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女中豪杰(二十九)
公元前181年的吕氏家族在吕太后的率领下显得顺风顺水,没费太多力气就接连拿下了梁国、赵国和燕国的国王(见链接:《屠杀》)。
粗看起来吕家似乎完全不受币制改革失败,朝廷财政实力受损严重的影响。
实际上这一轮吕家的大扩张是吕太后长期布局的结果,而这轮吕家的扩张也并非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其实充满了隐忧。
(公元前186年)夏,四月,鲁元公主薨;封公主子张偃为鲁王,諡公主曰鲁元太后。
五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
早在吕氏家族第一轮扩张的时候,吕太后就一口气信封了四个王。吕台挖走齐国济川郡的吕王只是其中之一。
张偃以继承刚病逝鲁元公主封邑的名义割走了齐国的城阳郡成为了鲁王,此后直到吕太后逝世。张偃一直牢牢占据鲁王位置。
除此之外,吕太后还立了自己两个幼儿孙子为王,分别是淮阳王刘强和恒山王刘不疑。
恒山国就是赵国的恒山郡,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北腹地石家庄一带。恒山郡被割走,对赵国的削弱一目了然。
淮阳郡就是秦帝国时期的陈郡,也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地方。这里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历来是黄河以南各方势力交汇之所。
淮阳郡在汉初一会被直辖,一会独立立国。此次再度被立国,看上去是从太后掌控的帝国直辖领土挖走了一个郡。
可经过前面的反复介绍我们都知道,帝国朝廷军功元老的势力很大,吕家和其相较处在明显下风,如果把淮阳郡新立为国且吕家能有力掌控,显然比帝国直辖对吕家更有力。
虽然淮阳国和恒山国(后更名为常山国)的国王都姓刘,但他们都是吕太后的孙子,和刘邦留下的刘姓国王可大不一样。
最关键的是,两个孙子年纪还小,真正控制淮阳与常山的是他们:
祝兹夷侯徐厉,(公元前184年)四月丙申封,以舍人从沛,以郎中入汉,还,得雍王邯家属,用常山丞相侯。
赘其侯吕胜,(公元前184年)四月丙申封,以皇太后昆弟子淮阳丞相侯。
吕胜是吕家人,被任命为淮阳国的丞相,在国王年幼的背景下,他相当于淮阳国的首席军政长官,有权完全掌控淮阳国政。
掌控常山国政的是老牌军人徐厉。从履历上来看,我们不能排除他是军功元老一系的人物。
可另一方面,他在开国时没能封侯,只能算中层将领,在军功元老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组成的关系网中未必有太多立足之地。因此我们也不能排除徐厉投靠了吕家或者更倾向于吕家。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翻一翻高后年间的功臣侯表与外戚侯表,就会发现吕太后对诸侯国的渗透远不止于此。
滕侯吕更始,(公元前184年)四月丙申封,为舍人郎中十二岁,以都尉屯霸上,用楚丞相侯。
山都贞侯王恬启,(公元前184年)四月丙申封,汉五年为郎中柱下令,以卫将军击陈豨,用梁相侯。
中邑贞侯朱进,四年四月丙申封,以执矛从入汉,以中尉破曹咎,用吕相侯,六百户。
吕更始是明确的吕家人,他成为最强大诸侯国之一的楚国的丞相。
王恬启是梁国丞相,朱进是吕国丞相,这两位和常山国丞相徐厉有点类似,都是不够格封侯的开国中层将领,我们不能排除他们已投靠或者偏向吕家,至少不能完全算作军功元老一系。
此外史料还记载了一个齐国丞相召平,虽然不清楚其具体履历,不过从后面诛除诸吕的事变表现来看,召平明显是吕家政权的维护者。
这么看来,楚国、齐国、淮阳国的丞相都是比较明确的吕家人,常山国、吕国、梁国的丞相也大有可能与吕家交好。
大家自然会问,军功元老们哪去了,怎么对吕太后在诸侯国攻城掠地毫无动作呢?
