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女中豪杰(五)
吕太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
人们普遍根据刘邦本纪的记载,认为曹参继任萧何为相源自刘邦遗愿。
但这个看法其实与萧何本人的传记相矛盾。
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
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
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萧何传记记载,萧何病重垂死之际,惠帝亲自赶去萧何家探视萧何,并且询问他,如果你死了,谁来接替你的位置呢?
萧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了个太极,说陛下您最了解我,您的主意一定是最好的。
惠帝一看萧何快死了还这么谨慎,于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想让曹参来接任你成为大汉帝国第二任丞相。
萧何点头说,陛下您这是得到贤才了啊,我死而无憾了。
在这个故事里,确认曹参作为萧何的接班人是来自惠帝的提议而非刘邦遗愿,否则惠帝没必要多次一举去问萧何。
那么惠帝意愿与刘邦遗愿两种说法到底哪种才是准确的呢?我们认为,曹参为相出自惠帝意愿的可能性更高。
此前强调过,刘邦这个遗愿完全来自吕太后传递,而吕太后连刘邦最根本遗愿“非刘氏不得为王”都不愿遵守,在人事这种变动很大的问题上完全遵循刘邦遗愿的可能性实在不高。
当然,说曹参接替萧何担任丞相是惠帝的意思也不完全准确,毕竟惠帝断没能力抛开吕太后的意见指定丞相接班人。
更准确的说法是,在萧何接班人选上,吕太后和惠帝达成了一致,都同意曹参接任萧何。
曹参未必是惠帝的丞相第一人选,也未必是吕太后的丞相第一人选。但当决策者是“吕太后和惠帝”时,曹参还真就是最可行的人选。
对于吕太后来说,最好的丞相人选当然是审食其,不然就是张敖或几位吕家侄子里面的一位,问题是这样的人选惠帝肯定不能同意,军功元老们也肯定不能同意。
对于惠帝来说,最希望的丞相人选当然是闳籍孺这样的亲信,或者是自己的老师叔孙通。
不过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这样的丞相接班人选吕太后不可能同意,军功元老们也不可能同意。
最稳妥的做法自然就是任命类似周勃、樊哙、郦商这种军功元老,或者陈平、张良这种和军功元老已经走到一块的准军功元老。
可是这样的人员无论吕太后还是惠帝恐怕都不会愿意,尤其是惠帝会非常排斥,把他们视为吕太后同盟。
这样一来,朝廷里很难找到既能让吕太后满意,又能让惠帝满意的人选,他俩的目光必然转向朝廷以外。
如果丞相接班人要从地方上选,那真的找不出比曹参更合适的人选了。
八年前功臣榜排座次,曹参是众多军功元老公推的大汉开国第一功臣,其资历之深即便朝中也无人可比。
由于曹参本身就是资历最深的军功元老,他当丞相军功元老们第一个没话说。
同样的,曹参的头号军功元老身份,让吕太后很难反对这个人选,吕太后也有信心:朝中自己军功元老盟友众多,拉拢曹参比较方便。
对于惠帝来说,曹参也是退而求其次的最佳人选。
惠帝中意的人选根本不可能有当丞相的机会,丞相只能从军功元老中挑选,而曹参毕竟被赶出朝廷近十年,和朝中的军功元老们早就生疏了。
这样的丞相无疑是自己最有可能拉拢的对象,让惠帝看点希望和奔头。
就这样,在几方都认可的情况下,曹参空降长安,成为大汉帝国第二任丞相。
在大汉一把手刘邦走后不过两年,公认的大汉二把手萧何也离开人世,结束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
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萧何早年比刘邦混得更出色,在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就已经是是沛县的主吏椽。
主吏椽是县令的下属官吏,大致类似于今天的组织部长。而刘邦最高才当到亭长,比萧何颇有不如。
不过尽管刘邦和萧何在级别上差距不小,但他俩的关系却一直很好。
看来刘邦发迹前虽然出身不咋样,但确实能混,人脉圈子维护得不错。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
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秦帝国的郡一级政府除了有郡守和郡尉以外,还有个监御史和二者并列,都是郡一级的主管干部。
监御史具有考察地方干部的权责,沛县所属的泗水郡监御史在一次考课中给予萧何第一名的好成绩,想要升萧何为泗水郡卒史。
这里解释一下,卒史是秦帝国的一个专有官名,“史”代表政府机构中从事文书方面的干部。
比如说令史代表县令的下属文书干部,类似现在的县委办公室干部。尉史代表县尉下属文书干部,田史、狱史等等代表县下面各局级单位的文书干部。
“卒”在当时代表二千石官吏,郡里只有郡守和郡尉是二千石,所以泗水郡卒史的意思就是成为泗水郡郡守或者郡尉的下属文书干部。
由县里一举考到郡里,这绝对是事关基层普通官吏前途的一次绝佳机会。可萧何却果断拒绝了。
萧何为什么会拒绝这样的升迁机会呢?是不看好秦帝国的未来,还是不看好泗水郡守/郡尉的未来?史书没有给出原因,我们也没法随意猜测。
不过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萧何极为强硬的个性!
