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女中豪杰(三)
刚登基的小皇帝刘盈马上就开始向军功叔叔伯伯们亲近。(见链接:《喊话》)
惠帝刘盈做的远不止这些,我们通过其即位诏书相关内容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其跃跃欲试的心情:
赐民爵一级。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
外郎满六岁二级。中郎不满一岁一级。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
宦官尚食比郎中,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比外郎。
太子御骖乘赐爵五大夫,舍人满五岁二级。
上面这一段内容主要是普赐爵位。
所有老百姓都赐爵一级,干部们的赐爵就更多了,普遍赐爵3级,大多都能赐爵2级。
当然这些被赐爵的干部都是皇帝身边的宦官、郎中、谒者、卫士等,也就是说赏赐的主要是自己人。
那对于那些朝廷干部,尤其是军功元老干部们该怎么赏赐呢?
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与同居,及故吏尝佩将军、都尉印将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给军赋,他无有所与。
这些干部是帝国的中坚力量,更是决定惠帝与吕太后谁能“话事”的最关键力量。
这些人早就已经位高爵重,再赐爵位对他们意义不大,所以惠帝给予的主要是进一步的税收优惠。
惠帝说,百姓能不能得到安宁主要依赖于官员们能不能干好,所以要好好赏赐官员们。
在职的六百石以上且与父母妻子同居的官员、曾经当过将军、都尉的官员,曾经当过二千石高官的官员,他们一家子除了军赋以外,统统免除一切赋税杂役。
其中六百石以上官吏加个与父母妻子同居的条件,主要是因为六百石以上官员基本异地任职,鼓励全家团聚,带有尊老爱老和儒家的重视家庭含义。
这里的关键是这些官员“家”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包括多少家族成员,是否包括附属佃户。
总之,高级官员大多手里有几千亩甚至更多的地,家里往往有大量附属农户,惠帝这个新政给的优惠可能会很大。
而政策明确把当过将军、都尉的人和当过二千石(相当于现在的部级)的高官并列,讨好军功元老的意图非常明显。
赐给丧事者,二千石钱二万,六百石以上万,五百石、二百石以下至佐史五千。
视作斥上者,将军四十金,二千石二十金,六百石以上六金,五百石以下至佐史二金。
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接下来是给为先帝办丧事和建造陵墓的官员们发放项目奖金,还把因为战乱加回1/10的田租再次降到1/15。
这些都属于新帝登基以后的正常福利。
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系;
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
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
再往下是对官吏和有爵者在犯罪后的惩处上增加了一些优惠,影响相比前面几项稍小,这里暂且略过。
看得出来,惠帝上台后使出了吃奶的劲,极力宣示自己的存在感。
惠帝想让大伙明白,虽然此前一直都是我妈代表我做事,也都是我妈和各位叔叔伯伯们打交道。
但朕现在是皇帝了,朕才是你们的头,太后能给你们的,朕都能给你们,你们一定要听朕的啊。
面对咄咄逼人的儿子,吕太后又打算怎么应对呢?
放权是不可能的,吕太后那也是极其有政治野心女中豪杰,断不会就此退出权力中心。
吕太后冷眼旁观着激动的儿子,并不打算和儿子争眼前的这点东西。
当然,她想争也争不过来,在刘邦的精心布局下,相国是萧何,御史大夫是赵尧,都不是军队系统的人,换言之,吕太后和军功元老们对于行政事务也插不进手。
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
吕太后一挥手,朝中的事先不管,突然把目标放到了后宫里的戚夫人身上,把她囚禁起来和宫中女囚一起做苦役。
当然,吕太后这种枭雄不会真的只把注意力浪费在一个前情敌身上,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女子邪?”乃召赵王诛之。
据传戚夫人被囚后一边干活,一边悲哀的唱着楚歌,思念儿子。
吕太后逮住机会借题发挥,露出了她的真实目标——曾经和惠帝争太子位的赵王刘如意。
吕太后心里很清楚,这些年和军功元老们打交道的都是她,做承诺给好处的也是她。该给的已经给了,该承诺的早都承诺了,再弄这些意义不大。
眼下的重点是:到底谁说了算。
皇帝儿子跳得再高,叫得再欢,一旦碰到大事就没法做主,那你怎么撒钱发誓都没太大意义。
关键时刻你都说了不算,你承诺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吕太后转移战场:我一上来就把赵王刘如意给杀了,大伙自然知道谁说了算了。
当然,吕太后再牛,你杀一个名正言顺的王都是严重不合规矩的,很容易被视为对当下秩序的挑衅,会被群起而攻之。
可赵王刘如意不一样,赵王刘如意是当今皇帝的最大竞争者,更重要的是军功元老们曾和吕太后与惠帝一起并肩作战,坚决反对过他。
所以吕太后可以表示我这是泄愤,也是替大伙斩草除根,这样一来,以军功元老为首的当权派不太会激烈反对。
其相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昌曰:
“高帝属臣赵王,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
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疾,不能奉诏。”
吕太后诏令赵王刘如意进京,最难受的是赵相周昌。
周昌曾作为军功元老与吕太后合作的代表,领衔制止了刘邦的第一次易储行动,为吕太后今天的地位立下过很大的功劳。(见链接:《挑衅》)
然而吕太后却对周昌不太厚道,周昌是为吕太后才从朝廷的御史大夫下放赵国成为赵相。
现在吕太后把矛头指向赵王,赵王被整掉后必然要迁一个新的赵王过来,还会带来自己的一整套班子。
周昌如果听任吕太后整赵王刘如意,又怎么和新的赵王及其班子相处呢?
