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三十)
汉文帝前六年是从公元前175年10月到公元前174年9月。
这一年才开始,朝廷的局势就变得万分紧张,因为突然之间对淮南王的指控如潮水般涌入朝廷。
当是时,自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
厉王以此归国益恣,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作法令,数上书不逊顺。
文帝重自切责之。时帝舅薄昭为将军,尊重,上令昭予厉王书谏数之。
上面这段提及的厉王是淮南王刘长死后给他的谥号。
史料说自从他当街杀了审食其像没事人一样全身而退后,
朝廷里从薄太后到太子到大臣都忌惮淮南王刘长。
淮南王因此回到封国更加蛮横放纵,不服从帝国法令。
他出入时像皇上一样有左右警卫和清道,还自己制定法令。
他甚至多次在给汉文帝奏书时表现得不敬重。
文帝不好意思亲自责备他,便让自己的舅舅将军薄昭给淮南王写信,反复劝谏他。
《汉书》在淮南王的传记里摘录了大段薄昭写给淮南王信里面的原文,非常珍贵。
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贞信多断。
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
今大王所行,不称天资。
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
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县之实,甚厚。
薄昭上来先简单夸了几句淮南王刚直勇敢,忠信果断,天资好比圣人一类的废话。
接下来笔锋一转,说如今大王您的行为实在不符合这种天赐的智慧。
圣上刚刚即位,想把在淮南境内的侯邑改封在他处,大王却不肯执行陛下的策略。
圣上最终改封他处,而使大王得到三个县的好处,这份恩情实在丰厚。
这里的细节值得解释,因为后世大部分学者都很困惑汉文帝曾经把淮南王境内侯国改到别处是怎么回事。
按照薄昭的说法,文帝改封原在淮南国的三个侯国到其他地方,原来的侯国变成了淮南国的县。
这相当于让淮南王得到了三个县的赋税,所以文帝对淮南王实在太好了。
侯邑之在其国者,毕徙之他所。陛下于淮南王,不可谓薄矣。
贾谊在后来提到淮南王时也说汉文帝把淮南国的侯国全部迁徙到其他地方,对淮南王实在太好了。
这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么好的一件事,淮南王一开始怎么还不肯呢?
其实这里的关键事件就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一件大事——请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
列侯回封国政策不仅影响军功元老,影响周勃,也同样会影响到诸侯王。
(文帝前元年六月)封淮南王舅赵兼为周阳侯,
齐王舅驷钧为靖郭侯,故常山丞相蔡兼为樊侯。
早在公元前179年6月,汉文帝就给齐王、淮南王的舅舅封侯以示笼络。
这其中对淮南王舅舅赵兼的封国非常值得注意,因为赵兼所封周阳不在淮南境内。
周阳在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境内,离淮南国非常遥远。
这违背了此前诸侯王王子和外戚一般封在本国的旧有规则。
当然,正常来说,赵兼作为淮南高官,通常都在淮南国首都办公。
所以这封地就是用来每年获得一笔巨额收入罢了。
没料到不久后风云突变,汉文帝突然强硬要求列侯都回到封国,周勃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淮南王和文帝关于侯国外迁的交锋想必源自此一事件。
从后来淮南王出事后赵兼却没有受到牵连来看,
赵兼应该是回到了封国,和淮南王分开。
淮南王被迫和自己最亲近的舅舅分开,对他掌握淮南国军政无疑会造成很大影响。