在刘邦时期,同姓诸侯国相中多有军功元老的身影。比如说先后担任代相、淮南相的张仓、代相陈豨、代相傅宽,齐相曹参,赵相周昌,这些都是第一代的军功元老。
至于各郡郡守中的军功元老就更多了,按照李开元先生的统计,大汉刚立国时军功元老在已知的汉直辖郡郡守中占比超过90%。
但刘邦显然不会容忍这种状况,数年后他就借张敖、贯高君臣谋反一案行一石二鸟之策,将赵国十多个本土大佬调任帝国各地出任郡守或者王国国相(见链接:《处理》)。
汉帝国直辖的郡加诸侯国总共也就20多个,突然空降了十余位赵国大佬过来,军功元老对郡守与国相的垄断一下子就被打破了。
现在我们就更能理解军功元老为什么要坚决与吕后合流,抵制刘邦的易储计划了。
当刘邦把军功元老在地方的势力强行拆开后,军功元老们再想在地方回勇就会变得很难。
毕竟军功将领们内部山头林立,本身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在首都这些看得见的利益上,彼此相对还好联合,在遥远的地方彼此联合起来就会有点吃力。
更何况随着刘邦晚年大肆分封刘姓王,关外基本上都是刘氏皇族的天下,去刘姓王国当国相往往吃力不讨好,即便关外直辖郡地位也远比关内诸郡低,这就使得军功元老普遍对远赴地方经营兴趣不大。
所以当高后七年吕太后在关外搞大动作时,军功元老普遍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当下的形势对军功元老来说,关外尤其是诸侯王国的事情他们早已鞭长莫及。
他们更关注朝廷中的利益和关内的军权,关外任吕太后和刘氏皇族去折腾,只要不出现两雄对峙必须要站队的特殊情况,他们不会有任何倾向,也不会做太多动作。
正因为知道军功元老们不愿也无力干预关外政局,吕太后才会采取关内损失关外补的战略,向刘氏皇族开刀。
经过一年的努力,到公元前181年冬天,吕产、吕禄、吕通先后被封为梁王、赵王和燕王。
此时,高后元年立的淮阳国王刘强已病死,取代他的是刘武,仍然是吕太后的孙子。常山王刘不疑也病死了,当下的常山王是刘朝,还是吕太后孙子。
此外,吕产从吕王迁徙成为梁王,梁国被更名为吕国,原来的吕国更名济川国,济川王是刘太,还是吕太后孙子。
这样一来,关外就有了3个吕姓王国,3个吕太后孙子的刘姓王国,还有一个鲁王是吕太后外孙,理论上有7个国王是吕太后嫡系。
眼下真正属于刘邦子孙的国王只有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和齐王刘襄,此外还有刘邦弟弟楚王刘交与刘邦侄子吴王刘鼻也算和吕家挂不上关系的刘家人。
于是,天下13个王国,7个算得上姓吕,5个姓刘,还有一个姓吴的长沙国。单看数量,吕家已经侵吞过半。但吕太后显然还不能满意:
(公元前181年)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吕太后把齐国的琅玡郡割走,封营陵侯刘泽为琅玡王。
刘泽,高祖从祖昆弟也。高祖三年,泽为郎中。十一年,以将军击陈豨将王黄,封为营陵侯。
刘泽是刘邦的远亲,一直以普通的刘邦侍卫部队干部的身份慢慢熬资历。直到公元前196年陈豨叛乱,刘泽由于立下军功而一举封侯。
在陈豨叛乱中立下军功的其他将领,最多也就封了2000户,刘泽却被封了11000户。
这是因为当时刘邦的大战略正是大力加强刘氏子弟地位,大肆分封刘氏为王,一个有能力在战场上独当一面的刘氏皇族非常宝贵,故予以破格提拔。
刘泽留在史料里的形象非常诡异,因为他的传记里,一个被称为“田生”的人占了很大比重。
高后时,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奸泽。泽大说之,用金二百斤为田生寿。