更头疼的是,从后来惠帝使劲浑身解数保护刘如意可以推断,惠帝此时必然授意周昌,绝不能让太后把赵王弄进京。
太后和皇帝出现了分歧,周昌夹在中间就很难受。
但最让周昌难受的是,军功元老们的态度更让他不知如何是好。
先帝尸骨未寒,如果吕太后想要动其他任何一个刘姓王,元老们站队惠帝的可能性很大。
毕竟我们和你合作绝不是为你做嫁衣,让你成为一个强势的说一不二的女主。
可是吕太后选择目标赵王很微妙,军功元老们此时的态度也会变得很微妙。
虽然和惠帝的合作看上去很诱人,可太后毕竟和我们合作很久了,彼此都很了解,彼此也都知道对方很靠谱。
16岁的惠帝咋样谁知道啊?万一惠帝也是和胡亥一样心比天高的二世祖呢?那不是让大伙跟着一块遭殃?
何况眼下相国与御史大夫两大行政要职仍然旁落,军功元老们不见到实际好处也不会随便和惠帝合作。
所以,这就是吕太后、戚夫人、赵王以及惠帝之间的个人恩怨,我们就看看热闹好了,顺便观察观察惠帝水平。
周昌理论上可以彻底倒向吕太后,轻易放赵王进京,可这样做会让他彻底得罪惠帝。
而这也不会是普遍军功元老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大伙最期待的就是皇帝和太后好好玩玩,你周昌这关一点难度都没有,谁还愿意带你玩呢?
到时候周昌不受惠帝待见,不受新赵王待见,军功元老们也对他也失去了感觉,那他的前途乃至身家性命就得完全和吕太后绑定了。
可万一周昌真有风险,吕太后是不是会念他的功劳苦劳保他呢?没有人能轻易给出答案。
从吕太后为了和儿子斗,毫不顾忌周昌的举动来看,她绝对是随时翻脸不认人的雄主。
所以周昌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跟吕太后对着干算了:
诸侯王进京拜见皇帝的时间都是有明确规矩的,你吕太后现在突然召赵王进京是违反规定的。
大家都打开天窗说亮话,你就是在计较当年赵王和你儿子争太子的事,可先帝把年幼的小赵王托孤给我,我必须保护他安全。
所以赵王现在病了,来不了。
太后怒,乃使使召赵相。相至,谒太后,太后骂昌曰:
“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
吕太后一怒之下先把周昌召往首都。根据大汉律令,诸侯国相是朝廷命官,朝廷说调你来你就得来。
应该说,周昌确实得罪了吕太后,但同时他也避免了得罪新赵王,还能得到惠帝的赞赏,万一吕太后要对付他,部队里的老兄弟们也会帮帮忙。
总的来说,我们很难简单说清楚周昌这次站队是对是错,只是希望大家明白周昌的站队是他本人和他的小团队仔细思考,反复权衡的结果。
使人复召赵王,王来。
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入宫,挟与起居饮食。
周昌被调走了,赵王再也无力阻止吕太后调令,只能被带往长安。
惠帝对此无可奈何,只能是亲自到霸上迎接赵王,然后每天和赵王一起吃,一起睡,严密保护他。
问题是,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数月,帝晨出射,赵王不能蚤起,太后伺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迟帝还,赵王死。
某一天,惠帝按惯例早起射猎,赵王没能起得来,睡了下懒觉,结果就被吕太后的人趁机毒死了。
赵王刘如意被杀,对惠帝是个沉重的打击。
整个事件非常明显,吕太后要杀赵王,惠帝要保赵王,最后结果是吕太后达到目的,惠帝一败涂地。
现在所有人都看清楚了宫中到底是谁说了算,惠帝今后再想拉拢军功元老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毕竟大家肯定愿意找说了能算的合作,你说了都不能算,我就算和你达成了任何条件,又能有什么用呢?
这次交锋,吕太后态度强硬,行动精准,步步逼近,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而惠帝的表现则一言难尽。
惠帝令周昌阻止吕太后召赵王,可是周昌作为朝廷管理的干部,朝廷有权调他进京,惠帝对此没任何准备,也找不到方式阻止。
赵王是正经的诸侯王,给他定罪是需要一系列法律程序的。
吕太后最后是暗杀赵王,这也说明太后知道自己没把握走正规流程除掉赵王。
惠帝在这个过程中,只会天天看着赵王,没有发起过任何讨论,成立任何专案组,综合来说就是,惠帝从没想过怎么让人站队。
政治的艺术是站队的艺术,你逼人站队,哪怕这次输了,只要有部分人基于自身考虑站队你这边,哪怕投个弃权票,都向所有人表明你还有潜力,未来没人敢忽视你的存在。
你都不敢让人站队,那你就是孤家寡人,你拿什么去和你母后争?
如果惠帝一开始就觉得不是母后对手,不敢让人站队,那你就不要和赵王绑定。
总之,赵王曾经阴谋篡取朕的太子之位,朕和母后发现他犯有大罪,大家一块给他定个罪吧。
这样虽然稍微弱势点,但至少能先躲过这次攻击,寻找新的战场。
当然,惠帝只是个16岁的孩子,他不懂政治,要他和成熟的政治高手吕太后斗,也实在太难为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