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四)
有人请你去当皇帝,你居然还被吓得想要称病推辞?
这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但却是曾经发生在汉文帝身上的真实故事:
大臣遂使人迎代王。郎中令张武等议,皆曰: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愿称疾无往,以观其变。”
经过了大约一个月的反复讨论,经历了齐王、后少帝等人选的反复对比,最后京城的勋贵重臣们终于达成了一致,邀请代王刘恒进京当皇帝。
(见链接:《少帝出局》、《齐王出局》、《代王胜出》)
当群臣迎立代王为帝的消息随着朝廷使者传到代国时,代国君臣并不是一味的欢呼雀跃,反而充满了忧虑。
以郎中令张武为代表的代国群臣几乎一致反对代王答应这份堪称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他们之所以反对,主要是认为汉帝国文武大臣都是高帝刘邦时期的开国将领。
这些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人物个个狡诈多变,代国群臣都害怕迎立代王不是他们的本意。
张武说,这群军功勋贵们之所以能老老实实在汉帝国当臣子,也就是畏惧高帝刘邦和吕太后的威望。
现在诸吕已经被杀了,他们这些开国元勋已经没有了制约,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大王您的威望资历哪能和开国皇帝刘邦以及开国皇后吕太后相提并论呢?
再说了,军功元老们大权在握,想干啥就干啥,哪还需要迎立一个代王呢?
这些人肚子里在打些什么鬼主意实在摸不清楚。
所以我们建议大王您最好还是称病不去,静观其变。
也不能怪张武为首的群臣为什么这么谨小慎微,实在是代王刚刚拒绝过一次来自首都长安的“诱惑”了。
(公元前181年)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之,愿守代边。
就在一年前,吕太后派使者到代国,告诉代王一个好消息,朕决定把你从贫瘠的边疆代国迁徙到内地富饶繁荣的赵国。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问题是不久前接连两个赵王被吕太后逼死。
谁都知道吕家想要吞并赵国的意思,代王又哪敢这个时候去赵国找死呢?
于是代王谢了太后的好意,说我愿意为国分忧,长守边疆,总算躲过一劫。
所以现在又来了好消息,代王君臣习惯性想再次拒绝。
关键时刻,代国中尉宋昌站出来力排众议。
他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代王刘恒应该立即同意这份邀请。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
史书完整的记载了宋昌劝谏文帝的全文,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一手史料。
宋昌不同意其他同僚对于功臣集团的怀疑。
他坚定相信功臣集团迎接代王“入继大统”是出自真诚,而不会另有图谋。
宋昌这段分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判断不是建立在对功臣集团核心人物个人道德的判断,而是从客观的天下形势做出分析。
夫秦失其政,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
然卒践天子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
宋昌的分析判断要点有六项:
首先,楚汉之争以项败刘胜为结局,天下人都认定刘氏的汉家政权是天命所归,其他人不敢怀有争夺天下的异念。
其次,高帝以分封刘氏子弟为王的方式,建立起宗室藩国拱卫天子的强大根基,天下服其强。
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
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袒左,为刘氏,畔诸吕,卒以灭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第三,汉朝廷开国之后,废除秦的苛政,减省法令,实施德政,百姓人人自安,政权难以动摇。
想当初,吕太后以其严威,对身后吕氏专权做了周密的部署。
但太尉周勃凭借一道符节进入北军,一声令下,全营将士都跟随他“左袒”而起兵,终于安刘灭吕。
这体系的天命所归,并非人力可以妄求。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
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
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现在刘氏宗室实力强大。掌权大臣势必顾忌京城之内有朱虚侯、东牟侯为宗室之亲;
京城之外也要畏惧吴、楚、淮南、琅邪、齐、代等宗室藩国的强大。
现在高帝的儿子,唯独淮南王与代王健在,代王又年龄居长,贤圣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当今掌权的大臣,即便心怀异念,也不得不顾忌民心所向。
他们更不敢保证其同党会不会中途变卦,所以也不敢再有异动。
所以可以据上述判定:掌权大臣顺应天下之心而诚意迎立代王,代王不必再心存怀疑。
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代王被立为皇帝的全过程,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宋昌把握主要事件的要点。
张武为首的代国君臣最大的疑惑在哪呢?
就是军功元老们狡诈多谋,他们明明占据了绝对优势甚至喋血京城,还要来找我们这偏远诸侯干嘛呢?
我们势单力孤,入虎狼云集的京城,那不成了自投罗网了?
那现实中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一众军功元老为什么要邀请代王进京当皇帝呢?
