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八十六)
卢绾与刘邦关系非同小可,一度被认为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也是帝国最炙手可热的二号首长(见链接:《卢绾》)。
陈豨降将言豨反时燕王卢绾使人之豨所阴谋。
然而卢绾和刘邦最终还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有人告发卢绾在陈豨叛乱期间和其暗中勾结,阴谋叛国。
上使辟阳侯审食其迎绾,绾称疾。食其言绾反有端。
根据刘邦本纪里的记载,本来这事还有转圜余地,刘邦派了审食其去请卢绾来京谈一谈。
结果审食其出使回来后就高呼卢绾要造反,于是刘邦信以为真。
而审食其是吕后头号亲信,官方史料甚至暗示他和吕后有不可告人的亲密关系。
也就是说,官方的定性是吕后逼反卢绾。
在卢绾的个人传记里,对此表达得更为直接:
绾愈恐,閟匿,谓其幸臣曰:
“非刘氏而王者,独我与长沙耳。
往年汉族淮阴,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
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说卢绾之所以拒绝刘邦的好意完全是出于对吕后的恐惧。
卢绾和亲信秘议:天下十王(不算南越王、闽越王和虚封的南海王),只有我和长沙王不姓刘。
我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呢?主要是因为吕后弄死了韩信和彭越。
现在皇帝刘邦病重,大权都在吕后手里,而吕后这个蛇蝎女人一门心思就是要搞我们这些异姓王和大功臣。
卢绾亲口验证,看样子吕后逼反燕王卢绾是板上钉钉了。
不过一直跟随扁舟的读者朋友们肯定都还记得扁舟反复强调的一条判断历史谜案的黄金准则:“谁受益最大,谁嫌疑最大”。
燕王卢绾被剿灭谁受益最大?
显然是皇帝刘邦啊!燕王一死,刘邦最后一个没被封王的儿子刘建随即被封为燕王,刘氏家族瓜分天下的大业至此全部完成!
吕后费劲心机逼反燕王卢绾,为刘邦送大礼,为今后吕氏崛起埋下一个大障碍,这种说法又有多少可可信度呢?
卢绾的私密对话我们不知道怎么流传出来的,只是这些对话逻辑上不通的地方太多了。
天下八大诸侯是怎么或死或废的?全都是刘邦亲自下的命令啊!
吕泽死前已废两王,此时吕后还没涉足政治。此后,赵王张敖被废时吕后极力反对,由此触怒刘邦,甚至激发了刘邦废太子的心思,损失惨重。
接下来吕后不过是为求自保,不再强行违逆刘邦打杀异姓王的意愿罢了!
韩信被杀主要原因是其试图火中取栗以及萧何的沉默纵容。(见链接:《韩信谋反》、《真正主角》)
当然,吕后也是我们可以说韩信被杀一事的主角之一,可当时韩信已只是个普通的淮阴侯,其被从楚王位子上废掉和吕后可有半点关系?
同样的,梁王彭越被杀和吕后的关系实际上非常牵强,可信度不高。(见链接:《彭越》)
而且就算史料记载的各种密谈全是真的,吕后当时也就是建议杀了一个被流放的罪人,梁王被废和她可有半点关系?
几位大王被废杀99%来自刘邦亲自操刀,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刘邦。
只有1%和吕后有些捕风捉影的关系,吕后从中几乎没有任何受益,
现在的故事却搞得好像诛杀异姓诸侯王是吕后在主导一样,这可真应了那句俗话:“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当然,上面内容带有很多逻辑推理成分,部分朋友可能会想,扁舟是不是在用推理代替史料,推论历史呢?
当然不是,史料同样留下了充分证据,证明审食其纯粹是被扣了屎盆子:
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绾,因验问其左右。
卢绾传记里告诉我们,原来不是审食其一个人去的燕国,和他同行的还有赵尧。
那审食其和赵尧同行又是谁主导呢?