(文帝前四年)秋九月,封齐悼惠王子七人为列侯。
无独有偶,济北王刘兴居造反后的第二年,汉文帝将刘兴居的其他七个兄弟全部封为侯。
从《王子侯》表来看,此后还有3个济北王兄弟为侯。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十个新封为侯齐王子有七个的封国已知道确切地址。
而这七人的封国全部不在齐国境内。
而此后汉文帝再封其他王子侯,仍然遵循侯国就近在本王国境内的原则。
可见,文帝把这些王子、外戚封到王国以外再配合让列侯回国的政策。
这就是个针对性很强的削弱齐国、淮南国等强藩的政策。
现在我们对薄昭所说就大致能理解是啥意思。
汉文帝要把淮南王舅舅赵兼赶回封地去,淮南王坚决不同意。
让列侯回国是基本国策,牵涉到对周勃、齐王等很多人的整体策略,必须执行。
于是文帝只好妥协,把在淮南境内的三个老一辈侯国全部迁出淮南。
通过给足淮南王利益,最终换来淮南王国舅赵兼回到封国。
大王以未尝与皇帝相见,求入朝见,
未毕昆弟之欢,而杀列侯以自为名。
皇帝不使吏与其间,赦大王,甚厚。
接下来薄昭提到了杀审食其的事。
他指责淮南王以从未见过汉文帝的名义过来朝见,结果兄弟之情还没叙完就突然跑去杀了一个朝廷所封列侯。
淮南王这分明是拿皇帝的感情作幌子来给自己扬名立万,这实在太过分了。
可圣上最终也没有查治此事,赦免了大王,他对大王您实在太好了啊。
汉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大王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
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许大王,甚厚。
大王欲属国为布衣,守冢真定。皇帝不许,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
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贡职,以称皇帝之厚德。
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于天下,甚非计也。
薄昭接下来继续从各个角度数落淮南王。
汉法令规定,如果王国二千石的官吏出现空缺,要报告朝廷请朝廷派人补充。
可大王却逐走朝廷设置的官吏,请求自己设立丞相、二千石官。
圣上委曲天下的严正法令而允许大王这样做,他对大王您也实在太好了!
这里同样透漏出很多关键信息。
按照此前的记载和《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汉初同姓王国只有太傅和丞相/相国是由朝廷任命。
可是按照薄昭所列淮南王罪状,此时王国至少部分二千石官吏也需要由朝廷任命。
只有如淮南王这样强势而特殊的王国才会自己设置丞相和二千石官吏。
朝廷哪个时候获得王国部级以上干部的任命权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已可知汉文帝时,朝廷对王国的掌控不断加强。
薄昭继续列举淮南王罪状:
大王您有一次发脾气,说气话说要委弃封国去当平民百姓,守真定的祖坟。
圣上没有同意您的请求,反而耐心劝告大王,使您恢复了信心,没有失去淮南王的地位。
皇上对大王是多么的仁爱呀!
大王理应日夜遵从法令,忠于职守,以不负皇帝对你的厚爱。
可你现在却口出狂言,为所欲为,受到天下人的毁谤,这实在是明智之举啊。
接下来薄昭痛斥淮南王有“八不”,实在堪为奇文。
我们就不引用冗长的原文了,给大家简单翻译一下:
大王封地千里,统治着万民,这都是高祖皇帝对你的恩德。
想当年,高帝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冒着雨箭飞石,野战攻城,身受重伤。
他老人家为子孙后代开创了千秋大业,这是多么的艰难危险。
大王您呢?不多想想祖先的创业艰难,不经常反省警惕,修身正行。
不多养牲畜、多收谷米,多备祭品以祭祀祖先以不忘记先辈的大恩大德。
你居然生成要委弃封国去当平民百姓,你说这是不是大错特错?
