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桥边,王邸内,汉文帝与军功元老的连番暗战!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五)
诣长安,至高陵止,而使宋昌先之长安观变。
昌至渭桥,丞相已下皆迎。昌还报,代王乃进至渭桥。
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拜。
公元前180年闰9月29日,代王君臣一行抵达长安城附近的高陵。
而此时的汉帝国群臣也都已得到消息,赶赴长安城边的渭桥迎接。
代国中尉宋昌被派去打头阵,他到了渭桥见到了帝国的文武百官。
就一些细节再次确认后,宋昌回报代王刘恒。于是代王带着群臣进抵渭桥。
政变50天后,惴惴不安的文武大臣们终于等来了他们的真命天子。
群臣纷纷下拜称臣,代王也随即下拜回礼,一切都很和谐。
太尉勃进曰:“愿请间。”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
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玺。代王谢曰:“至邸而议之。”
谁也没有料到和谐的场面随即就被一个突发事件打破。
太尉周勃跑过来对代王说,请借一步咱俩好好唠唠。
没料到旁边的宋昌反应很快,立即质问周勃:
太尉大人您是想和我们大王谈公事呀还是谈私事呀?
如果要谈公事,咱们公开说就是,用不着借一步。
要是想谈点私事,对不起,王者没有私事。
宋昌这话的背后意思就是,对不起,代王是王,你只是臣,你没有资格和代王谈私事。
面对宋昌这严厉的警告,周勃有多尴尬可想而知。
可他现在也没有办法发作,只好乖乖地跪在地上向代王献天子玉玺。
代王知道这是要开始三辞三让的登基表演了。
出人意料的是,代王并没有马上同意,而是说咱们先去城中的代王府邸再来商议这些大事。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都要当皇帝了,怎么双方突然又在这些微妙而又虚头八脑的事情上较起劲来了呢?
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皇位实在太贵重了,皇权实在太强大了。
所以围绕着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点都不能马虎。
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辞谢。再反,然後乘六乘传。
《史记·吕太后本纪》的记载中有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
司马迁说一开始周勃等重臣是派人去“召”代王。
代王让薄昭过来辞谢以后,周勃等人才正儿八经的迎代王继承大统。
这个细节的“召”字在文帝的本纪以及其他史料中都不再见到,由于没有留下群臣拥立代王时的往来文书,我们也不知道其具体细节。
不过从常理来分析,司马迁所记多半不是空穴来风。
周勃等军功元老们拥立代王是没有办法的选择(见链接:《要不要当皇帝》),并不是他们真想给代王一家子送温暖。
因此在一开始派出使者传信的时候,必然会更强调军功元老们的主体地位.
他们需要向代王声明是我们选择了你,给了你这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代王君臣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态度。
代王进京登基如果只能是源自你们的施舍,那我们将来就随便被拿捏了,那我们宁愿待在代国做土霸王。
这才有后来薄昭赴京以辞谢的名义和军功元老们谈判,争取有利地位。
我们有理由相信,按照正常节奏,薄昭和周勃等军功元老谈定的登基大典多半就在渭桥。
毕竟当此微妙时刻,以皇帝名义进京免得夜长梦多看上去最合适。
万万没料到关键时刻周勃突然出了幺蛾子,他表示要和代王私下里谈一谈,他打算谈些什么呢?
从后来的进程来看,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周勃大约是和代王说:
陛下呀您快点拿了玉玺直接称帝,咱们这三辞三让就一切从简。
您想啊,小皇帝刘弘可还没有被废,现在还坐在未央宫的皇帝宝座里。
这后面还有好多不可描述的要紧事要赶快商议呢,咱得节省时间快点搞定。
宋昌非常警觉,发现周勃流露出不按之前商定来的苗头后,第一时间出手制止。
他很清楚,一旦让年轻的代王和周勃这样人老成精的家伙直接谈上去,那一切都麻烦了。
要知道后面可有清宫这样极其敏感又错综复杂的大事。
代王一旦单独和周勃聊,稍微一个没注意答应个啥事或者露了个啥底,马上就会被对方拿捏住。
所以宋昌态度极其强硬,你有屁快放,你作为臣子没资格和马上就要成为皇帝的代王私聊。
周勃本来也就想寻机拿捏下代王,被识破阻止了也无所谓。
于是他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劝进,打算开始三辞三让的登基表演。
此时以代王、宋昌、薄昭为首的代国君臣再次体现了高度的敏感。
他们突然表示不按计划来了,说我们先进城,到代王府邸再完成后续流程吧。
代王虽然突然违反事先约定,不过毕竟是周勃鸡贼在先。
再说这更换登基地点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群臣也只能答应。
相信大家肯定觉得有点糊涂,代王君臣这突然改变登基流程又是啥意思呢?
