。淮河北边泗水流域水道复杂,地势平坦。陈婴找不到单一的可以控扼淮南军进攻路线的点也不奇怪。
淮南军是主攻方,通常主攻方有选择主战场的主动权。而且经过刘邦徙豪后,楚国基层地方豪族的自发防卫体系也受到很大破坏。(见链接:《徙豪》)
陈婴如果集中优势兵力,英布完全可以不与楚军接触,跳过楚军集结地向纵深挺进,到时候楚军又没能力渡过淮河来个“互破”,那就只能回防。
这样一来,淮南军就有机会来回调动楚军主力,寻求有利战场,重演当年灌婴部骑兵纵横西楚,彻底崩溃西楚的一幕。(见链接:《荡气回肠》)
因此陈婴将楚军在徐(州)—僮县之间分为三部也很难简单论对错。
只能说这些年来楚军日常整训不如淮南军。陈婴也没有主动出击与吴军夹击英布的魄力,导致楚军战略上陷入被动防御,最终被淮南军击溃。
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

淮南军击溃楚军后,随即向西挺进,在蕲西与御驾亲征的汉军主力遭遇。

我们根据上图整体看下淮南军的行军路线。
很明显,淮南军从荆国一线渡过淮河后,基本是沿着淮河北岸自东向西扫荡楚军。
通过淮南军行军路线,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英布的整体战略思路:
淮南军根本目的是伺机与汉军主力在淮南国首都寿春正北方向的淮北决战。
淮南国最富裕发达的地方就是寿春,作为首都,这里也集结了淮南主要的战略物资。
在离寿春北边不远的淮北地区截击汉军主力并与之决战,后勤上对淮南军最有利。
为实现该战略目标,淮南军必须要优先清除东部的淮河南北两岸,确保侧背安全。
因此,英布率兵先向东后向北再向西,绕了一个大圈先后击垮荆军和楚军。
这样,东部的淮河两岸进入无政府状态。即便他们不能完全为淮南军所用,至少不用担心其会有组织的主动袭扰淮南军。
应该说,经过大约两三个月的军事努力,淮南军达成了战略企图,扫清侧背的同时获得了与汉军决战的一线生机。
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
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隃谓布“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
上怒骂之,遂战,破布军。
英布的淮南叛军终于与刘邦亲率汉军主力相遇了。
刘邦在本方军营观察敌军,发现英布的排兵布阵与项羽非常相似。
回想起七八年前与项羽的连年恶战,刘邦感到非常厌恶——往事不堪回首啊。
我们肯定很感兴趣,这英布和项羽类似的布阵到底是啥呢?
《史记》和《汉书》等史料对军事细节记载很粗疏,我们现在很难还原项羽到底怎么布阵的。
《楚汉争霸》连载里,我们对项羽垓下决战的布阵有过简单还原。(见链接:《垓下之战》)
不过当时已是项羽在兵力绝对劣势下的困兽之斗,不一定代表其日常布阵。
及籍杀宋义河上,自立为上将军,使布先涉河,击秦军,数有利。
籍乃悉引兵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
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我们不妨看看英布本人过往的光辉战绩,以此来倒推英布可能的布阵。
我们发现英布在成名的巨鹿之战和随后与章邯部秦军战役中,往往作为先锋使用。
楚军与秦军作战最常见的场面是英布先冲击秦军,然后项羽领后军“纵之”。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还原项羽的主要合战思路。
以英布、蒲将军为先锋,率领骑兵、车兵或轻步兵等机动性较强的部队率先攻击。
这些机动部队目的应当不是正面冲破敌军,在没有高桥马鞍与马镫的时代,骑兵为主的机动部队也没正面冲破列阵步兵的能力。
英布等先锋当是利用机动优势快速从敌军各部结合处穿过,甚至不排除绕道正面步兵的侧背向后包抄。
一旦英布的前锋部队将敌军阵型撕破、敌军各部信息传递和协同将出现很大的混乱,项羽再趁机率主力纵向快速向前。
项羽这个战术的核心是纵向突破,一旦其作战成功,往往一竿子就插到了你背后。这种战术下,敌军一旦失利,有生力量很容易遭受重大损失,甚至一不小心就被聚歼。
英布所部本就是当年项羽所率楚军的先锋,是项羽纵向突击战术的核心战斗单元,所以英布对此战术自然很熟悉。
刘邦亲率的汉军拥有兵力优势,正面必然比淮南军更宽广。
这种战局下,利用强大纵向突破能力的打法确实对汉军威胁最大的打法。
刘邦看到英布摆出久违的项羽式布阵,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艰苦而危险的战斗,自然会非常不开心。
