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九)
汉文帝在公元前180年9月29日登基,随后的两个月过得异常忙碌。
这期间文帝对朝廷官员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尤其是对周勃的安排颇费思量(见链接:《贪婪的周勃》)
正月,有司请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也。
到了公元前179年的正月,又出现了有关部门请立皇太子的事情,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诏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飨也,天下人民未有惬志。
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
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
汉文帝下诏回应此事:
“朕德行浅薄,上天神明并不情愿享受我对他们的祭祀。
天下人民也认为我还不是他们理想中的皇帝。
今日不能广求天下圣贤有德之人来接替帝位,却建议要早立太子,这就使我的薄德更亏了。
这怎么能满足天下的人对我的期待?所以立太子一事还请有关单位暂缓计议。”
在这里,又涉及到一桩有意思的传闻: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
乃代王为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窦姬为皇后。
汉文帝还是代王时,有过一个王后,但是这个王后病死了。
代王成为文帝后,四个儿子也都病死了,接下来就是窦姬所生的儿子刘启年纪最大。
于是刘启被拥立为太子,窦姬也因此成为皇后。
此事在古今学术界其实一直没有引发太大波澜,但在现代网络却引发了很多猜想。
最流行的说法是认为死去的代王后是吕家人,刘恒为了称帝杀死了王后和四个儿子。
也不能怪现代人多事,实在是因为无论王后还是四个王子,都没能留下姓名和任何履历、资料。
其死亡的时间点又显得非常巧合,不由得我们不合理怀疑。
不过,汉文帝诛杀吕家王后与四个和吕家沾边的儿子的说法同样有一些小问题。
两个赵王娶了吕家王后都非常不喜欢,半个小孩也生不出。
文帝却和吕家王后光儿子就生了4个,可见其关系非常融洽。
他如果和吕家牵涉这么深,军功元老为何还会拥立他呢?
要知道,淮南王都没有吕氏王后,仅仅因为小时候被吕后带过,也成为反对他的重大理由。
最关键的是,这种事情为什么官方会帮他隐瞒?
我们在《汉帝国的建立》连载开篇就提到过:
刘邦之所以留下大量非常负面的记载,根源就是军功贵族话语权很大,大量不同角度的资料可以正常流传。
终汉文帝一世,军功元老的地位和话语权更胜刘邦时期,军功一族没有理由去替文帝隐瞒这种事。
史料只在外戚传记里记载了这条信息,应该来自官方的外戚档案。
记载内容非常简短,对高度缩略的个别字词的不同填充可能带来很不一样的解释。
西汉时期史料很少,诸侯王王后和普通王子大多不入史书。
代王后和她几个儿子也就因为代王之后成了皇帝才能在史书上被记一笔。
其事迹对帝国主线内容影响微乎其微,本连载对此不会做探索,也没有结论。
按照道理,立谁为太子是皇帝家事,但汉文帝此时却做起了三辞三让的表演。
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
有关官吏又上奏:“早定太子,正是以宗庙社稷为重,证明皇上时时把天下大事牢记于心。”
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体。
吴王于朕,兄也;淮南王,弟也:皆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
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
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
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
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
汉文帝接下来继续推辞:“楚王,是朕的叔父,年高德劭,具有丰富的阅历与经验,对治理国事了如指掌。
吴王、淮南王与朕是兄弟。
这些诸侯王都是秉德以辅朕,这岂不是早已安排好了皇位继承人么!
各侯王宗室兄弟中有不少功臣,有不少贤德仁义之人。
要是从上述贤人中推举有崇高德行的以接替朕不能胜任的帝位,这就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
今日不去推选贤人,而说一定要立太子。
人们就会认为朕忘记了贤德之人而一心要让自己的儿子继位。
这不是真正的在关心天下大事,朕实不愿采纳。”
相信有关单位看到了汉文帝这次的推辞文书后一定会感觉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登基时说要让位给楚王的翻版么?
还扯出了吴王和淮南王,皇帝咋又来了?
对此,我们不妨先思考下,这“有关单位”会是谁呢?