后面跌宕起伏的登基大典给了我们答案。
闰月己酉,入代邸。群臣从至,上议曰:
“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
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当奉宗庙。
臣谨请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列侯、吏二千石议,
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
愿请楚王计宜者,寡人弗敢当。”
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丞相平等皆曰: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皆以为宜。
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愿大王幸听臣等。
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
代国君臣和朝中文武群臣都抵达了代王府邸,汉文帝的登基大典正式开始。
群臣的劝进辞自然都是早就准备好的.
无外乎就是我们几个重臣一致商议后,认定后少帝刘弘不是惠帝亲生儿子,没有继续当皇帝的资格。
大王您是高帝刘邦的亲儿子,理应成为新皇帝。
这份劝进辞虽然是些陈词滥调,但它保留了原文,留下了很多足以反映当时政治格局的珍贵史料。
劝进辞的领衔者是丞相陈平,也就是说军功元老们最终还是让陈平代表他们,这里面意味深长。
从史书的各类记录来看,大家都公认诛灭诸吕的主事者是太尉周勃,政变当天也是太尉周勃坐镇指挥调度。
《汉书》记载尤为明显,是否要拥立新皇帝的选择过程记录在了周勃的列传而不是陈平的列传中。
这充分说明班固根据官方史料认为,对皇帝的选择过程中周勃的话语权是最大的。
确定代王为新皇帝后,与代国使臣薄昭的会谈,乃至最后想和代王私下谈,也都是周勃出面。
再往后的论功行赏我们将看到,周勃远胜其他人,可见周勃在军功元老中是事实上的头号大佬。
但最终仍然按惯例让陈平以丞相身份排在首位。
这也说明军功元老仍然尊重现有秩序,不敢按照谁拳头大谁在前面的套路来。
接下来周勃排在第二没有疑问,而后面排在第三的大将军棘蒲侯陈武。
陈武在功臣榜中排名第13,由于他没有被立传,所以我们对他在建国后的事迹不是特别清楚。
不过此前汉军斩杀韩王信的战役是由他担任主将,可见其在军中一直担任一线将领,地位很高。
目前还活着的将领中排位比他靠前的只有灌婴、郦商和夏侯婴。
灌婴仍然在荥阳统帅大军威震关外,郦商年纪已经很大即将病逝,此时主要由儿子郦寄出面。
而夏侯婴向来不对外出面,因此陈武此时排在第三没什么问题。
但陈武的大将军头衔值得注意,在灌婴权势正旺的时刻,陈武却担任象征一线将领首脑的大将军,实在意味深长。
这个头衔实际上等于是暗示了灌婴即将成为太尉。
因为灌婴排位肯定在陈武之前,陈武成了大将军,灌婴就只能当太尉才合适。
目前的太尉是周勃,一旦灌婴成为太尉就几乎注定了周勃想要为相染指朝政,那么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无疑是丞相陈平。
所以陈武成为大将军表面上看是军功元老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实际上却是军功元老出现裂痕的标志。
排名第四的御史大夫张苍也非常耐人寻味。
曹窟由于支持齐王被逐出朝政(见链接:《齐王出局》),谁来顶替他的御史大夫职位颇为讲究。
张苍在功臣榜中排名第65,而且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和陈平一样并不是一线将领出身,内部并不太受军功元老待见。
张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首先就是对周勃觊觎相权且一线将领势力大幅加强的一种平衡。
以军功元老一系把持的朝政五人小组班子,周勃、灌婴、陈武都是部队口,行政口只剩陈平一个人。
张苍被拉进五人小组,意味着以陈平为首的行政口依旧拥有足以与部队口分庭抗礼的实力!
