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八十五)
春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绾。
公元前195年2月,刚刚完成艰苦南征任务的汉帝国中央军又迎来噩耗。
帝国最北疆的燕王卢绾造反,樊哙、周勃两位大将将领衔率中央军再次踏上征途。
卢绾已经是此时长江以北仅剩的异姓诸侯王了。
而且不同于韩信、彭越、英布、张敖等人,卢绾和刘邦的关系非同小可。
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
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
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
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羊、酒。
刘邦与卢绾同住在一个里,而且卢绾父亲和刘太公关系很好。最关键的是两人是同日出生,这给两家关系打下了一个非常牢靠的基础。
直到今天,南方乡下仍有拜同年的习俗,同村且同年出生的小孩会被家长刻意要求多走动亲近。
刘邦和卢绾同住一里,不仅同年而且同日,这在当时是很稀罕的事。
因此不仅两家自己,相当于现在村长的里正都多次持羊酒恭贺两家,这让两家关系变得亲近异常。
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避宅,绾常随上下。
及高祖初起沛,绾以客从,入汉为将军,常侍中。
刘邦和卢绾从小一起玩到大,关系很亲密。刘邦当老百姓的时候,经常出门躲避官方劳役,卢绾往往跟随左右。
等到秦末大乱,刘邦起事,卢绾也以门客身份一路跟随。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卢绾也跟着被封为将军,仍然日常伴随刘邦左右。
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食饮赏赐,群臣莫敢望。
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绾者。
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
不久,刘邦率汉军东出关中攻打项羽,卢绾不仅照例跟随,还被任命为太尉。
太尉这一起源于秦帝国的官职可非同小可。如同县尉负责全县军事、治安,郡尉负责全郡军事、治安,太尉对全国的军事和治安负总责。
《史记》没有记载秦时有谁当过太尉,所以过去学界通常认为秦时太尉一职只是虚设,并没有实缺。
但随着时间推移,出土的秦朝印泥中找到了不少类似“大尉之印”,“大尉府襄”的印尼,秦时隶书通常大、泰、太通假,因此可以证实秦时确实有人担任过太尉,只是不能确定具体时间是秦始皇称帝前还是称帝后。
太尉到底有多大职权,能不能实际领兵等现在我们还没法下定论。但不管太尉实际负责事项到底有多少,其地位也摆在那,名义上是所有将军的行政上级。
卢绾被封为太尉的时候,一直都跟随刘邦左右,从没有独立带兵作战,却能一举成为所有前线将领的上级。显然刘邦这是在露骨的表达其对卢绾的信任与喜爱。
史料也记载卢绾甚至能经常出入刘邦卧室,收到的衣被食物赏赐比任何人都多。
他甚至还被封为长安侯,领地包含秦时旧都咸阳,可见其身分之尊贵无人能及。
由于卢绾和刘邦关系亲密,接触很多,影响刘邦决策的机会自然就很大。
所以史载当时卢绾拥有的权势,即便是和萧何、曹参比也绝不逊色。
当然,卢绾再权势滔天,其地位也完全来自刘邦的宠幸,缺少自己的班底。
出于和卢绾长期亲密关系形成的信任,刘邦希望还能进一步扶持卢绾。
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
复击破楚军燕郭西,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
遣卢绾、刘贾击虏尉。
项籍死,使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
公元前204年8月,修武多军后的刘邦开始对项羽采取攻势。(见链接:《修武夺军》)
当时刘邦把部队分成三部,构建了主战场、河北战场和东郡侧翼战场等三大战场。
侧翼战场此前一直由友军彭越负责,但刘邦信不过彭越,便派卢绾、刘贾率两万部队南下黄河配合彭越。
这样一来,卢绾一跃成为汉军三大战场之一的总指挥官,成为独当一面的顶级山头。
卢绾、刘贾的这支部队此后作为一支方面军参加了很多战斗。
他们在东郡侧翼袭扰项羽一年多,西楚崩溃后又南下逼降镇守九江国的楚国大司马周殷,然后又西征临江并灭其国。
在这一连串战斗中,有一桩公案引发后人争议——东郡方面军有卢绾和刘贾两个首领,他俩中谁才是主要指挥官,谁的功绩更大呢?
