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八十一)
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
汉别将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斩布番阳。
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
公元前196年,看上去刘邦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他率军打败了英布主力,虽然随后因伤退出战场,但留下了大将郦商继续率汉军主力猛攻。
失去主力的英布败亡已是时间问题,汉军在洮水的南岸和北岸先后打败淮南军,最后在鄱阳郡追斩英布。
与此同时,北边也传来喜讯,周勃部(实际上是傅宽部,见链接:《平叛》)经过半年多后续作战,终于捕捉到陈豨主力并击斩了陈豨。
英布与陈豨这一南一北两大叛乱势力都被消灭了。
而此时的刘邦已回到沛县,一连与县里父老联欢十余日,真可谓衣锦还乡。
酒酣,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习之。上乃起舞,忼慨伤怀,泣数行下。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在家乡的联欢酒会上,刘邦和一帮迎接他的家乡父老喝得非常尽兴,半醉半醒之间刘邦唱起了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何等雄壮质朴的豪迈之言!然而却跟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作结尾。
歌词结尾充满了忧虑与彷徨,和前两句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邦随后让家乡的小儿跟着唱这首歌做和,自己边唱边跳起了舞,悲壮苍凉的歌声中,刘邦感伤异常,泪流满面。
刘邦随后的发言中把自己当成一个思乡的游子,说自己虽然定都关中,但一朝身死,魂魄犹思念故乡。
这首《大风歌》中前后矛盾的情感与悲凉的氛围,恐怕不是因为单纯的文学修辞。
这一方面是因为刘邦在战场上身受重伤,已有感觉自己不久后就将魂归故里。另一方面却是对身后事有着深深的担忧。
汉十二年,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以死争太子。上阳许之,犹欲易之。
就在唱完《大风歌》回京后,刘邦下定决心要更换太子。
尽管遭到群臣的坚决反对,刘邦仍然想要排除万难易储。
看得出来,《大风歌》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长叹,正是在确定自己将死后,对身后事的深深担忧。
这已经是刘邦第二次易储行动了。(见链接:《挑衅》)
我们也介绍过,刘邦之所以想要换太子,与太子刘盈和赵王刘如意这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关系很小。
刘邦试图更换太子的根因是对吕后率吕家势力与军功宿将合流严重不满。
而这次出征英布之前,吕后和诸将竟然阻止太子领衔出征,这无疑大大激化了矛盾。(见链接:《出征风波》)
傻子都能看出来吕后和诸将决意让太子刘盈成为傀儡,不许其亲自掌权。
刘邦还活着,他们就敢这么硬来,自己死后他们会怎么样呢?
事实上,刘邦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刘邦死后,刘盈果然被逼成傀儡,吕氏和军功将领果然合流,他们对刘氏皇权构成了重大威胁。
刘氏皇权最终能转危为安,期间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与危险时刻,绝不是注定的结果,我们这里先不赘述。
种种迹象表明,张良传记里记载的刘邦一度想要太子出征最后被吕后与军中将领抵制未能成行的事,可能是真的。这件事情使得刘邦下定决心在战后开始处理易储事宜。
我们也可以从官方履历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又从击黥布,攻其前垣,陷两陈,得以破布军,更封为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户。
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
上面是郦商的履历,可以看出郦商是这次平英布叛乱的军事主将。刘邦受伤后,他更是成了汉军前敌总指挥,还被临时提拔为丞相,虽然这个丞相只代表级别不实际处理政务,但这也意味着郦商一跃成为当时帝国军队中的头号人物。
这也是郦商第一次独当一面,第一次成为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全权总指挥,颇有点耐人寻味。
(夏侯婴)从击陈豨、黥布军,陷陈却敌,益千户
(灌婴)黥布反,以车骑将军先出,攻布别将于相,破之,斩亚将楼烦将三人。又进击破布上柱国及大司马军。
又进破布别将肥铢。婴身生得左司马一人,所将卒斩其小将十人,追北至淮上。益食邑二千五百户。
布已破,高帝归,定令婴食颍阴五千户,除前所食邑。
(靳歙)从击黥布有功,益封。
上面是夏侯婴、灌婴、靳歙等汉军主将在平英布叛乱之战的履历。这几位大将在历次大战中也都是领兵出征的主将。
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
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
这次出征和以往还有个大不同就是齐相国曹参率12万齐军南下与汉军会师。
12万齐军编制,一线战斗部队很可能高达五万!虽然和汉中央军配合生疏,但对汉军主力能获得绝对兵力优势,防住英布突袭刘邦本阵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见链接:《蕲西决战》)
要知道,六年来刘邦一直雪藏曹参。甚至在去年陈豨叛乱时,叛军都打到了齐国,齐军被迫出动,刘邦也没用曹参。
汉军高级将领不足,被迫借调齐右丞相傅宽完成后续平叛工作,刘邦仍然不用曹参。
而这次汉军为防止韩信故事重演,将关内精锐都留在了首都,所以不但所有主将都出动了,连曹参都被调用作为平叛主力。
可是还有两个大将——周勃和樊哙,却没有参与此次平叛。
前面介绍过,周勃和樊哙在军中四大元老中分居第三和第四。(见链接:《功臣榜》)
因此在曹参被雪藏、陈豨叛乱的当下,他俩就是军中前二号元老!
