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扳倒周勃,陈平尽显枭雄本色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十一)
大约在公元前180年的6-7月之间,汉帝国朝堂之上发生了一件令后世津津乐道的大事。
上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
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经过了半年多的熟悉,汉文帝越来越了解国家大事了.
一次上朝时他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处理多少案件?”周勃道歉说不知道。
又问“天下一年粮钱收入支出多少?”
周勃又只能一脸懵地说不好意思我还是不知道。
此时周勃已经被整得汗流浃背、愧不能答。
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各有主者。”
上曰:“主者为谁乎?”
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汉文帝又转过头去问左丞相陈平同样的问题。
陈平倒是回答得很干脆:“您问这俩问题都有主管的人啊,直接去问他俩好了。”
汉文帝继续追问:“主管的人是谁呢?”
陈平胸有成竹:“陛下如果想了解断案方面的问题,就去问廷尉;
如果想了解钱粮方面的问题,就去问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
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弩下,使待罪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
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上称善。
汉文帝被噎得没话说,只好换了个角度:
“如果各有负责的人,那么您负责的是什么事呢?”
陈平侃侃而谈:“我就是负责主管下面的各位大臣啊!
臣本来很蠢笨,但蒙陛下垂青,让我担任了宰相这么重要的职位。
其实这个宰相的活呢,说起来也简单。
无外乎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季,下按万物的规律办事,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使百姓亲附。
这样就能让朝廷里的所有卿大夫各自能承担他的职责。”
汉文帝被陈平这一溜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只好大赞陈平,朕虽然听不懂,但朕大受震撼。
勃大惭,出而让平曰:“君独不素教我乎!”
平笑曰:“君居其位,独不知其任邪?
且陛下即问长安盗贼数,又欲强对邪?”
于是绛侯自知其能弗如平远矣。
周勃看着汉文帝和陈平在那讲相声一样一唱一和,自己却一句话也插不进去,惭愧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等下朝后,周勃就忍不住责备陈平:“您平时干嘛不教教我!”
陈平笑了,笑得很开心:“您是右丞相,您才是首相啊。
咱首相的职责不是基本常识么,周大人难道这都不知道?
那可就糟了,要是哪天陛下心血来潮询问您长安城有多少小偷,首相大人打算咋回答呀?”
周勃被陈平这么一顿吐槽,却无力反驳。
他心里也知道自己才能比陈平要差得很远。
这个故事非常精彩也足够典型。
后世不知道多少文人墨客对此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评价,只可惜大多离题万里。
