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八十四)
公元前196年10月,英布率领的淮南国叛军决战失败(见链接:《尊严》),灭亡已只是时间问题。
英布的叛乱使得淮南国王位置出现空缺,早在叛乱之初,汉帝国朝廷就委任了刘邦三岁儿子刘长为新的淮南王补缺。
不过当时空缺的不止是一个淮南王,英布起兵后又率部击杀了荆国国王刘贾,荆国国王的位置也空了出来。
诏曰:“吴,古之建国也。日者荆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后。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
长沙王臣等言:“沛侯濞重厚,请立为吴王。”
已拜,上召谓濞曰:“汝状有反相。”因拊其背,曰: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
濞顿首曰:“不敢。”
刘邦和群臣商议后,决定把荆国改名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
接下来是非常戏剧性的桥段:刘邦相面后发现刘濞有反相。于是拍着说刘濞的背说:五十年后东南有乱,莫非就是你?大家都姓刘,你千万别造反啊。
刘濞被吓得连忙跪地磕头,高呼不敢。
相信大伙都看得出来,上面的故事显然是七国之乱后官方附会上去的无稽之谈。
只是刘邦也确实对立刘濞为吴王有所犹豫,当时或许也确实对刘濞有所敲打:原因很简单,刘濞不是刘邦的儿子,是刘邦哥哥刘仲(也称刘喜)的儿子。
目前天下有十个诸侯国,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代国、吴国、燕国、淮南国、梁国、淮阳国、长沙国。
这里面只有燕国和长沙国的国王不姓刘。
剩下的8个刘姓王国中,有6个是刘邦的儿子。
刘邦一共8个儿子,除了太子刘盈,其余7个有6个已经成为各国国王。此时刘邦只剩下最小的儿子刘建还没有被封王。
刘邦第二小的儿子淮南王刘长只有3岁。由此看来,刘建多半只有1-2岁,还是一个纯粹的婴儿。
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一共有3个诸侯国,淮南、吴、长沙。
长沙王是异姓王,淮南王是只有3岁的刘长,如果吴王再是个幼儿,刘氏在南方地区就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人。
派出一个成年的有一定个人能力的刘氏族人无疑比派个婴儿过去更安全。
另一方面,北边的燕王卢绾的问题此时也已开始浮现。(细节后面会详述)
因此在不远的将来解决燕王卢绾,换上刘姓王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燕国和匈奴交界且匈奴在此影响力非常大。
匈奴显然比南方一堆百越要强,是目前对汉帝国威胁最大的强国。所以亲儿子刘建还得留着用来替换燕王,没法去南方当吴王。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因素,反复权衡之下,刘邦让侄子刘濞当了吴王。
不过世上很难有没有万全之策,刘濞当吴王同样有不小后患。
我们说过江淮地区是足以与关中争天下的黄金地区(见链接:《钥匙》)
目前江淮三国中,楚国和吴国的国王都不是刘邦儿子,淮南王只是个婴儿。
这意味着江淮基本上不在刘邦儿子的控制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系和刘邦后裔之间血缘越来越远,矛盾也必将越来越激烈。
但不管怎么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刘邦也只能先这么安排着。
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
几个月后,刘邦又下诏将南武候织封为南海王。
这个决策令很多后世学者大惑不解。
在《史记》和《汉书》的各张侯表中,我们找不到南武侯。
在《史记》和《汉书》的各诸侯王表中,我们也找不到南海王。
按照诏书的说法,“织”属于越王世袭,又被封南海王。
人们很容易把其和南越国的南海郡联系起来。莫非刘邦突然把南越国给拆成了南越和南海两国?
可南海郡辖今天的广东省大部,是南越国的核心区域,南越首都番禺也在南海郡。
南越国毕竟是一个大国,怎么看也不可能刘邦大笔一挥就能把首都所在的南海给分了。
在南越传记中我们也找不到任何南海王的踪迹。
显然,“织”只是挂南海王的名,实际辖地并不和南海郡有任何关系。
这个南海王多半和刘邦刚称帝时把南越国领土全划给长沙国类似,恶心下赵佗而已。
既然“织”和南越国没关系,又是越人世系,会不会是闽越或者东越人呢?