汉军最终获胜了,然而这场胜利来得非常艰难:
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
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上问医。曰:“疾可治。”
于是上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
刘邦在战斗中被流矢射中,伤得不轻,战后被迫立即撤出战场休息,之后的战斗都是其余将领指挥。
这是刘邦第二次被射中了,上一次是广武会谈被项羽派射手偷袭。(见链接:《广武会谈》)
刘邦在广武是因为特殊原因非要和项羽近距离说话才被偷袭,可见刘邦作为主将受到非常严密的保护,非特殊情况他本人不大可能受伤。
刘邦在蕲西之战中箭受伤说明,英布的战术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英布进行了成熟而坚决的连续纵向突破,抓住时机,打到了刘邦主将大营前。
这场混战必然非常艰难激烈,刘邦本人也被流矢射中,刘邦身边卫士的损失可想而知。
如果刘邦本人战死,战局确实不好说,英布没准真能如上节所述,有机会继续博取一线生机。
但刘邦最终没死,久战之下,汉军还是依靠强大的宽广正面和兵力优势,击垮了淮南军。
上乃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
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
另一方面,刘邦身受重伤也和汉军主力是临时拼凑而成有很大关系。
由于韩信造反带来的巨大震慑,刘邦此次出征和此前历次大战不一样,他把关内精锐地方部队全部集结在首都,前线只有中央军,兵力不足。
为了弥补兵力缺陷,刘邦被迫启用曹参率齐军补充,虽然齐军兵力总编制达到12万,但一线作战兵力大约也就五万上下。
而且久疏战阵的齐军战斗力多半不比连年征战的关内精锐,更是第一次与中央军配合作战,协同上与关内精锐也存在较大差距。
实战刘邦虽然在靠后的二线指挥作战,但淮南军精锐在英布的亲自带领下非常快速的纵向突破,极有可能由于齐军与中央军配合生疏,补位不及时,导致刘邦所在本部轻易暴露在淮南军前,刘邦也因此中箭受伤。
我们不得不感叹,冥冥中或许有天意,韩信逆境中的奋起一击虽然失败了,但他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借英布之手报仇雪恨。
战役胜利了,刘邦本人也身受重伤,他此时已是50多岁的老头了,再也没有当年的恢复能力了。
尽管吕后为他找来了良医,尽管良医声称可治。但在那个医学极度落后的年代,对于这种严重外伤又哪能有什么有效办法。
刘邦知道,就算再不情愿,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到了落幕时刻。于是他赶走了医生,坦然面对死亡。
而英布虽然重创刘邦并逼其退出了接下来的战斗,但、这种纵向深入的战术一旦没能成功,有生力量必遭重创。
失去了主要部队的英布也只能穷途末路了:
布走度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
布旧与番君婚,故长沙哀王使人诱布,伪与俱亡,走越,
布信而随至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遂灭之。
英布残部无力阻挡汉军与曹参部齐军的联军。一败再败之下,走投无路的英布只能逃往长沙国,以求穿越长沙前往南越。
可此时的长沙王哪敢与汉帝国作对了,他派人杀了英布。
英布死后数月,刘邦也最终因战伤病逝。
一场最后的大战,两大英雄接连落幕。当年定陶聚会,指点天下的八大巨头,短短七年半后,已全部凋零。
(定陶称帝时似乎张耳已让张敖提前接班赵王,而张敖目前还没死,但显然张耳才是当年的八巨头之一)
再往前倒一倒,十二年前谈笑间瓜分天下的十八大诸侯,今安在?都已成一抔黄土!
如刘邦、张耳、吴芮这样能在满身伤痕中死于皇宫/王宫之中,已算是最好结局。
都说大哥多强大多成功,可大哥又岂是这么好当的?
世人都道大哥好,刀光剑影谁见了?
最后还是一帮小弟活到最后,继续在帝国舞台书写自己的篇章。
我们再次强调,大哥与小弟,只是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
很难说谁好谁坏,哪条道路都有成功的人,哪条道路都有无法预料的风险。
乱世本来就如大潮滚滚而下,人们只能在百舸争流中拼命奔向未知的远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