大多数后世读者都自动默认为陈平和周勃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这只是两人一次正常地接受皇帝质询。
退朝后二人的讨论更是被认为只是同事之间正常的调笑揶揄。
实际上陈平和这次对周勃一顿夹枪带棒的猛烈输出。
他逮住机会狠狠打击周勃之意非常明显。
周勃和陈平因为利害走到一起,共同组成了军功元老一系的联盟,但两人之间可谓矛盾极深。
陈平刚到汉阵营就被刘邦委以军中纪委书记的重任。
而周勃和灌婴则第一时间跳出来给刘邦打小报告。
关键是他俩的小报告非常阴毒,一副不置陈平于死地不罢休的样子。(见链接:《欺嫂盗金》)
陈平对周勃和灌婴想联手整死他的经历能忘得了么?恐怕不能。
吕太后时期给天下功臣排座次,周勃带着一帮一线将领楞是把陈平逼到了47位。
陈平能开心么?恐怕也难。(见链接:《排座次》)
诛吕政变二人虽然联手,但周勃一直仗着兵权和一线将领的支持,处处压陈平一头。
到拥立汉文帝之后,周勃更是处处以群臣领袖自居。
不仅赏赐上凌驾于重臣之上甚远,还迫不及待地多次搞小动作要当丞相。
陈平对周勃插手自己的行政领域非常不满,大闹了一场,双方关系已近乎破裂。(见链接:《贪婪的周勃》)
陈平和周勃关系破裂连带着也让军功元老一系出现裂痕。
以周勃、灌婴、陈武为首的部队口一线将领和以陈平、张苍为首的行政系矛盾激烈。
汉文帝此时也趁火打劫,逐渐表明其对周勃严厉敲打的态度。
史书上这个故事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发生的,其影响非常深远。
应该说,帝国的案件数量和整体收支情况是最基本也最简单的数据。
这种数据皇帝本来就该关心,主管朝政的丞相本也该对其该烂熟于胸。
现在汉文帝问起来周勃竟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说明周勃这丞相当得也太舒服了。
换句话说,由于军功元老一系势力太过强大,汉文帝此前主要关心下人事,根本不敢插手朝政事务。
现在汉文帝突然在朝堂之上公开问这些数据。
这说明经过半年多的人事调整,汉文帝自认为站稳了脚跟。
他这是正式表态自己要过问朝政了。
陈平的回答则说明他虽然和周勃矛盾重重,但仍没忘记自己的军功元老一系领袖的身份。
陈平就是不回答汉文帝的具体问题,绕绕绕去直接就把汉文帝绕晕了,最后逼汉文帝无奈认输。
陈平之所以不正面回答汉文帝的问题,当然是为了阻止汉文帝轻易把手伸进朝政。
陈平这里看得很清楚,虽然自己和周勃矛盾很深,但自己一旦向汉文帝卑躬屈膝,形势马上就会逆转。
周勃再怎么丢人,但是周勃毕竟什么也没有答,“气节”上还是保住了。
陈平如果马上腆着脸一五一十地回答汉文帝。
那转眼间陈平如何软骨头卖身投敌的消息就会被周勃传遍朝廷。
到时候军功元老的文职一系就会怀疑陈平能不能保护大家的权益。
陈平没准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现在陈平漂亮的把汉文帝顶得无可奈何。
实际上也是在向汉文帝严肃表态:
您要是想抓权立威,最好挑软柿子捏。
我和周勃谁是软柿子,想必陛下也看明白了,您可千万别犯糊涂。
虽然陈平的回答非常不讲道理,但不得不说他确实回答得非常高明。
面对汉文帝的一再追问,陈平并没有生硬地对抗。
他拿出形而上的概念堵文帝。
汉文帝目前薄太后向来认同黄老一派的政治理念,在代国自然也推行黄老政治。
文帝目前在正式场合也只能全盘认同黄老的政治学说。
而军功元老一系在朝廷也是玩的黄老变种长者政治。(见链接:《长者政治》)
于是陈平就拿标准的黄老学说理论回应文帝。
这就让文帝无从下手,只能乖乖认输。
我们现在就可以理解周勃的愤怒。
周勃那句“你为什么不教我”绝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合情合理的质问。
陈平的左丞相实际上相当于现代语境里的“常务副丞相”。
周勃的右丞相就是正丞相。
陈平是此前的正丞相,现在周勃接任。
按照原则,陈平就应该向周勃全面交接工作。
大家不妨猜猜,陈平会正常向周勃交接工作吗?