如果我们不是把政治当童话讲,就可以明白大概率是赵尧主导。
赵尧是御史大夫,朝臣中的二号人物,更是刘邦的亲信,是刘邦向由军功大臣把控的朝廷扔石子的头号武器(见链接:《挑衅》)。
而审食其呢?此前从没参与过朝政大事,这次被派去和赵尧同行,只能说明此时刘邦已不打算废太子,所以开始放权吕后亲信,让其熟悉军国大事。
所以无论是地位、职位还是办事经验上,赵尧都远在审食其之上,理应由他主导出使卢绾一事。
可能大家会想,赵尧虽然眼下地位很高,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刘邦眼看快要死了,审食其才是未来的话事人。
可毕竟刘邦还活着,出使燕国是决定对燕王如何定性的超级大事,是必须要向刘邦直接负责,必须代表刘邦个人意志的重大行动。
你吕后、审食其未来会怎样还早着呢,事实上吕后和审食其接下来还要经历艰苦的奋斗,还要很多年后才真正掌控较大的权力。
因此,出使卢绾、定性卢绾这些需要直接向刘邦负责的大事,必然以刘邦亲信赵尧为主导,审食其只是打打下手,熟悉下军国大事的办事流程。
事实上,刘邦对卢绾的这次调查绝不是临时起意,在确定吴王人选时就已是明牌了(见链接:《余波》)。
刘邦明明可以选择亲儿子刘建当吴王,最后为什么选了侄子刘濞?
最大的可能性自然是幼子刘建就是留着用来替换卢绾当燕王的。
所以赵尧这次带着审食其去燕国,其实是先入为主的带着罪名去找罪证了。
因验问其左右
如果赵尧他们是来抚慰卢绾的,就会直接找到燕王卢绾,把有人告你谋反的事当面一说,再劝你进京和皇帝好好聊聊天,叙叙旧。
可他们一上来就直接审问卢绾手下,这显然不是来出使的,这就是来办案的。
乃称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
这也就难怪卢绾毫不犹豫的称病不去长安了,因为他明白,自己去了长安就再也回不到燕国了,一家人能不能活命都要靠老天保佑。
于是卢绾让亲信左右逃匿,不与赵尧、审食其等“钦差大臣”们接触,实际上做好了武装对立的准备。
我们上节介绍了,卢绾替代臧荼后一直兢兢业业的配合刘邦,是刘邦在黄河以北的忠实盟友,为汉帝国这几年在河北、山西的艰苦鏖战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那为什么刘邦还是和他反目成仇了呢?原理其实也不复杂,卢绾和自己再亲,毕竟也不是自己儿子。
在使用儿子代替异姓诸侯王的基本国策已定的情况下,卢绾迟早得用自己儿子代替。
说白了,要是刘邦多活几年,又有了第9个儿子,长沙王大概率也得乖乖从王位上下来给刘邦儿子让路。
卢绾曾是帝国群臣之首,也曾经独当一面率领一支方面军长期作战,甚至还灭过一国。他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敏感度远非常人能及。
所以卢绾只怕也早感受到了刘邦的基本国策,因此也早就开始为未来做打算。
初,上如邯郸击豨,燕王绾亦击其东北。
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绾亦使其臣张胜使匈奴,言豨等军破。
卢绾一边忠实履行刘邦盟友的职责,出兵袭击陈豨后方。一边又派手下张胜出使匈奴,把叛军的作战情报分享给匈奴。
这个举动说明,卢绾很可能早就和匈奴建立了非常畅通的沟通渠道。
我们说过,燕国上层建筑中“本土派”占优势,但作为曾经的边境贸易重要中转站,燕人的亲匈奴派也足以和本土派分庭抗礼(见链接:《臧荼》)
因此,卢绾想要和匈奴建立互信关系并不太难。
胜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亡在胡,见胜曰:
“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
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
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早已逃亡匈奴,这时突然找到了卢绾使者张胜。
臧衍对当时的局势分析得很清楚,眼下刘邦用子侄取代异姓诸侯王的大势已不可更改。
卢绾现在还能够坐在燕王的位子上,不过是由于匈奴的存在。
匈奴强大,汉军需要全力应对才能防御,而以英布、彭越为首的诸侯以及赵地、代地的豪强都反汉情绪强烈。
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下,燕王卢绾有着胜负手一样的地位,这才能得到器重。
可眼下陈豨叛乱,引发赵地、代地所有反汉武装全部跟随。双方已经摊牌决战,如果汉军获胜,就再也不怕匈奴与反汉武装的威胁了。
如果汉军不再有强大的敌人,你燕王就成了案板上的鱼肉,还怎么自保?
