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韧劲的汉文帝,淮南王离奇“谋反”案背后的真相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三十二)
公元前175年10月,朝廷突然宣布破获了淮南王和柴奇合谋叛逆的大案。
但是这个案件的细节经不起推敲,不仅后世大多数学者对其存疑,当世名臣贾山更是直接申诉这是一个冤案(见链接:《离奇谋反案》)。
我们从史书记录的对淮南王案件的判决陈词也可以发现,其中矛盾重重。
淮南王的核心罪证都是不遵守法度,不恭敬、不符合臣子礼节。
淮南王的罪证和对他的谋反指控给人以很大的割裂感。
我们从判决陈词里列举的淮南王罪证无法看到淮南王武装谋逆的任何实质性举动。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文帝于这一年十月决议对弟弟淮南王刘长动手,才是对这一事件的更准确描述。
那我们自然想知道,文帝为何决定对淮南王动手呢?
我们还是要从当时的权力秩序背景入手。
这两年大汉朝廷的权力脉络我们此前做过详细介绍(见链接:《入狱》、《出狱》、《吴太子》)。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汉文帝强行任命“围”为御史大夫和太子刘启打死吴太子两件事,让文帝把军功元老和诸侯王都得罪了。
军功元老这边为了制止文帝垄断决策权,团结起来集火攻击御史大夫“围”。
吴王则公开表示对太子无辜被害的不满,展示出不惜与朝廷撕破脸皮的态度。
一旦军功元老和诸侯王实现联合,汉文帝的权力将面临重大风险。
为此,文帝做出了非常重大的战略调整:
王至长安,丞相张苍,典客冯敬行御史大夫事,与宗正、廷尉杂奏:
淮南王被拘押到长安后,朝廷立即组建了淮南王谋反一案的专案组。
专案组的人员构成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专案组组长是丞相张苍,副组长有宗正(具体是谁不详,但肯定是皇族成员)和廷尉张释之。
而常务副组长是冯敬,而且明确表示冯敬官职虽然还是典客,但代御史大夫主持御史部门日常事务。
到这里,想必聪明的朋友已经看明白了文帝这一轮猛抓淮南王、柴奇谋反案的目的。
冯敬已经被明确为接下来的御史大夫,说明汉文帝已经决定向军功元老妥协认输。
但文帝为什么不直接任命冯敬为御史大夫,而是要他代御史大夫主持御史部门事务呢?
通常这种人事任命的意思是咱们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期,你能信守承诺咱们才能将你转正。
比如说淮南王和柴奇谋反案这个案子就是重大考验,你得办好了。
大家肯定会疑惑,淮南王和柴奇谋反案和冯敬的御史大夫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不妨想一下,军功元老里合适御史大夫人选都有谁?只有冯敬么?
前面介绍过,张苍刚刚升任丞相的时候,御史大夫呼声最高的人选是周勃和季布。
周勃虽然上次成功逃脱牢狱之灾,但汉文帝显然不会再让周勃出山,大家也不会推举他。
季布上一次差点被推举为御史大夫,但这次机会也不大。
因为季布是夏侯婴的人,上次文帝临阵放季布鸽子,等于就是放了夏侯婴鸽子。
夏侯婴这次自然不会再出面,没有夏侯婴的力荐背书,季布在军功一族的资历地位不足以出任御史大夫。
当周勃和季布都不在候选人名单的时候,是不是会有聪明的朋友想到陈武(即柴武)呢?
早在汉文帝即位之初,陈武就是朝政五人班子组成员(见链接:《暗战》)。
陈武在十八功臣榜排行第十三,属于顶级元老,到现在已经是活着的元老中排行第三的大人物。
在周勃退出政治舞台,夏侯婴一贯不出山的局面下,陈武就是军功元老中的头号大佬。
平定刘兴居叛乱由陈武领衔,更说明陈武地位就相当于当年的灌婴。
所以从军功一族的角度去看,陈武自然是呼声最高的人选。
除了陈武之外,大致还有两个候选人,张相如和冯敬。
在周勃、灌婴领衔的攻击贾谊的阵营中,张相如和冯敬位列其中,说明他俩也是军功集团排位靠前的人物。
在张释之提点文帝一事中,张相如被当作和周勃一样的长者看待(见链接:《张释之》)。
可见张相如受军功元老及其后裔一系的认可度很高,可能已被当作周勃接班人看待。
在这三个人中,冯敬的呼声多半最低,因为冯敬毕竟是后加入的降将.