部队口虽然可以占优势和主导地位,但绝无能力吞掉行政口,垄断朝政。
另一方面,我们不可忽视张苍的淮南国相身份!
军功元老们大约也懂,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万一代王当了皇帝后原形毕露,变得刻薄寡恩,凶狠异常怎么办?
军功元老必须要有一个备份人选,所以淮南国相张苍被提到首都当御史大夫,这就为淮南王留下了一条后路。
一旦代王称帝后出现不对劲的情况,军功元老们就可以通过张苍立即邀请淮南王进京取代代王。
代王还没上任,军功元老就把朝中的大官瓜分完了,而且还把后手也都留好了,代王君臣自然心知肚明。
现在周勃还想得寸进尺不按约定突然袭击,意图拿捏代王,让代国君臣很有危机感。
代王决定也打破约定,不仅登基地址变化,还提出了意料之外的辞让说辞:
寡人才疏德薄,实在没资格当这个皇帝啊,楚王那才是最适合当这个皇帝的人选,你们另请高明吧。
群臣一下就懵了,不就一个走过场的三辞三让嘛,咋突然整出个楚王来?
我们现在想啥词去说明楚王没资格当皇帝呢?再说了,这话哪是我们该说的呢?
群臣不傻,听得出来代王君臣这是在借题发挥,严厉指责军功元老们把姿态摆得太高了。
我们看下劝进表体现出来的排位:首先是四大军功元老,最后面是其余功臣列侯与省部级官员(二千石),在这之间是刘氏皇族。
皇族排位前四位分别是宗正刘郢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
倒不是说这四位地位高,而是他们是在朝中担任实职的几个人。
接下来分别是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
阴安侯和顷王后大约是刘邦的大嫂和二嫂,琅玡王刘泽则是刘氏年纪最长的诸侯王,也是唯一在京城的王。
这个排位虽然看上去比较合理,但是确实军功元老四位在最前,是明显的主事者。
而刘氏皇族排位全部在其后且分量明显不足。
如果按照标准的辞让流程走,大家都会觉得这是军功元老主导皇位继承,刘氏皇族只是配角。
所以代王抛出一个楚王来就是明确表示,光你们几个军功元老的意见还不够,刘氏皇族的意见你们问了么?
相信代王君臣在从渭桥到代王府邸的路上肯定就该抛谁出来紧急权衡过。
诸侯王里齐王的地位和实力明显最强,也是皇位的第一顺位人选。
但是现在齐王已经彻底出局了,而且已经被定性为鲁莽的起兵造反者,这种情况下拉齐王出来就有点不识抬举了。
而楚王是诸侯王中资历最老,享国最久,楚国也是除齐国外实力最强的,推楚王出来最合适。
周勃、陈平等人一看,原来的劝进说辞不能过关了,只好商议后临场做了一番修改。
新的劝进辞相比此前的陈词滥调要紧凑很多,主要表达了两点意思:
第一是强调代王登基是天下诸侯和万民的共同期待与选择;
第二是强调了我们推举您为皇帝是为宗庙和国家的未来与福祉着想,是不得不做、不敢不做的事。
这样一来,拥立代王就不再只是军功元老发现当今天子不是先帝亲生儿子后的拨乱反正。
拥立代王成为包括刘氏诸侯王在内的全天下的选择,是国家和人民的选择。
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
遂即天子位。群臣以次侍。
看到军功元老们做了让步,代王也没有再继续挑刺。
他爽快的完成了辞让表演,正式成为了汉文帝。
可以看到,汉文帝登基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用有理有力有节来形容。
他和他的团队既顺利完成了登基又明确地表达了立场,既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又没有撕破脸皮。
汉文帝和他的团队充分向首都的中高层人士展示出他们是成熟的团队,是值得合作的团队。
这为文帝接下来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开局面铺平了道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