由于史书明确记载刘贾独立率部南下逼降周殷助英布复国,然后又马不停蹄北上赶赴垓下战场。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刘贾是一线征战的指挥者,在这支侧翼方面军中占主导地位,卢绾身份更类似现在的政委。
但我们要看到,卢绾始终以太尉身份领军,在部队中的官衔要比刘贾高很多。
这支部队结束作战任务后,卢绾仍然是太尉,刘贾仍然是将军,此后也是卢绾先被封王,刘贾后被封王。
可见刘邦一直明确卢绾的领导地位,在对两人战绩都认可的同时,也认可了卢绾作为方面军最高领导的能力与功劳。
当然,除了出众的独当一面的能力外,卢绾和刘邦的独特关系也是他“进步”路上最大的助力。
就好比侧翼东郡方面军的根本目的是看住彭越,刘邦一开始组建其的思路就是用最亲信的人确保这一路部队的可靠性。因此刘邦派出的是和他最亲密的卢绾以及刘氏族人中能力最出众的刘贾。
相比刘贾,卢绾的优势更加突出:他虽然不姓刘,但和刘邦交往更密切;而且正因为他不姓刘,反而在特定时候更拿得出手。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上面说得有点不便理解,我们不妨举个实际例子,定陶称帝后刘邦有了些别样心思:
时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上欲王绾,为群臣觖望。
当时天下有七大诸侯王,刘邦想要顺势也把卢绾也立为王,我们介绍过,当时实际上有八个王,只不过汉军武力消灭了临江王共尉。
看来,刘邦在灭掉临江王后就想用卢绾的灭国之功,瓜分一部分临江国地盘给卢绾并封他为王,只不过此举遭到群臣反对没能成功,然后刘邦才退而求其次把这块地盘分给吴芮。
不过这也说明面对七大诸侯王的压力,刘邦一直想把卢绾也抬进诸侯班子,往里面掺点沙子。
虽然东郡方面军是卢绾和刘贾一起领导,但卢绾显然比刘贾有优势。
毕竟此时封一个姓刘的当王,等于就是把用刘家人取代异姓大哥的想法摆台面上来了。而封卢绾为王就不一样,你们这群大佬不是一直强调我的皇帝源自能及时论功行赏“有德”吗?(见链接:《亏大了》)
那卢绾和韩信一样带领一支方面军战功赫赫,也和韩信一样武力灭国,当然就可以和韩信一样当大王了。
有趣的是,这事之所以没成,核心是因为群臣意见不统一,实际上就是说有很多重量级人物反对。
这些反对的“群臣”是只有诸侯王还是也包含很多汉帝国功臣呢?
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
我们注意看,刘邦称帝的正式仪式上,率汉帝国群臣同七大诸侯王一起进拜皇帝的是太尉卢绾。
也就是说,卢绾地位仅在和刘邦对等的诸侯王之下,是大汉群臣的领袖,地位在萧何、曹参之上。
你说,这样的局面大伙能干吗?尤其是以曹参为首的军功将领们能干吗?
所以刘邦想进一步把卢绾封王,只怕最大的反对声来自军功将领们。
现在我们对将领们坚决反对萧何为头功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呢?(见链接:《萧何曹参》)
一个卢绾只是外派到一个次要方向镀了回金,然后就一直压着我们,现在卢绾被封王了,你刘邦居然还想让一个从没有领军打仗的萧何继续压着我们,这谁能忍啊?
是不是扯远了,我们言归正传。
及虏臧荼,乃下诏,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
群臣知上欲王绾,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
上乃立绾为燕王。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
刘邦称帝后不久就发动突然袭击燕国,卢绾也跟随出征。
随着燕王臧荼被俘虏杀害,汉帝国又不打算直辖偏远的燕国,燕王的位子就空了出来。
刘邦再次扶持卢绾上位,遭到的阻力就小很多了。
燕王的位子要么是刘邦的亲信卢绾,要么就是刘邦的兄弟子侄,其他人根本就没有染指的希望,也没这个胆量跳出来说我要当王。
对于众多功臣来说,卢绾好歹是大汉排位第一的大臣。不管大家是否觉得刘邦偏心,好歹卢绾是按军功将领的路子走出来的权臣。
如果卢绾当了燕王,至少大汉臣子们的地位仍然是按军功排位,彼此还能接受。
如果非要抵制卢绾,被刘邦让类似刘贾这样的宗室上位,那今后只要姓个刘就有可能排在大伙之上了。
因此卢绾的燕王任命大伙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再无波折。
人算不如天算,两个月后刘邦就抓捕了楚王韩信,彻底改变了中原军政格局。
此后众多刘家子弟纷纷被封为王,异姓功臣功劳再大也没有了裂土封王机会(南海王这种虚封不算在内)。
如果卢绾没有赶上第一期封王机会,后面只怕就再没机会封王了,从这点看到此时为之,卢绾可谓步步都赶在点上,实在是个有大气运的天之骄子。
可成为燕王对卢绾到底是福是祸呢?我们也很难说得清楚。
卢绾成为燕王后,史书形容“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
这也很好理解,卢绾毕竟是刘邦发小,论和刘邦的私人感情别说异姓王,就是刘邦亲兄弟也未必比得上。
而刘邦众多儿子又都没成年,并没有真正执掌本国,所以诸侯王里能和刘邦亲密论事,受到刘邦宠幸的还真就只有卢绾了。
另一方面,卢绾也忠实的完成了他身为燕王应该完成的工作。
我们介绍过,刘邦消灭燕王臧荼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对匈奴的边境贸易禁运。(见链接:《臧荼》)
从后来匈奴气急败坏的亲自南下到扶持伪军屡屡大规模袭扰代地和河北来看,燕国非常认真的完成了对匈奴的封锁任务,逼得匈奴不得不铤而走险。
平城之战,冒顿单于亲率重兵向东试图突破河北却没能成功(见链接:《生死时速》),燕军的抵抗必然功不可没。
此后河北多次陷入乱局(见链接:《东垣之战》、《武装叛乱》、《叛乱》),燕国一直是汉帝国稳固的后方盟友。
可以说卢绾在燕国的努力经营,是刘邦北疆整体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卢绾和刘邦最终还是走到了兵戎相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