他最终没能被封列侯,可见其和部队关系没那么密切。
但是从汉文帝的视角来看,冯敬是军功一族的可能人选中唯一能接受的。
陈武相当于灌婴第二,张相如相当于周勃第二,而且这两人长期都在军队任职。
这俩一旦成为御史大夫进入决策层,就会如周勃和灌婴一样完全代表军功一族的利益,对文帝意志的实行阻碍最大。
冯敬和文帝意见更容易一致,所以三年前文帝就任命冯敬为典客,进入行政口高级官僚行列。
了解了当时的政局背景,我们对淮南王、柴奇谋反一案的离奇案情就会逐渐清晰起来。
军功一族势必会力挺陈武,抵制冯敬。
汉文帝通过直接把陈武(即柴武)儿子柴奇打成反贼强硬表态,自己绝不容陈武进决策层。
要么来自军功大派系的冯敬当御史大夫,和张苍一起继续控制决策权,要么咱们鱼死网破。
张苍和冯敬还是有分量的大佬,他们也乐得压制军功大派系里的部队将领小派系。
在这层背景下,军功一族的二代们很难串联起来,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而拿淮南王开刀则充分体现了汉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韧性。
我在这个地方吃了亏认了输,但我决不气馁,我在其他地方一定找回来。
从突然击杀审食其的事来看,淮南王和军功元老一系是有默契的(见链接:《杀人》)。
这也是为什么军功一系的笔杆子贾山要跳出来为淮南王喊冤,要求文帝释放淮南王。
而文帝一副置淮南王于死地的强横态度实际上是在告诉军功一族,你们要决策权?可以。
但你们也必须要从此明确对我的支持,明确我这一系成为大汉皇帝的正统,不再面临威胁!
回顾下当初的大位争夺战(见链接:《胜出》)。
对汉文帝威胁最大的几个分别是齐王、楚王、吴王和淮南王。
齐王一系被打击得最彻底,齐王刘襄和刘章、刘兴居等齐国强势王族也都纷纷病死或者被杀。
随着去年文帝把刘襄一辈得其余几个王族纷纷以封侯名义赶出齐国,齐王一系对文帝的威胁可以排除。
楚王的威胁也大致可以排除,毕竟楚国资历最老的第一任楚王刘交已经病逝。
现任楚王刘郢客你不能说一点被推举为新任皇帝的可能性都没有。
但从资历上还是排序上显然要往后靠。
对汉文帝威胁最大的就是吴王和淮南王。
这两个王国一个地盘广,部队精,一个有钱,经济实力强。
由于吴太子被杀一案,吴王刘濞与汉帝国朝廷的紧张关系已近乎公开。
一旦淮南王和吴王联手,齐国和楚国态度再暧昧一下,叛军很容易席卷中原。
以汉军精锐部队的实力,当然不害怕这几个诸侯王国久疏战阵的军队。
可眼下军功一族时不时与汉文帝发生冲突。
而军功一族仍然牢牢掌控着帝国的精锐部队。
所以,哪怕吴王、淮南王不真的举兵造反;
哪怕军功一族只是给点暗示有拥护他俩的意思。
文帝都会处处掣肘,非常被动。
初,帝分代为二国;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
是岁(文帝前五年),徙代王武为淮阳王;以太原王参为代王,尽得故地。
就在汉文帝对淮南王开刀前不久,朝廷对关外封国做出了重大调整。
文帝恢复了被撤销多年的淮阳国,把自己儿子代王刘武迁徙到淮阳国成为淮阳王。
原来的代国地盘和太原国合并成新代国,全部交给原太原王刘参,刘参也是文帝儿子。
这样,河南一带的梁国和淮阳国全部由汉文帝儿子亲自出任国王。
梁国是从黄河流域进军洛阳、关中的必经之路;
淮阳国是从淮河流域进军洛阳、关中的必经之路。
文帝这一举措很明显是用自己的两个儿子堵住齐系、楚、吴、淮南等旁支诸侯王。
尤其是新成立淮阳国,堵住的是淮河流域的敌人,其针对淮南王的意思非常明显。
那么为什么汉文帝最终将淮南王作为最可怕的对手呢?