所以燕王应该和陈豨合作,确保刘邦决战失败,至少不能让其胜利。
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兵击燕。
绾疑胜与胡反,上书请族胜。胜还报,具道所以为者。
绾寤,乃诈论他人,以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
而阴使范齐之豨所,欲令久连兵毋决。
连远在匈奴的臧衍都能看明白的局势,这在上层建筑中只怕早就人人皆知。
臧衍出面并不是为了说服张胜,而是代表了匈奴愿意与卢绾互信的诚意。
两方大势力之间达成合作的障碍,从来不是谁看不清局势,而是达成互信太难。
张胜亲身在匈奴,感受到了匈奴的诚意,认为可以和匈奴合作。
又怕这种互信诚意没法简单的让卢绾感受到,更了解卢绾不太有马上和刘邦翻脸的魄力。
于是他干脆先斩后奏,直接让匈奴发兵攻打燕国。
张胜的意思很简单,匈奴出兵攻燕,燕军就必须回防。我先把燕军调回来解除陈豨叛军的后方威胁再说。
卢绾一开始弄不清情况,吓得赶紧上书刘邦,表示我退军不是不配合你,实在家里出了叛徒带匈奴寇边。
等到张胜回来,卢绾知道了实情,马上态度就变了。
因为卢绾这种政治老油条当然知道当下的局势,心里面其实也早有判断了。
既然张胜已经帮他做了决定,卢绾也就顺坡下驴,不再全力协助汉军平叛。
但卢绾和张胜的态度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张胜的意思是卢绾应该就此与叛军联合,力争击败汉军,真正成为独立的纵横开合于诸侯之间的王。
卢绾却不这么想,卢绾不是那种“大哥浓度”很高的人,他更多用“小弟思维”去决策。
眼下直接和刘邦撕破脸,一旦失败就面临很大的死亡风险。所以卢绾的决策是我不打叛军就是对叛军最好的支持。
我们反复强调,大哥有大哥的好,小弟有小弟的妙。
小弟思维固然可能错失叱咤天下的机会,但也能让自己多条后路。
卢绾没有和陈豨合流也许错失了让刘邦失败的机会,但更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叛乱平定后,刘邦先拿彭越与英布开刀,给了卢绾充足的准备后路的时间。
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高祖崩,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
卢绾把自己的嫡系部队、家属、宠妃乃至服侍人员全部都安置在长城附近,时刻准备北上逃亡匈奴。
卢绾传记里说他当时打算等刘邦病好后亲自进京拜谢,这多半只是卢绾后人投降回大汉后给他脸上贴点金。
逃亡匈奴后,卢绾被匈奴人封为东胡胜王。
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史书说卢绾时常想要回归大汉,不过这恐怕又是投降回大汉的卢绾后人给他脸上贴金的说法。
卢绾被匈奴封了王,要知道当初韩王信投靠匈奴后也没能被封王。可见卢绾和匈奴是有过多次交涉,取得了充分互信的。
能在刘邦与匈奴两大巨头的压力下保住王位,天下又有几人?卢绾又能有多期待回归汉帝国呢?
卢绾显然不是刘邦、项羽、韩信、英布、彭越这类“大哥浓度”很高的大佬。
从头到尾,卢绾只是一个能力不俗的皇帝亲信,绝大部分时候都把自己摆在小弟位置上。
大哥们最终一一凋零,卢绾却得以寿终正寝,到底谁才是更成功的呢?谁也没法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