因为他们不敢彻底否定吕太后,更没能力取代吕太后地位代理皇权。
故而他们必须要找一个成年诸侯王带着他的班底来履行皇权。
再来看宋昌力荐代王进京称帝的分析。
前四点全部都是在说刘氏的皇权如何得来不易,如何稳固,根本不是外人可以觊觎的。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宋昌很直接的指出:
即便掌权的大臣心怀异念,也不不敢保证他的同党不会中途变卦,所以都不敢再有异动。
宋昌认为,刘氏之所以成为皇帝是因为刘邦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秩序。
这套秩序不仅仅包含少数皇室与勋贵,而是覆盖天下数以千万计的民众。
个别军功元老的权力或许显赫一时,但是这些权力都源自皇权。
而皇权源自一套已受千万民众认可的秩序。
任何权臣想要代理皇权,他就必须要重构当前的秩序。
可目前刘邦建立的秩序没有任何崩溃迹象,甚至军功元老们夺取自己浸淫最深的军权也要抬刘氏作为旗帜。
这就意味着,任何权臣都无法从当前秩序中吸取到任何权力。
他们的权力只能依托于当前秩序,那这些权力就只能在皇权的授予下才能行驶。
代王一旦成为皇帝就无需对其有太多畏惧。
当然,前面说得相对还是有点形而上。
于是宋昌接下来又更加具体的指出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军功元老们为何无法威胁到皇权。
军功元老们掌控京城,尤其是掌控了关内的精锐部队,看上去似乎很强大,可是刘氏皇族的实力更加强大。
刘氏皇族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样的青年俊杰;
在外更有齐王、楚王、吴王、淮南王、琅玡王和代王这样手握雄兵的强大藩王,实力绝不在军功元老之下。
吕太后活着的时候,军功元老、刘氏皇族与吕氏三足鼎立。
军功元老还给人以高出一筹的感觉,但其实这都是因为吕家代行了皇权的缘故。
吕太后以刘邦妻子,当今圣上母亲、祖母的身份有资格代行皇权。
这就把皇权的锋利杀伤力给包住了,这种局面下军功元老当然显得强大。
可是一旦吕家崩溃,皇权的锋锐杀伤力就完全释放了。
这个过程中皇权对代表皇族的刘氏的杀伤力度远远低于对军功元老的杀伤力度。
没有秩序本身提供千万人的助力,任何一个单一的军功元老胆敢代理皇权都会受到其他元老的反对和抵制。
因为皇权威力太大了,本来一起前排就坐的同事一旦拥有了他,随时都可以轻易危及自己一族的生命。
到时候,那些反对权臣代理皇权的人就一定会向外部诸侯求助。
他们很容易打着拥立刘氏清君侧的名义发起叛。没有任何权臣扛得住这样的内外夹击。
换言之,本来足以与刘氏皇族抗衡的军功元老在吕氏倒台后被迫直面皇权,反而不足以与刘氏皇族的整体对抗了。
宋昌的分析和我们此前的分析几乎如出一辙!
这告诉我们,历代排位前列的政治人物、军政大佬,绝大多数对时局的认知都非常清晰准确。
像泪痕和我对于历史的认识,和这些真正的朝政弄潮儿想比,不过小巫见大巫罢了。
只不过舆论通常需要政治人物满口官话、套话,使得我们无法看到这些军政大佬的真实水平。
只有类似宋昌这次这样的偶尔露峥嵘,才能让我们得以一览其庐山真面目。
代王报太后,计犹豫未定。卜之,兆得大横。
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又何王乎?”
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
听完宋昌的分析后,代王和太后仍然感到犹豫未决。
毕竟此事实在干系重大,一个不好就波及上百家族的身家性命,于是他们跑去占卜。
很有意思的是,卜得的结果并不是直接告诉你好还是不好。
他拿出一段一段怎么解释都可以的卦辞,然后通过一番逻辑推论后,这才得出结论:
此卦大吉,证得大王该为天子。
这个有趣得事例充分说明,古代的帝王将相们求助鬼神占卜问卦,大多并非只是单纯的迷信。
这种装神弄鬼更多是一种鼓舞士气和信心的方式——既鼓舞自己也鼓舞其他人。
代王听了宋昌鞭辟入里的分析后,已经有了进京称帝的决定,然后才来求卜问卦。
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卜卦结果坚定还在犹豫中的人士的信念。
卜师通过自己察言观色,宫中耳目传递消息,甚至不排除代王有意告知等各种方式,已经了解了代王的意图,自然怎么卜都会是吉卦了。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卜辞都必然是晦涩难懂,摸棱两可的文字。
就是摆明了告诉你,一切解释权归卜师所有,你老实听着就行。
类似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比如号称拯救现代文明的萨拉米斯海战。
这次大战得以进行的根本前提就源自主帅地米斯托克利按照自己的意志解释摸棱两可的神谕。
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见太尉勃,勃等具言所以迎立王者。
昭还报曰:“信矣,无可疑者。”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至高陵止。
而使宋昌先之长安观变。
下定决心的代王派太后弟弟薄昭前往首都长安会见太尉周勃。
周勃详细向薄昭解释了他们拥立代王的诚意,薄昭回来后告诉代王,这皇帝宝座您尽管去坐。
于是代王带着主要臣属赶赴长安上任。
代王君臣一行到了高陵后,又停了下来,先派宋昌前去长安打探消息。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代王刘恒也太小心谨慎了吧?
决心要当皇帝了还反复派人前去打探消息,看来很怕死啊。
其实这里有误解,薄昭也好,宋昌也好,前往长安与周勃、陈平等人反复会面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打探消息。
他俩其实还有着非常艰巨的谈判任务。
代王进京当皇帝不是单纯举办个登基大典就完事的。
代王带着几百号文武大臣前来京城,马上就是一场人事大地震!
代王称帝后,官员要怎么排,代王自己的人要当哪些官,军功元老和刘氏皇族要当哪些官,哪些人政治生命完结要被撸下来。
这一系列万分敏感的问题都需要双方提前仔细核对,一一得出结论。
代王本人一到马上就要登基,一些细节不可能再有时间谈。
而代王一旦称帝,就不合适再去与军功元老及其他刘氏皇族谈判了。
如果之前有任何细节没弄明白,身为皇帝的刘恒再想反悔或者做出调整那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当前局势万分敏感,代国君臣稍微不注意,一个没提前说好对齐,随时可能引发杀身之祸。
所以进京前,让薄昭和宋昌翻来覆去的和文武大臣们把双方的一切诉求都说清楚对明白,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