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就知道,身在官场,拒绝上级部门的升官,这是何等果断,这需要何等坚定的主见。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未来大汉帝国的舞台上,萧何会如此强硬,以至于刘邦、吕太后都无可奈何。(见链接:《主角》、《未央夜谈》)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
史书说得很清楚,刘邦成为沛公的时候,萧何就是刘邦队伍的“丞”,所有行政事务都由其负责。
也就是说,这只队伍的领袖虽然一直是刘邦,但萧何从一开始就是丞相,从一开始就是二号人物。
以客初起从入汉,为丞相
值得注意的是,萧何起事时是以“客”的身份加入刘邦阵营的,不同于曹参、樊哙等人的中涓、舍人身份。
我们介绍过,“客”的身份更类似于盟友,代表有一定的自主权,比中涓、舍人、谒者等纯私属身份要高得多。
回顾下往事(见链接:《往事》),沛县起事时,刘邦还在芒砀山落草为寇,沛县的队伍本来没刘邦的事。
萧、曹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高祖。
刘邦是被以萧何、曹参为首的沛县队伍高层主动招进来当首领的。
而且史书说得很清楚,萧何、曹参是因为瞻前顾后,害怕起事失败牵连到整个家族,才推刘邦为队伍的首领。
照这么说,萧何以“客”的身份加入刘邦队伍,和刘邦的关系应该比曹参、樊哙等私属更疏远才对。可事实却是刘邦对萧何的信任远胜其他人,这是为什么呢?
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后来萧何得受重赏遭遇诸多军功元老攻击,刘邦在为其辩护的时候,明确指出相比于曹参、樊哙等军功元老大多独身相随,只有萧何是举族几十人加入了革命队伍。
“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萧何为取得刘邦的信任,曾经把家里的子孙昆弟近乎所有壮年男子都送到荥阳前线从军。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萧何确实是整个家族都加入了汉军,这和前面说萧何害怕全家受牵连而让首领给刘邦矛盾了。
聪明的朋友,综合上述各类信息,想必都能看出点什么吧?
汉军早期的队伍并不是刘邦拉出来的,萧何才是这支队伍的主人!
这支队伍一开始攻打沛县时只有几百人,打下沛县后也最多不过三五千人。
队伍里的高级将领几乎各个都是只身跟随,包括刘邦也是如此,只有萧何举族几十人全在队伍里。
很显然,创业之初,萧何才是这支队伍的主事人,萧何及其家族拥有的势力远胜于队伍里包括刘邦在内的任何人。
萧何非常类似于陈婴,陈婴有着一支两万人的队伍,到哪都是大哥。但是陈婴不愿意当出头的那个,而是让项梁当头,自己退居幕后。
看上去陈婴错失了称王称帝的机会,可是项梁、项羽、楚怀王一个个都死于非命,陈婴却始终是楚国的行政首脑,先后执政楚国近20年!
同样的,萧何和陈婴一样也是顶级大哥,他拉出了后来称霸天下的核心队伍,他也是这支队伍的创始人,这份影响力至死不消。
但萧何不愿意冲到最前面当头号首长,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不喜欢做最前面的出头鸟,就是喜欢更低调的退在更靠后的位置操控全局。
历史上类似的人物有很多,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这样的人物,你确实可以说他们不算最纯粹的大哥,但他们绝非一般小弟可比,所以扁舟才生造了一个名词,戏称他们为“二哥”。
明白了萧何是顶级的“二哥”,我们才能理解萧何后面的所有作为。
我们现在就能理解萧何为什么敢不给吕太后面子,在韩信谋反时逼吕太后去求他。
你吕太后在其他那些金牌小弟面前或许有着牌面,可你在我萧何面前又哪有谱可摆呢?
现在我们想必也能理解,为什么萧何不管刘邦有多不甘,坚决不在太子刘盈与赵王刘如意之间站队。
对萧何这种大哥来说,他只会把尊敬给予刘邦一个人,因为刘邦是他的挡箭牌,别的人那都不在他眼里。
刘盈也好,刘如意也好,和他有什么关系呢?这点烂事他是绝不会管的。
萧何等于毁了刘邦对身后事的安排,刘邦自然非常生气,甚至一怒之下将其逮捕入狱。
可结果就是刘邦的警卫司令当即出面严厉警告刘邦,把刘邦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
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
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萧何是汉帝国丞相,大汉行政事务一直由其负责,另一方面,萧何又是大汉律令的制定者。
萧何是典型的“书法吏”。我们强调过,古代帝国的行政法律规范想要可执行,必须倚赖各级文书。
帝国的行政律法文书几乎都由萧何带领团队制定与维护,可以说,对帝国基层的影响,对帝国内在血肉骨骼的塑造,萧何更甚于刘邦。
儒家也好,黄老也好,阴阳家也好,在汉初的朝廷里各个都混得风生水起,但他们不过是一张皮。
创建之初的大汉帝国,其内在运行仍然掌握在萧何和他的团队手里,掌握在和秦帝国一脉相承的“以吏为师”的书法吏群体手中。
所以其他所有人都得看刘邦眼色行事,但萧何却有能力让刘邦也时不时得看自己的眼色,我们今后还会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