一般有关单位就是指的朝廷里主要负责处理当前事项的单位。
劝立太子这种事肯定是朝廷高层人物领衔,眼下朝廷一号是刚刚把陈平挤下去的右丞相周勃。
因此请皇帝立太子一事自然是周勃撺掇出来的。
别说是汉文帝了,就是一直跟随本连载的读者朋友看到这里,想必心里也会突一下。
你说这贪得无厌的周勃会安什么好心么?
请皇帝立太子,从好的方面说,根据宗法制度皇太子继承皇位天经地义。
汉文帝现在立足未稳,有了太子就等于向天下宣布自己已扎牢根基。
可是皇帝通常并不急于立太子,如果立太子通常是为了避免诸位皇子争夺帝位引发混乱。
眼下汉文帝皇位还没坐稳,朝中排行前几位的文武大臣全是军功元老,真的有这么着急么?
大汉开国这么些年也立过几回太子:
高帝刘邦立太子的背景是彭城之战惨败,刘邦需要吕家的外戚身份坐镇关中看着萧何。
惠帝哪个时候立太子不太清楚,但背景是吕太后急于让自己的孙子兼外孙成为储君。
按照官方史料说法,惠帝迟迟不碰皇后,皇后没法生孩子。
吕太后干脆把宫里别的美人和皇帝生的孩子抱过来当皇后生的,匆忙立了前少帝为太子。
从这个角度看,急于立皇太子通常背后都有政治含义。
那周勃率群臣请汉文帝立皇太子的政治含义在哪呢?
其实原理也不复杂,不出意外的话一般皇太子就是下一任皇帝。
汉文帝已经被确认为皇帝了,太子又会当新的皇帝。
正常情况下只怕未来二三十年的皇帝是谁都已经确认了。
二三十年后,现在的刘氏诸侯王们只怕基本上都已经被熬死了。
换句话说就是还活着的刘氏王爷们这辈子大约是没有当皇帝的机会了。
可是凭什么呢?你汉文帝从一顺位靠后的代王一下子就当了皇帝。
哥几个为啥就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呢?
皇太子一定,就意味着其他强势诸侯王的登基之路被断。
就意味着其他强国的文武大臣没有了像代国群臣一样一飞冲天的机会!
看来周勃请立太子固然有正常流程的意思。
但也暗含着挑拨文帝与刘氏皇族诸侯王关系,阻止他们联合的意思。
汉文帝正是看透了周勃这层意思,所以干脆把话挑明:
楚王、吴王、淮南王肯定会有疑问,他们为啥不能当皇帝呢?
还得丞相您来给他们开导开导。
汉文帝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周丞相要帮我立太子,我当然开心啊。
可是楚王、吴王、淮南王那边的锅我可不背。
所以拜托你自己宣告天下为啥他们不能当皇帝.
这事你撺的,可不能让我得罪人。
应该说,汉文帝这个回应煞费苦心。
他和他的秘书班子对提到的诸王和后面的评语相比都是字斟句酌。
目前天下有6个刘氏皇族当诸侯王:
分别是齐王刘襄、楚王刘交、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燕王刘泽和赵王刘遂。
这其中赵王刘遂刚刚被汉文帝恩赐继承王位,他父王早被吕太后杀死,本人年幼无权,可以不用考虑。
燕王刘泽是刘邦远亲,年事已高且本来不在王位序列里。
他是吕太后抑制齐王需要生立的琅玡王,接下来靠长袖善舞、左右横跳才得到汉文帝恩赐成为燕王。
刘泽既没有当皇帝的资格也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汉文帝把他列进反而喧宾夺主,所以也可以排除他。
剩下的四个王中,齐国实力最强,齐王刘襄原本也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但齐王是被周勃一系的军功元老否决出局的,其是否适合皇位一事也早已盖棺论定。
汉文帝要是这个时候还把齐王拉出来就有点撕破脸的意思了,毫无必要。
因此汉文帝只列出了楚王、吴王和淮南王三位。
而这也意味着文帝公开认定他们对自己的皇位存在威胁。
因此对这三人的排序和评语汉文帝也万分小心。
汉文帝把楚王列在最前,而且评语也最多。
夸他年纪最大,资历最老,治国经验最丰富,非常有资格当皇帝。
而对另外两位只是表示吴王相当于我的兄长(实际只是堂兄),淮南王是我的弟弟,算得上一笔带过。
那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眼下如果汉文帝和军功元老不太愉快,对汉文帝真正威胁最大的是楚王么?
