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群雄逐鹿(九)
公元前208年的12月,帝国首都咸阳的法场上,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他临死时拉着自己儿子的手,放声长叹: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个老者就是帝国的风云人物李斯。
李斯不过一个家世平凡的外国人,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因缘际会之下成为帝国的首席执行官执掌帝国行政大权多年,经历不可谓不传奇。
而他的最终结局,更是令后世很多文人墨客叹息不已。
关于李斯的悲剧结局,史记的记载非常详细。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小皇帝上台后,搞得大家鸡飞狗跳,李斯几次想劝谏,可小皇帝一点都不听。
正好李斯的长子李由被吴广围困在荥阳,说起来也是败军之将。
于是小皇帝就威胁李斯要派人调查他儿子,除非你能帮我回答一个问题,我要怎么样才能永远吃喝玩乐而不受惩罚呢?
李斯恐惧之下就写了一篇很长的谄媚文章,解释为什么皇帝就要吃喝玩乐。
但是当郎中令的赵高却看上了李斯的左丞相位子,打算谋害他。
于是赵高就进献谗言,让小皇帝只愿意和他玩,其他人都见不到小皇帝。
然后赵高又跑去和李斯说,我知道你有很多忠心耿耿的话想要和皇帝说,你放心,我一定帮你转达。
李斯中计了,真的请赵高代为转达。
于是赵高就专门挑小皇帝在和美女愉快的时候让李斯去见皇帝。
这下小皇帝彻底愤怒了,赵高趁机马上说李斯坏话,终于说动了小皇帝,决定彻查李斯,先从他儿子李由查起。
李斯发现中了赵高的计,愤怒的上书痛骂赵高,并且请求杀死赵高这个大奸臣。
但是架不住人赵高会哄小皇帝开心啊,赵高忽悠几下就让小皇帝决定把李斯交给赵高去查办。
赵高这个人有心眼啊,派人假装皇帝派来审案的人,不管李斯说什么,就是一通打。
李斯最后被打得没办法了,赵高让他说什么就胡说什么。
然后,小皇帝有天真的派了一些人来审问李斯,看李斯有什么委屈要说。
李斯以为又是赵高派来的人,继续胡说八道承认自己要谋反。
小皇帝看后大喊,赵高你真是我的救星啊,没有你我还不知道原来李斯想要害我啊。
于是李斯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全家被杀了。
这串故事真的就是故事会级别的故事,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因为史记里对李斯的下场记得很清楚: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李斯遭殃可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他整个家族甚至是那些跟他混的宾客都跟着全遭大殃了。
他李斯是个弱智随便就上了赵高的当,还随时随地冲动的像个小孩子,可他那些宾客手下不能都是二傻子啊,不会提醒点李斯啊?
是不是扯得有点远了,那么李斯为什么会被杀呢?
其实《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很清楚了,这次并不是李斯一个人被杀,是总理冯去疾,副总理李斯和纪委书记冯劫仨大佬被一锅端了。
这三个为什么会被一锅端呢,秦始皇本纪记载得很明白:
三巨头在公元前208年的7月左右联名向皇帝提出,考虑到最近的战事不利,请求减轻敖仓向中央的转输负担,申请停止以阿房宫为代表的大型工程。
小皇帝由此勃然大怒,立即下诏问罪,把三人一锅端了。
为什么冯去疾、李斯和冯劫要这么提议,为什么这个提议会让小皇帝愤怒呢?
我们回顾下《章邯败将》和《章邯作战》两节就能看得很清晰了:
十个月前,张楚周文部大军攻破函谷关,打到了首都咸阳附近。
帝国迅速决定组建军队反击,在此过程中关于部队的组成和部队指挥中枢的组成引发了一轮博弈。
最终行政口获得了胜利,帝国决定以中央军为主力,辅以骊山、阿房宫的精壮刑徒,由行政口的章邯担任主帅。
这也意味着,帝国这一轮军事行动的领导责任就由冯去疾、李斯和冯劫全部承担。
帝国这轮军事行动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恢复敖仓对中央的物资转输。
八个月前,章邯率军出征收复了敖仓,只耗时一个多月就攻灭了张楚政权。
但是行动过程遇到了不小的减员,而且关外形势超出想象,河南地区叛军遍地都是,中央军无法在河南一带站稳,无法达成战略目标。
为此,章邯抱怨兵力不足,帝国咬紧牙关提供了援军,由司马欣、董翳等率领。
中央军接下来顿兵魏国首都临济城下半年之久,尽管在一个月前攻克了临济,灭亡了魏国,但关外局势已彻底糜烂,叛军的星星之火早已燎原。
就在本月,中央军遭遇新崛起的豪强项梁的攻击,第一次吃到大败仗。
这也就意味着行政口三巨头背书的这次军事行动已经彻底失败,短时间内恢复转运的战略目标已不可能实现。
此后,被行政口排除在外的王离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记载中,也就是说帝国已不得不动用北疆的长城军。
关中已经被断粮差不多一年了,关外局势没任何好转的迹象,帝国可以说已经陷入深深的危机。
前线的章邯、司马欣当然有责任,但他们只是执行者,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他们一直胜多败少。
任谁都能知道,帝国这半年多之所以战略失败,核心问题不在军事,而在政治。
帝国到处都是敌人,杀了一茬又一茬,这仗你要前线怎么打呢?