田生如长安,不见泽,…居数月,田生子请张卿临…张卿往,见田生帷帐具置如列侯。张卿惊。酒酣,乃屏人说张卿曰:…
张卿大然之,乃风大臣语太后。
在这段史料里,当年张释向大臣传递吕后要封吕台为王的风声,要大臣表态的举动,原来都是神秘世外高人田生教的。
太后赐张卿千金,张卿以其半进田生。田生弗受,因说之曰:
“吕产王也,诸大臣未大服。今营陵侯泽,诸刘长,为大将军,独此尚觖望。
今卿言太后,裂十余县王之,彼得王喜,于诸吕王益固矣。”
张卿入言之。又太后女弟吕须女亦为营陵侯妻,故遂立营陵侯泽为琅邪王。
琅邪王与田生之国,急行毋留。出关,太后果使人追之。已出,即还。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神奇了,张释传递风声讨得了吕太后欢心,于是太后奖了张释一大笔钱。
张释拿出一半给田生,田生不要,顺势说现在虽然吕台大人当了吕王,但是诸大臣心中不服,太后还需要再立一个刘氏王安抚群臣。现在刘泽身为大将军,在刘氏皇族中威望最高,立他为王最合适。
张释把田生的意思转达给了太后,太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妹妹的女儿许配给刘泽为妻,这才有了后来立刘泽为琅玡王。
琅玡王刘泽与田生一起去往封国的路上,田生劝他连夜赶路快点走,太后一定要后悔。太后后面果然后悔了派人来追,可惜刘泽已经出关了,太后派来的人没追上。
上面的故事看着和小说差不多,时间线也和史实完全对不上,逻辑什么的也完全没有。
我们看完故事后唯一的感受就是,刘泽有个叫田生的门客,他本人或者后人小作文写得好,写出来的回忆录或者家传成了影响很大的流行读物,以至于荒诞不羁的故事也进了正史。
是不是有点扯远了,我们言归正传,吕太后立琅玡王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下上面的简单地图,这是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时的关外王国分布图。
图中误以为吕国包含薛郡,我们暂且略过不提。
可以看出,与高帝十二年的关东诸侯王地缘格局相比,吕氏势力占据了北 起燕地,经赵、梁、淮阳, 南至淮南的关东大部分区域。
在东西向的地域形态上,刘、吕之间犬牙交错,各自呈镶嵌之状。关东同姓王地域绵连之势被不断切分,吕氏封地隔断代、齐、楚三地,各自成为孤立的封国。
我们看这张图可以看得更明显,随着琅玡郡被抢走,把吕家人和吕太后外孙当国王的地盘去掉,真正为刘邦一系掌握的王国已经被彻底割裂开。
代国、齐国和楚国单看都非常强,但从地图上观察,吕氏势力范围已经连成一片,而刘氏三大国却都势单力孤。
尤其是最强大的齐国,其富裕的平原地区全部被割走,只留下了沿海四郡的山地和盐碱地,实力大为削弱。
如果只是从地图上来看,吕氏家族大获成功,轻轻松松就把刘氏皇族压得喘不过气来。
难怪后人总有一种错觉,认为吕太后时期吕氏家族空前强大,军功元老和刘氏皇族都只能靠吕太后的仁慈和一时糊涂苟且偷生。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吕太后这一年的进攻只是最后的疯狂,看上去不断攻城略地,但并没有太多能改变格局的斩获。
最简单的,为什么琅玡王会是刘泽呢?尽管她也算吕家女婿,可刘泽毕竟姓刘,更是刘邦一手提拔起来的刘氏宗亲。
不是吕太后不想安排个更合适的吕家人选,而是她实在已经无能为力。
很快,刘氏皇族就将展开有力的大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