第一,吴王血统太远,他既不是刘邦子孙,也不像楚王刘交一样是太上皇嫡长子(刘邦为父亲刘太公庶出)。
军功一系想要控诉文帝无道另立新君时,推淮南王在舆论上要方便很多。
第二,吴王年纪大,实力强,老谋深算,真当了皇帝比文帝还难对付。
而从史料流传下来的事迹来看,淮南王为人冲动,处事幼稚,想一出是一出,远比吴王好拿捏。
汉文帝对淮南王等几个诸侯国做了充足的防御准备,但仍不会放心。
毕竟两个儿子都还小,暂时很难起到太好的抵御作用。
于是文帝一手炮制了淮南王、柴奇谋反案,正告军功一族及其后代。
朕承认强推“围”当御史大夫做错了,朕认输。
朕愿意把决策权交还给你们这一派。
但是,第一,陈武这类的部队口大佬不能出任御史大夫;
第二,淮南王必须倒台,只有淮南王倒台了我朕才能相信你们不会拿他来做我的备份拿捏我。
当然,我们说汉文帝一手炮制了这起谋反案,也并不是说案件就完全是空穴来风。
(贾山)又言柴唐子为不善,足以戒。
贾山曾经上疏以柴奇图谋不轨为例请文帝引以为戒,就是说贾山没有否认柴奇有不轨事迹。
我们也不难理解,柴奇父亲陈武是御史大夫呼声最高的人选,却被文帝各种阻拦,拖延。
作为一个二代,我们不能排除柴奇确实年少轻狂,干过一些愚蠢的事情。
回顾下上节介绍的案件详情,一个低级别大夫带着一群平民、徒隶聚集,不知道要干嘛。
这也确实像一个毫无经验又无法无天的二代组织出来的事。
柴奇干的事到底有多大,我们已无从知晓,或许真有玩闹般的谋逆举措,或许只是聚众闹事,表达不满。
但迅速牵强地借这把火,把它烧到淮南王头上,这里面很难说不是在政治化、扩大化。
长所犯不轨,当弃市,臣请论如法。
制曰:“朕不忍置法于王,其与列侯、吏二千石议。”
列侯、吏二千石臣婴等四十三人议,皆曰:“宜论如法。”
制曰:“其赦长死罪,废勿王。”
由丞相张苍、代御史大夫冯敬、宗正和廷尉张释之组成的专案组很快给出了判决结果:
刘长所犯罪行极为恶劣,应当被判处斩首弃市的处罚,我们恳请皇上同意我们的依法处理。
汉文帝下诏表示,淮南王是朕的弟弟啊,朕怎么忍心处死他呢?
这样吧,你们把所有列侯和部长级干部都拉进来,开一个扩大会议讨论下这个案子吧。
在京城的列侯,夏侯婴领衔的部长级干部一共四十三个人召开了淮南王、柴奇一案的扩大会议。
大家讨论一番得出的结论是:淮南王所犯事太大了,应该依法处死。
汉文帝再次下诏,淮南王可是朕的亲弟弟啊,还是赦免了他的死罪吧,废掉他的王就可以。
要重罚淮南王是汉文帝的意思,这点大家都很清楚。
张苍、冯敬得到了天大的好处,自然愿意给文帝面子。
但是文帝非常谨慎,毕竟众多部队口的将领及其后代才是军功元老一系的中坚力量。
所以文帝必须要这些部队口列侯表态,还要夏侯婴以部长级代表的身份表态。
军功元老一系所有山头都一致表态要处死淮南王,这终于让汉文帝放下心来。
这意味着,汉文帝虽然失去了决策权。
但军功一系拥立其他诸侯王的路已经基本被堵死。
从这一轮斗争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文帝的韧劲和耐心。
这确实是一个善于政治斗争,尤其善于在犯错后打逆风仗的皇帝。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