威胁排序真的是楚王、吴王和淮南王么?
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
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
周勃为首的群臣选择拥立汉文帝时给出的理由就是他是还活着的刘邦儿子中年纪最大的。
群臣在官方劝进表里更明确表示文帝继承帝位最大的理由就是他是高帝刘邦的儿子。
应该说,拥立汉文帝之前,确实是齐王和楚王的机会最大(见链接:《胜出》)。
可汉文帝登基后他们顺位就急剧下滑了。
毕竟已经公示天下选择皇帝的基本原则:高帝还活着的儿子中年纪最大的人。
军功元老当然不会被规则所困,但不到万不得已打破自己定的规则也过于不偿失。
所以万一汉文帝“无道失德”,帝位极大可能属于淮南王。
为此军功元老特地把淮南国相张苍提为御史大夫取代齐系的曹窟。
他们把淮南王作为第一备选的意思更加明显。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汉文帝故意把楚王和吴王列在淮南王前,也是在一箭多雕。
一方面为难下周勃,你不是想让我得罪其他诸王,破坏下我们刘氏皇族的团结么,我就把球踢回给你。
顺便故意把你们暗地里的备胎顺位给打乱,给你也使点绊子。
另一方面也是警告淮南王,我们确定皇帝的标准是年长和有德。
所以即便我被整了,顺位也是楚王和吴王,所以你不要上蹿下跳,要和朕兄弟一心。
汉文帝又不按规矩出牌,周勃自然也是头疼万分。
他也不敢和前一次回应那样随便讲两句套话。
有司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且千岁,有天下者莫长焉,用此道也。
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
高帝始平天下,建诸侯,为帝者太祖。
诸侯王、列侯始受国者亦皆为其国祖。
子孙继嗣,世世不绝,天下之大义也。
故高帝设之以抚海内。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宗室,非高帝之志也。
更议不宜。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上乃许之。
周勃和他的秘书班子经过一番商讨后给出了这样的回复:
古代殷、周得天下,长治久安近千年。
以往有天下的都不及殷周相传久远,就是因为殷、周都采用传位于太子之道。
立太子一定要是皇帝的儿子,历史上从来如此。
高皇帝开始平定天下,建立诸侯,成为刘汉皇帝的太祖。
各侯王列侯开始受封国的也都成为封国的国祖。
子孙继承,世世不绝,这是天下的公理。
所以高祖立太子以安定四海。
如果我们放弃应该立子为太子的事不办,而另从诸侯宗室中去进行推选,这不是高皇帝的原意。
另行推选是不合适的。皇子启是长子,敦厚慈仁,请皇上立他为太子。
在这里,周勃为首的军功元老一系通过大段的引古论今。
目的是再次强调皇位的传承顺序是父死子继。
因此,汉文帝一旦成了皇帝,储君就自然在其儿子之中选择。
虽然说汉文帝的皇位理论上来自侄儿传递给叔叔。
但是毕竟功臣们对外宣称的秩序是惠帝所有儿子都不是亲生。
所以帝位被迫回到刘邦的宗法序列,然后传给长子刘恒。
这也算是对汉文帝甩锅的一个化解:
父死子继这个规矩可不是我们定的,那是商汤、周文王这些老前辈传下来的。
陛下您也是靠这个规矩当的皇帝。
所以你们这些诸侯王要是有心大位的话,还是得和我们多多拉关系,和皇帝多多搞对抗。
汉文帝看了群臣的回复后也没有再继续这场文字游戏,爽快的答应了群臣,立宠爱的窦氏为其所生的刘启为太子。
三月,有司请立皇后。皇太后曰:“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
太子确定后,母凭子贵,窦皇后也顺理成章的被群臣和薄太后选定为皇后。
立太子一事本身确实只是一个走过场。
无论是周勃为首的群臣还是汉文帝都有这个意思,都愿意把这事办成。
但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小的波澜。
群臣通过这轮小小的交锋也都能感受到新皇帝的鲜明个性:
他和陈平颇有点类似,是个阴沉、敏感而又注重细节的人.
说得直白点就是事多。
但另一方面,汉文帝又是个非常有分寸感的人。
他喜欢文斗,讲究斗而不破.
他事事都会想办法跟你斗上一斗,但不轻易撕破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