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后暗流涌动的权力交接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女中豪杰(一)
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
公元前195年4月,刘邦病逝于长乐宫。
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
五月丙寅,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到了5月,刘邦被下葬于长陵,太子刘盈登基成为新的皇帝,吕后成为皇太后。
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但在刘邦死亡到太子登基这段时间其实并不太平。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
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以故不发丧。人或闻,以语郦商。
上面这段记载来自高帝的本纪,可见是源自官方史料。
大意是说刘邦刚死,吕后就和其宠臣审食其密谋,认为众多大将当年和先帝刘邦都是平民老百姓,结果现在刘邦是君,大伙成了臣子,大伙心里其实并不服气。
现在刘邦死了,大伙就更没法安心服从年轻的少主了。
所以我们俩只有把这些军功大将全部杀了,不然只怕天下不安哪。
官方史料告诉我们,幸亏他俩密谋时隔墙有耳,传到大将郦商那去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啊。
我们常说帝王本纪通常是可信度最高的,因为内容基本都来自官方史料。但这并不是说官方史料就不会说假话。
这段记载可信度不高,更像是吕氏倒台后,官方对史料进行了篡改,强行给吕后添加些捕风捉影的罪恶。
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吕后之所以能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根本原因在于她和军功阶层合流。(见链接;《挑衅》)
现在刘邦才死,吕后就马上要内讧,杀光自己的强大盟友,这情节怎么看也有点过于离奇。
就算吕后是翻脸不认人的狠毒之人,可她现在手里有什么呢?他为什么要和军功将领们莫名其妙地内讧?
最反对吕后,对吕后威胁最大的是哪些人?显然是刘邦的那些儿子、兄弟和侄子们。
天下十大诸侯王,九个是刘邦的兄弟子侄,他们个个手里有钱、有粮、有兵。
这些诸侯王中有不少其实都对皇位虎视眈眈,如果吕后在京城和实力雄厚的老将们干起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高举旗帜进京平乱。
况且现在军功将领们并没有都在京城,周勃率数万中央军在北边的燕国,灌婴领数万部队驻扎在汉帝国直辖领土的东部门户荥阳。
可以说长安城目前兵力空虚,根本就没多少力量。
吕后和审食其这个时候对任何军功将领下手,就是敞开门请外面的汉军精锐来揍她俩。
郦商见审食其曰:“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
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
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
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跷足待也。”
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史料记载,郦商找到审食其质问他,皇帝死了四天了,你们一直不公开发丧,我听说你们是要杀光军功元老们?
你们可想清楚了,周勃、樊哙领20万部队在北边,陈平、灌婴率10万部队在东边的荥阳。
你们现在居然想杀军功元老,这不是找死吗?
审食其立即把郦商的话转达给了吕后,于是吕后很快决定对外公布刘邦死讯,大赦天下。
郦商和审食其的这次谈话,有可能是次公开会谈,毕竟以郦商的身份没必要去和审食其私下攀什么交情。
而且郦商谈的也是紧急公事,公开约公开谈更有分量。
只不过吕家倒台后,军功将领们借着郦商和审食其的这次公开会谈,添加了一段不存在的吕、审密谋以撇清关系,表示我们军功元老们一开始就和吕后是敌人。
很明显,郦商说吕后和审食其密谋杀光诸将,并不是说真有其事,而是故意夸大言辞以严厉警告吕后和审食其。
郦商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明确指出刘邦死了四天了,你们在玩秘不发丧。
也就是说你审食其和吕后没这个本事控制长安城,甚至连皇宫都控制不了,皇帝死了四天的事人人都知道了,你们还秘不发丧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然后就开始威胁审食其,如果你们再不发丧开始后续国事安排,我们就默认你们密谋诛杀军功元老。
进一步,你俩可想清楚了,几大军功元老都率重兵在外,你们被我们一致认定为敌人是什么后果,你们想找死吗?
郦商是南征英布的主将,是在长安城的军方元老中地位最高的人。他代表军方来威胁吕后,吕后只能乖乖听命。
因此这几天的核心问题是吕后秘不发丧引发军功元老不满,那问题来了,吕后为什么要秘不发丧呢?
这是因为吕后对现状看不太清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为先皇发丧不仅仅是宣布一下先皇的死讯再成立个治丧委员会治丧这么简单。
正式发丧就意味着包括新皇帝在内的一系列人事调整也将正式展开。
历史充分证明,先皇(先王)治丧的这段时期,往往是最不稳定,最容易血流成河的时期。
别的不说,上一次治丧大事正是14年前的秦始皇驾崩于沙丘。
为了新皇帝人选以及接下来的人事安排,不知道有多少权臣、皇子死于非命。
现在刘邦死了,太子即位,吕后成为太后,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地来。
可是新帝登基后,朝中的权力怎么安排,像吕后、审食其这样的人将处于什么位置,得到多大权力?