从陈平交出丞相位置时大闹朝堂的事迹我们可以大胆推测:
陈平没准一点都没交接,直接就把周勃晾在那。
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强。
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不同于萧何、曹参、陈平这些文书干部出身的丞相。
周勃是纯军人出身,文化程度很低,更没有过文书经验。
他本人也不善言辞,每次召见文人辨士,就只会催促你别给我拽文学,快点直接说主题说结论。
就周勃这种水平,去行政口当领导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我们强调过,古时交通媒介非常不发达,行政事务的管理只能依赖文书。
行政文书可以说一字之差,谬以千里,里面的复杂和弯弯绕实在太多了。
一个从来没有文书经验的干部去到行政口,面对具体的行政业务几乎无从下手。
朝廷的官员和丞相府的下属面对这个什么也不懂的领导,只怕也没多少心情和他汇报工作。
更何况昔日丞相陈平还在,仍然是常务副丞相。
各级干部只要向陈平汇报就行了。
周勃虽然是正丞相,可是一来完全不懂业务,二来在行政口毫无根基,没几个愿意投靠的嫡系。
可以说周勃现在空有丞相帽子,实际上完全成了一个摆设,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你可千万别说,周勃干脆到军队口找老部下带兵把陈平给抓了甚至杀了。
周勃还是敢这么发疯乱来,只怕军队口也没几个跟他走的人了。
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
“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
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
周勃在丞相位置上坐了十来个月,他被陈平彻底架空的模样也被汉文帝和天下群臣看在眼里。
于是有人出来告诫周勃:您诛杀诸吕,拥立代王,早已威震天下。
所有人都知道,功高震主可不是好事啊。
而您还接受厚赏、处在高位并以此为满足,只怕早晚会大祸临头呀。”
周勃知道这是汉文帝在警告他,只得无奈地辞掉右丞相职务,暂别政坛。
周勃上蹿下跳费了好大劲当上了右丞相,成为帝国皇帝之下的第一人。
他原以为自己会就此走上人生巅峰。
结果十个月下来,不仅什么权力都没捞到,最后还竹篮打水一场空,丢了官职成为闲人。
回头看,周勃这一系列操作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应该说,周勃输得这么彻底、这么难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太贪婪了。
周勃如果好好地守着他的部队,他自然仍然是威风凛凛的军中头号大佬。
可是周勃去了行政口马上就成了昙三爷,被陈平轻易玩弄于鼓掌。
但我们也要看到,周勃后来被陈平和汉文帝联手整得这么惨。
反过来又可以证明周勃此前放弃代理皇权的理智。
如果周勃不拥立外藩诸侯王为帝,继续尊奉后少帝妄图和审食其一起代行皇权的话(见链接:《废立》),下场可想而知。
到时候,周勃、灌婴等为首的一线将领一系和陈平、曹窟等山头的矛盾随时都会被引爆。
周勃一旦失败,其结果就不只是辞官待机这么简单了,极有可能把全家都领上屠宰场。
现在我们回看本连载开始的几节,相信大家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周勃并不是一个利令智昏的人,否则无法全身而退。
我们多次提到周勃贪婪,这其实并不能算贬义,因为贪婪本来就是人的本性。
周勃的贪婪某种程度来说也有着很大的无奈。
毕竟诛吕政变他可是冲在前台,手握兵权,又带手下费心费力的搞定大事。
这个时候再不上去,不仅自己心里不舒服,底下的人也不会满意啊。
就好比灌婴,人本来就已是军中二号人物,手握大军。
他在诛吕政变中有立下非常大的功劳,想进一步当个太尉不过分吧?
周勃不进步就会挡住灌婴的路,灌婴不进步又会挡住陈武等其他人的路。
这样下来,周勃小团体的成员自然会哭着喊着请周勃一定要争取成为丞相了。
当然,周勃理论上完全可以继续坐稳太尉的位子。
这样选择理论上肯定会比实战好。
可问题是官场向来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周勃不肯进步,就意味着大家也没法跟着进步。
他在军中的威望自然就会降低,甚至有很多人会对他不满。
你说周勃当初费尽心力带大家政变搞掉吕家,结果却是自己的实际权力反而降低了,他又如何能接受呢?
所以周勃明知去行政口和陈平斗九死一生,也忍不住抖擞精神去闯一闯,最后一败涂地。
历史上处于周勃的局面而又能进退自如的不是没有。
比如我们在晚唐连载里就有一个标杆——郭子仪。
郭子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他每次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都会果断地请求退让。
一旦他发现皇帝也有这个意思,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可问题是,千古以来,像郭子仪一样能进能退,潇洒自如的又有几人呢(见链接:《千古难题》)?
自古上山容易下山难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