从战略上来说,冯去疾、李斯和冯劫力主由行政口带中央军出击,结果打起来才发现兵力严重不足。
从政治上来说,他们这几年都是帝国行政的主要责任人,他们必须要对失败负总责。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皇帝都需要对这三个重臣问责。
面对问责,三个大佬不可能躲闪,只能硬着头皮提出自己的应对建议:
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关外局势已然崩溃,现在帝国就靠山西、洛阳、四川和汉中这些地方的转输来勉强维持,杯水车薪,还不如停了。
战争的消耗太大,输入的粮草物资太少,帝国首都现在维持不住了,所以只能战略收缩,什么阿房宫之类的就没必要建了。
这个建议站在我们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真心说似乎也是只能如此。
帝国都成这样了,还坚持此前的居重驭轻的战略,还留着一大堆干吃饭起不到太大作用的刑徒干什么呢。
但是年轻的二世皇帝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
行政口三巨头的提案相当于直接把始皇帝末年开始,小皇帝进一步深化的整个的改革构思给全盘否定了。
刑徒放归,地方向中央的转输停止,帝国等于又回到了多年前对地方文书控制的年代。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如果放弃对地方人员和物资的抽调权力,加上关外的糜烂局势,帝国就等于要回到统一前的秦国时期。
但是帝国还能回去吗?
帝国回到秦国时期,意味着帝国要重走当年征服六国的进程。
可问题是,当年秦国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征服六国也用了整整九年的时间!
那还是已经把各国打服了,等着收割了。如果一个个算,打赵国就先后花了七八年,失败了好多次。
保守估计帝国回到几年前也得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小皇帝哪等得起呢?
更关键的是,当年的六国能和现在的关外群雄比吗?
在我们固有印象里,可能会觉得战国时期的六国个个都鼎鼎大名,似乎应该比现在的一群泥腿子强。
可战国时期的六国领导们,你要是和大家比爷爷比太爷爷比祖宗十八代,那大家确实比不过,其他还有什么比现在的群雄强呢?
我们在秦帝国的灭亡连载的第一节《开国雄主还是亡国之君》就和大家分析过:
经历了一两百年的漫长岁月,战国列强其实都已是垂垂老矣的老爷车了。
论动员能力,论后勤组织能力,论各国协同作战的能力,论兵员的连续投送能力,现在的群雄比当年列国强不少!
秦军东出仍然一个个城池的拿下,有模有样,和当年的秦打六国没啥分别。
可新崛起的群雄达成基本的一致后,那是秋风扫落叶般席卷,轻易就能打进关中。
群雄们在长期连续作战的背景下,仍然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投送数以十万计的部队挺进关中,秦国又哪能扛得住呢?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局势早就超出了三巨头个人的应对能力,也难怪他们被问责后束手无策。
我们可能还有疑问:小皇帝清洗三巨头为什么能这么轻易呢?难道帝国的皇权强到这地步了?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皇帝想要把左右丞相和御史大夫一锅端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现在不是正常情况,帝国首都可以派出去的部队大都已派出去了。
首都的部队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三个区域:
宫门外城池里的部分,属于咸阳县,这里的士兵属于地方常备军的“县卒”。
这支部队是政府口的人最容易施加影响的,比如咸阳县令、内史等都有能力节制部队,而这些人和政府口的三巨头无疑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现在帝国主力都在关外作战,大部分县卒都和中央军一起在前线作战。
进了皇宫,皇宫本身还可以继续细分,进了办公场所叫殿,再往里皇帝居住场所叫禁中。
宫内殿外,属于卫尉(令)率领他的卫卒控制的范围了,这支部队仍然是由国家委派保卫皇宫。
理论上这支部队是行政口可以干预的,从制度上这支部队也是受丞相节制的。
再往内进了殿,那就是皇帝的私人区域,这里的部队属于郎中令带领的卫士。
再往内进了皇帝居住区,这里的部队都是皇帝的贴身禁卫,可以理解为后世的御前侍卫。
正常情况下,最外层的县卒和守卫皇宫的卫卒都是行政口有能力节制的。
这时皇帝自然不能随便就把三巨头一锅端,毕竟你把人逼急了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但是现在,县卒数量很少,皇帝身边的卫士和御前侍卫的数量相对比重就加大了。
不过关键还要看守卫皇宫的卫卒们的站队。
卫卒的首领是卫令,也就是汉帝国的卫尉,除了卫令外最大的头是中车府令,宫内骑兵部队受其节制。
是不是想起来了当年的赵高就是中车府令呢?
赵高在宫中的卫卒部队浸淫了很多年,他对这支部队的掌控远非其他人可比!
三大部队,行政口可以保卫自己的县卒被大量抽调,其他两支部队都是小皇帝和赵高牢牢掌控。
这就决定了三巨头面对小皇帝的攻击时只能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