不过史书中闽越、东越相关史书都找不到任何南海王的踪迹。
后续所有和南海王有关的零星记载都只和淮南王刘长有关系:
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
南海王织上书献璧帛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
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后复反。
《汉书·五行志》里还有段总结性记载:
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都寿春大风毁民室,杀人。
刘向以为,是岁南越反,攻淮南边,淮南王长破之,
这里史书所记的南越实际指的是南海,篇幅原因就不做过多考证了。
这些史料说明,第一,南海王在淮南国的庐江郡境内。
第二,南海和淮南发生过战争,淮南王不经过汉朝廷批准就独自派兵讨平。
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南海国与南越、闽越、东越等国没有关系,所以淮南与南海的两次战争不涉及外事。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这个南海王“织”是咋回事了。
南海王是越王后裔,领地大体在今天江西西北一带,邻近鄱阳湖,其民大致属于后世的“山越”。
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
淮南王英布起家于鄱阳湖一带,他和他的老丈人是靠的鄱阳湖边的越人起家的,因此“织”这一族极汉初应当臣服于淮南王英布。
英布造反与汉军作战时,织看清形势,提前投靠了刘邦,被封南武侯。
英布被剿灭后,淮南王成了年仅三岁的刘长。三岁的国王带着全新淮南朝廷空降过来,在英布经营十多年的皖南赣北一带无疑会遇到很大挑战。
因此刘邦决定将当地土著南武侯织升格为王,让其自治,对这块偏远边区实施羁縻控制。
正好刘邦又对南越王佗的态度很不满(见链接:《赵佗》)。于是刘邦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封其为南海王,先帮“织”在南越核心南海郡地图开疆一回。
算上这个新封的南海王,大汉可以直接施加影响的地盘一共有11个王。
其中有8个王是刘家人,只有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臣和新封的南海王织不是刘家人。
但是燕王卢绾是刘邦发小,这些年刘邦对燕国的控制力度还可以。
长沙王则一直非常低调,处处配合刘邦,至于南海王只是不得已的临时处置,实力上也可称无足轻重。
理论上,除了11个诸侯王国外,大汉已知的天下还有三个大国:
赵佗的南越、无诸的闽越和冒顿单于的匈奴。
其中南越国和闽越国地处偏僻的东南山区。以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媒介水平,汉帝国去打太费劲,他们也不可能对汉构成什么威胁。
唯有长城以北的霸主匈奴确实对大汉构成严重威胁。不过大汉虽然没能力去打匈奴,也在最近几年对匈防御作战取得可喜成果,边界基本稳定下来。
随着和亲政策开始实施,汉帝国和匈奴短时间内彼此都无法进一步扩张(见链接:《和亲》)。
可以认为,经过六七年的军事政治斗争,汉帝国的扩张已经达到阶段性极限。
对汉帝国威胁最大的非刘姓王国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刘邦的统一两步走大战略已基本完成第一步(见链接:《地盘》),第二步实际上也已稳步展开。(见链接:《献费》、《求贤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196年12月,刘邦下发了为各王守冢的诏令:
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
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
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
守冢就是为已经死亡的人看护其陵墓,其本意是用来防止盗墓。
通常由死者的家族后人替先辈守墓,因此守墓逐渐和孝道、继承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可见,刘邦这次下令为多位帝王守墓,带有追认诸位帝王是各地民众共同先祖的政治含义,目的自然是安抚各地民众,尤其是中上层人士。
而这个诏令最大的政治含义不在于派人守墓本身,而在于对得到守墓奖励的帝王的选择。
这一轮守墓帝王涉及秦、楚、赵、齐、魏等战国五强。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只有影响力最小的燕、韩不涉及。
守墓的理由是几大昔日强国帝王绝后,所以要派人代表当地百姓替其尽孝道。
既然是替无后的帝王守墓,那直接替各国最后一个国王守墓不就好了。
但实际上得到守墓殊荣的没有一个是最后一个帝王。
秦国的守墓对象是秦始皇,秦始皇都绝后了,秦二世自然也绝后了。但刘邦没有派人替秦二世守墓。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汉帝国的立国之基就是反暴秦,秦二世作为革命对象当然不该被认可。
接下来的魏安釐王、赵悼襄王也都不是魏国与赵国的最后一位国王,而且都是倒数第二位。
这个政治含义就很明显了,在表达对魏王、赵王尊敬,安抚魏、赵遗民的同时,否定魏、赵末代国王。
也就是说,安抚归安抚,咱们也得说清楚,魏、赵两国亡国之君倒行逆施被天意抛弃,所以魏、赵已经是过去了。
齐国就更奇怪了,被守墓的是齐愍王是倒数第三位齐王。
之所以挑出遥远的齐愍王代表齐国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齐国诸田势力强大,是秦末唯一还能掌控本国权力的王族,可算是唯一真正“复国”了的战国列强,因此需要避开齐王建,齐襄王等和现存诸田血缘还比较紧密的王。
另一方面齐愍王曾经和秦昭王一起自称东帝和西帝,其身份比战国诸王更高一层。
刘邦这份守冢诏令政治意味最强的是对楚王的认定。代表楚国接受守墓优待的是楚隐王!
楚隐王和楚国历任国王没有任何关系,楚隐王是陈胜。
我们将其和刘邦的称帝诏令结合到一起看,才能感受到其强大的政治冲击。(见链接:《等齐》)
刚称帝的时候, 刘邦被迫承认其权力源自完成楚怀王“先入关中王之”的任务。
刘邦的称帝法理来自其跟随怀王诛暴秦的功德,来自带领大家剿灭背叛义帝的逆贼项羽。
此时的刘邦被迫以楚怀王/义帝的继承者自居。
而今天,楚国的君王代表已经是陈胜,楚王世系彻底失去了资格。
这等于是向天下宣称,大汉的权力秩序已经和楚怀王/义帝没有关系了。
汉帝国至少在楚国地盘继承的是反抗暴秦的陈胜大王的遗产。
至此,刘邦正式宣告统一两步走的第一步已经完成,将进入第二步。
如果刘邦还能多活几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快速开始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步伐。
毕竟刘邦的动作已经非常快了,现在诸侯国已经开始向朝廷纳税,人员也已开始跨国向朝廷集中。
以此时的大势,各国被纳入中央集权范畴并不需要太久。
但刘邦很快就死了,刘邦身后的政局出现了巨大变化,统一第二步就此耽搁下来,一耽搁就是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