大王您贪图让国土的美名,废弃了先帝的大业,这是不孝。
父辈打下江山。子辈不能坚守,这是不贤。
不去守长陵,而要去真定,把母亲摆在父亲之前,这是不义。
多次违抗皇上的命令,这是不顺。
为名节守母坟以示高于兄长一筹,这是无礼。
此外,大王的宠臣有罪时,大王重则问斩,轻则肉刑,这是不仁。
把当一名百姓看得很重,而视王侯之位低下,这是不智。
不努力学习钻研大道,而凭感情冲动恣意妄为,这是不祥。
以上八点,都是危亡之路,而大王您都实行了。
大王您要抛弃国王之位,展露专诸、孟贲的匹夫之勇,常常出入于危亡之路。
依我看来,高祖皇帝的香火就在你这里继承不下去了,请大王想清楚点。
薄昭洋洋洒洒指出了淮南王不孝、不贤、不义、不顺、不礼、不仁、不智、不详等“八不”。
有意思的是,这八不里有七不是围绕着淮南王曾经发脾气说:
我不想当王了,皇帝您让我去当个平民好了。
而且前言和总结里,薄昭也是翻来覆去围绕这件事在说来说去。
说真的,别说是淮南王了,就是咱自己呢?
被围绕着一次气话翻来覆去整出个八大点加前言总结一大串来,咱也得被烦死。
我们实在好奇淮南王那次和汉文帝远距离吵架说要辞职去当百姓到底是啥事。
可惜史料没留下更多细节,我们八卦都不知道从哪里八卦。
昔者,周公诛管叔,放蔡叔,以安周;齐桓杀其弟,以反国;
秦始皇杀两弟,迁其母,以安秦;顷王亡代,高帝夺之国,以便事;
济北举兵,皇帝诛之,以安汉。
故周、齐行之于古,秦、汉用之于今,
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
薄昭继续他的敦敦教诲:过去周王杀死管叔、流放蔡叔以安定周朝;
齐桓公杀死兄弟纠以回到齐国;
秦始皇杀死两个弟弟、把母亲迁到咸阳宫以安定秦国;
顷王刘仲在匈奴攻代地时逃离,高帝剥夺了他的封国,以便执行国法;
济北王兴居举兵反叛,皇帝杀了他,以稳定汉江山。
所以看看古代的周王、齐侯,再看看当今的秦王、高帝与圣上。
您就应该知道圣主面对您这样的局面也不得不做万难之事。
大王您可得放清白点,千万不要指望自己和圣上的亲戚关系就能得到圣上的无边宽大。
然后薄昭继续告诫淮南王,我们就不引用原文了:
大王您和您的臣下都大量窝藏和收留那些逃亡的罪犯。
还隐匿了很多四处跨国奔走求官做的人和隐匿过来逃避徒役的人。
请你知道,大汉帝国的律令对此都有对应的法令处理。
大王你手下的各级主管官吏谁也别想逍遥法外,谁都要归朝廷官吏监督。
现在诸侯国的行政口的官吏都归御史大夫管;部队口的官吏都归中尉管;
出入宫殿的卫士都归卫尉主管;从少数民族地区来降以及户口簿上无名而报户口的人都归内史、县令管。
大王您就算想把责任推给下官,推脱说自己没有责任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王您若不改正错误,到时候汉廷将大王押在府中,还把你自丞相以下的所有臣属问罪时,你怎么办?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大王可就毁掉了父皇为您立下的大业,沦为平民都能可怜你的人啊。
那时,你的宠臣都被正法,为天下人嗤笑,你也会有辱先皇功德,我实在替大王你不值啊。
最后,薄昭教导淮南王,你最好赶紧改变你的行为,上书谢罪。
谢罪文章应该这么说:
我不幸很早就失去了父皇,少时便成了孤儿。而吕氏专权的时代,我常常受到死亡威胁。
幸得陛下即位,我被您的恩德所感,得以傲视群臣。
然而我的行为多有不符合法律之处。现在我想起我的罪过,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因此我伏在地上等待您将我诛杀。如果您将我诛杀了,那我也会感到非常高兴。
大王要是能这样从灵魂深处反省自己的错误,大王兄弟都会为你在皇上面前开脱,群臣也会为你延寿。
于是你既能让皇上高兴,又能让群臣受益,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希望你慎重考虑并尽快行动。如果你有所迟疑,那灾祸就会像箭一样飞来,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薄昭的劝诫信说得对不对我们不好说,不过说实在的,写得真是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