平英布之战如此重要、如此凶险、刘邦甚至因此受伤丧命,但军中排行前二的大佬却都没有去。
这难免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就是阻止太子亲征的主力,因而引发刘邦不满呢?
当然,两大元老没去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解释。
比如说当时陈豨叛军主力虽然已经被歼灭,毕竟陈豨还没死,残部仍然在代地负隅顽抗。
周勃和樊哙或许主要责任在北方军区,时刻关注河北山西的叛军残部动向。
但这个理由很牵强,汉军对平定陈豨叛乱的功臣的封侯工作在三月就已全部结束。这代表汉军平叛主力已经基本回京。
而且此时樊哙已在首都,前线汉军虽然挂在周勃名下,但他也没必要时刻坐镇,实际上一线战斗已都是傅宽在负责。
六年前樊哙同样是平代主帅,但为了南下抓捕韩信,樊哙立即亲率部队南下和刘邦会师,平代工作交给其他部将完成。(见链接:《臧荼》)
而今英布叛乱,汉军需要面临的战斗远比当初艰难,没道理军中头号主将不参战。
我们怀疑刘邦对周勃、樊哙二人不满并有意敲打、弱化,这一切也并非纯凭猜测,樊哙传记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证据。
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这段记载记录的是刘邦在英布造反时以生病的名义卧床不起,拒绝接见群臣十多天。
樊哙一怒之下带大臣们斥退卫士,直闯皇宫。
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樊哙带着群臣进了刘邦卧室,发现刘邦正枕着一个伺候皇帝的宦者(当时的宦者不能肯定是否太监)睡觉。
于是樊哙指桑骂槐了一通:当初陛下带领我们在沛县丰邑起兵,平定天下,何等雄壮啊!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怎么就变成这么个疲惫的样子呢?
陛下你说自己病重,把所有大臣都吓得不得了,结果你十多天不与群臣开会商讨事情,反倒和一个宦者独处,是想独自一个人和他诀别吗?
最后樊哙甚至直接把伺候皇帝的宦者比作赵高,意思就是刘邦这要变成秦始皇第二啊。刘邦一看众人都逼宫到跟前了,也只好尴尬的笑着起来了。
极其有趣的是,虽然看描述和对话,好像是所有大臣都被刘邦拒绝接见,都来逼宫。
可字缝里只提到了两个名字——“群臣绛、灌等”。也就是说,这事实际上主要涉及的就是周勃、樊哙和灌婴。
颜师古在给汉书这段记载做注时,认为这件事发生在刘邦亲征英布之前。
如果颜师古没有说错的话,我们和太子出征风波对照,自然有理由怀疑周勃、樊哙为首的众将正是唆使吕后反对太子掌权的主力!
即便颜师古所言有误,此事发生在刘邦出征英布回师之后。
也足以说明,周勃、樊哙和刘邦间已产生重大隔阂,樊哙不得不通过硬闯皇宫的方式直接与刘邦对话!
上乃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刘邦为什么从关中周边的陕北、甘肃和巴蜀调了三万精锐地方士兵进京作为太子卫士。
这固然是防止去年韩信一度试图造反一事再度发生。也是为了给太子刘盈一定兵权,作为未能让太子将军的补偿。
正因为留了三万精兵在首都,刘邦才不得不打破惯例,调曹参率数万齐军加入汉军主力。
这一系列举动都将军中前二大元老周勃、樊哙排除在外,其意图恐怕难说得很。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易储一事的大致脉络:
以周勃、樊哙为首的功勋宿将与吕后合流,坚决反对刘邦想让太子出征掌兵权的意图。
刘邦自然清楚他们的目的是想把太子刘盈作为傀儡。
军中主将反对,刘邦固然没法再让太子掌兵,但也就此下定决心易储,正面与吕后及军功宿将开战。
另外,矛头指向周勃、樊哙并不代表郦商、灌婴等其他人就支持刘邦。
只不过毕竟大战在即,还得依靠主要将领,因此先针对地位最高的两大元老。
可能会有朋友疑惑,樊哙是吕后妹夫,支持吕后架空太子还算可以理解。周勃不是一直被官方称之为“厚重少文”,“安刘必勃”吗?
其实说周勃厚重少文,只是代表其书读得少,讨厌繁琐的道德文章和各类文书,但绝不是说周勃是没脑子,不会弄权的政坛小白。
事实上,当年刘邦空降陈平到汉军搞军中纪委工作,周勃正是和樊哙一起打小报告猛烈炮轰陈平的主角。
我们看下他们指控陈平的刁钻与狠辣就知道,周勃绝对是一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狠角色。(见链接:《陈平》)
愤怒的刘邦下了很大决心要易储,这件事最终又将如何戏剧性的收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