大伙可能会问,扁舟你在《荡平天下》连载里不是说过吗?吕后和主要军功将领合作,共同把太子变成傀儡。(见链接:《出征》)
问题是,当时大家愿意一起把太子当成傀儡是一回事,现在太子真成了小皇帝,是不是让小皇帝还成为傀儡是另一回事,是不是让小皇帝成为你吕后的傀儡更是另一回事。
军功将领们为什么支持吕后阻止太子领兵?就是怕一个强势的新领袖会用新人,排挤他们这些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老人。
刘邦在时实际上已经多次流露出用文臣、用新人逐步取代老将们的苗头。(见链接:《萧何曹参》、《挑衅》)
只不过征战未休,天下未定,刘邦仍然要倚赖军功元老们,大家依旧保持紧密合作。
现在刘邦虽死但天下已定,是不是还需要一个吕后这样相对强势的领袖人物呢?
莫非吕后就不想对军功元老扔石子,掺沙子?莫非吕后就不想用自己的新人逐步取代老臣,显然谁也不会这么天真。
说直白点,当初娘家力量薄弱的赵王背靠的是重兵在外的整个刘氏皇族,对于京城军功元老来说吕后和太子是弱势一方。
军功元老们愿意与吕后、太子紧密合作的条件是她们一直保持弱势,所以太子一旦有领兵出征机会,大伙一定要把其搅黄,就是避免吕后和太子不再弱势。
现在刘邦死了,太子要登基了,吕后和新皇帝刘盈就不宜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了。
16岁的小皇帝在吕太后面前又变成了相对弱势的一方。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
连几十年后编撰史书的司马迁都知道吕太后为人刚毅,所有军功元老自然也都清楚吕后是一个相对强硬霸道的人。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
连后世撰史者都知道太子刘盈为人仁弱,所有军功元老们自然也都清楚即将登基的新皇帝刘盈不是个强硬的狠人。
争太子时期,还是少年的太子刘盈不具备行事能力,实际上都是吕后代表他与军功元老们达成互信,开展合作。
现在刘邦死了,双方不再有共同的敌人,吕后也不再能完全代表新皇帝刘盈,彼此就需要重新互信。
可是这个互信该如何开始,从哪里开始,吕后也一时摸不清楚。
一旦公开发丧,吕后及其家族的命运可能在一瞬间就被决定,不由得吕后不慎重,不由得吕后不反复琢磨。
当时的局面非常复杂,不要忘了刘邦死前三四个月还决意废立太子。
也不要忘了刘邦临死前还派陈平和周勃去诛杀樊哙(见链接:《大结局》)
即便刘邦搞突然袭击诛杀樊哙的小动作瞒过了吕后和其他人,但是陈平和周勃突然赶往前线的事吕后不可能不知道。
樊哙在前线打得好好的,突然派一个和他同等分量的周勃去干什么?
更可怕的是还有陈平跟着,要知道陈平一直以来的身份都是军中纪委书记,好端端的一个军中纪委书记突然跑去前线干嘛?
吕后不是傻子,吕后是心思敏锐且政治经验非常丰富的女中豪杰。她不可能嗅不出其中不同寻常的信息。
从史料记载来看,刘邦死后吕后第一时间派使者去将陈平调往荥阳,显然就是第一时间打探北边前线的消息,以做应对。
所以北边大军发生了什么?一旦陈平周勃真的搞了樊哙,得知刘邦死讯后他们会不会觉得没法和吕后互信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大军顺便就把太后拉下马?
吕后心里没数,吕后也不由得不恐慌,所以她要想尽办法观望,搞清楚状况。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陈平,就能感受到其得知刘邦死讯后立即快马加鞭独自脱离队伍赶往长安的决定是多么的到位。果然是有着过人的政治嗅觉与政治判断力的高手。
我们也不要忘了,长安城里还有一尊大神——萧何(见链接:《主角》、《未央夜谈》)
萧何曾经让吕后吃过瘪,我们评价此后吕后很难摆脱被萧何压制的命运。
作为一个连刘邦都敢顶,连刘邦都拿他没办法的顶级高手,萧何又会如何表态呢?
我们说过,萧何是文书干部代表,一直站在吕后与太子及其背后的军功元老们的对立面,只不过其不肯、不屑于赤膊上阵搞对抗。
现在如果萧何突然表态,说我们欢迎小皇帝,但是不欢迎吕后,吕后又该咋办?
想想当年韩信造反时萧何一手遮天的能力,想想刘邦搞萧何都搞出一身骚的事实,吕后也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打探萧何的消息。
以萧何的个性和行事准则,他肯定不会去管这些烂事,但以他的行事准则,他也肯定不会透露给你任何他的态度。
萧何的态度永远都是,你们的事跟我无关,不要来烦我,但是别人的事我也懒得管,也不要来烦我。
所以别人不管是支持你还是要搞你,我也永远都是打扫干净长安城,谁来都舒舒服服、开开心心。
萧何这一副让人琢磨不透的态度了,换谁到吕后的位子上都会寝食难安,左右为难。
所以,郦商这次质问审食其,虽然语气不善,态度凶狠,但也帮吕后解套了。
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吕后不是傻子,明白郦商这是告诉她,我的身份还是能代表军功元老们的,我们愿意先继续合作着。
我们还没打算动你,我们也怕你动我们呢!
所以以后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这事可不能再拖了,咱先把事办起来。
有了郦商的表态,吕后也就不再犹豫,正式开干,新的时代终于到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