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二)
上一节我们破除了所谓得关中就能得天下的忽悠,现在我们可以稍微冷静的看待项羽是否可以坐镇关中了。
项羽已经答应了章邯、司马欣等人进入关中后让他们当关中的王。
项羽半年前和大家殷墟会盟更是公开立章邯为雍王。
他现在有赖账的能力吗?
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那就是项羽现在是霸王,天下都是他的,他想干嘛就可以干嘛,想干谁就可以干谁。
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在群雄逐鹿连载反复介绍过,项羽嫡系只有江南八千子弟兵,加上江北项家本部的人,最多不会超过二万。
楚国有很多大佬,他们论硬实力都不比项家弱,项羽即便现在威望大涨,他真正崛起也就一年多一点,哪怕在楚国他也远没到说一不二的地步。
(详见链接《新天下总设计师》、《项羽VS宋义》)
回顾下《三个男人一台戏》,项羽能够真正坐稳联军盟主的位置,靠的就是章邯等人同意率部和他合作。
如果项羽此时不守承诺,想把章邯的关中给吞掉甚至哪怕只是占据一块地盘,都会彻底激怒章邯、司马欣等人。
如果项羽和章邯、司马欣等秦将出现火并,那等于是自己动摇自己的根基。
一个玩不好,项羽在关中当场报销也绝非不可能。
人们在讨论项羽要不要定都关中时很容易忽略掉章邯、司马欣等人的意见,也许是因为认为误以为章邯等人的兵已经都被项羽坑杀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章邯、司马欣等人作为光杆司令,当然没有和项羽讨价还价的余地。
不过我们在群雄逐鹿连载里(链接:《项羽真的坑杀了二十万秦军吗》)已经仔细论述过,章邯等人现在不太可能是光杆司令。
好,我们就当章邯、司马欣等人高风亮节,或者就当扁舟你说秦军大部分并没有被坑杀是在虚构历史。
那咱们再想想,项羽的部队基本都是楚人,他们的土地和财富都在江淮家乡,他能坐的稳关中吗?
我们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生产力远远不足以支撑庞大的职业士兵,当时的所有国家的部队都以“更卒”为主。
简单来说就是士兵们都要自己种地来获得粮食和收入,打仗只是为了立功得到爵位后能分到更多的土地。
秦帝国乃至汉帝国早期,职业士兵数量很少,甚至国家提供衣食的半职业士兵都非常有限,绝大部分士兵是以徭役的名义征发。
也就是说当时的大部分士兵都是一边种田一边打仗的,甚至打仗需要的粮食物资也要自备。
(帝国兵制可以参考《一封家书》和《扶苏之死》)
了解了基本背景,咱们现在就把自己当成一个项羽部队里的兵或者基层军官,思考一下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
我的土地、家人和所有财产都在老家,你现在和我说要定都关中,那我总不能年年花几个月两头跑吧?
那我被封赏的土地就只能放在关中了。
这就意味着我得全部重头再来,重新整地、重新购置工具、重新熟悉土地。
而且第一年由于没有收入,我还得忍受青黄不接的巨大痛苦。
这么一算,即便项羽给我赏赐了爵位和土地,我要获得收益却要等很久以后。
收益来的少点也就算了,更重要的是古代可不像现代,几千里的搬家成本非常高,几乎不可行。
那么要在关中定居,我就需要重新建造住宅,重新归置家具,耗费一大笔钱。
而且我还有父母和老婆孩子啊,这些家人要不要搬来关中?
搬过来路途遥远搞不好会有死伤,而且几千里路走上一两个月必然有大量开销,项羽给我报销的可能性太小了。
我辛苦打仗出生入死,奖励没拿到还要被如此折腾,我能接受吗?有人要我跳起来反了他只怕我真会忍不住吧?
好,我们当众多士兵们都是木头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问题是项羽非得在关中折腾是为了干嘛呢?
你把部队留在关中了,将士们大佬们在江淮可是有着大把土地的。
你现在主力放在关中,江淮的土地大半只能抛弃吧?
这么多肥沃的土地留给江淮后方的怀王、吕臣父子、陈婴等大佬,他们不得乐死啊。
如果项羽这么操作了,项羽这得有多二啊!
可能会有朋友有疑问,你说项羽定都关中这不好那不好的,那最后刘邦以关中得到了天下,你这白白便宜了刘邦啊。
我再犯二,只要我不便宜刘邦,天下不就是我的了嘛。
可是这种说法假设了一个未必存在的前提,那就是刘邦纯粹是因为项羽脑子进水让他留在关中附近而得到天下的。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甚至我们换个角度,刘邦团队以外地人的身份经营关中真的比以本地人身份经营江淮更有利吗?
刘邦四月到汉中,八月就冒着巨大危险拼死也要打回关中!
一年后关中还没拿下,刘邦的部队就巴巴的赶到千里之外的彭城(今徐州,项羽西楚国的首都)去送死!!
为什么?真当刘邦犯二?
项羽假如定都关中会面临的问题,刘邦一个不少全部都遇到了。
面对众多将士的根本诉求,刘邦只能冒奇险深入敌后,否则他就会被利益严重受损的关外将士们撕成碎片。
我们后面会给大家介绍,为了解决以外地人身份空降关中的诸多难题,刘邦团队付出了何等艰难的努力,做了多少艰苦卓绝的工作和让步。
刘邦最终定都关中实际上也是反复权衡之后的选择。
刘邦称帝的地方并不是关中,而是江淮边缘的定陶。
这说明刘邦团队一开始的计划就是坐镇江淮,只是仔细权衡后发现自己无法在江淮立住脚。
刘邦此时只是和众多合伙人联合起来击败了此前公认的最高领袖项羽,并没有真正完成天下一统。
韩信、英布和彭越都有着雄厚的实力和广阔的地盘,他们的势力已经把江南团团包围。
当时的刘邦有多种路线可供选择,经过仔细比较后,刘邦团队放弃了江淮并为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做出了大量的的政治经济交换。
此后汉帝国的首都是洛阳而不是长安。
后来有人提议应该把政治经济中心放到关中,定都长安。
为此刘邦召集了几乎所有的高级官员,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大讨论。
当时普遍高级官员的意见并不统一,很多人觉得应该迁都长安,很多人觉得应该定都洛阳,两种意见势均力敌。
最终是由于张良力主迁都长安并且提供了详细方案说服了刘邦,才下定的决心。
汉帝国初期的绝大部分高级官员都是军功起家,作为时刻在一线打仗的军事专家,我们可千万别以为他们都是打酱油的角色。
大伙对定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有着激烈的讨论,这本身就说明定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都有着充分的理由和各自的利弊。
首都的选择代表的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分配秩序。
简单来说如果定都洛阳,普遍中层和基层的利益会得到保障,但是中央今后的扩张会面临瓶颈。
定都长安对于中央的安全和扩张更有利一点,但是普遍中层功侯和基层军官的利益会受到不小的损害。
最终定都长安绝不是简单的做了个选择题,而是综合两种模式采取了复杂的折衷路线,尽可能的解决了各方的利益诉求。
这些都是下一部连载的内容了,我们这里不多展开了。
归根结底,刘邦团队击败项羽团队是各层次各领域的充分较量的结果,其成败有着非常复杂的因素。
在这其中,关中的地利因素未必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甚至单纯与江淮比较未必是优势。
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下,如果项羽真的脑子进水了坐镇关中,让刘邦有机会回到江淮,胜败就能颠倒吗?
扁舟认为,这样的结果刘邦不但会赢,而且可能赢得更快更轻松。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上面说的终究也是空对空,我们不妨稍微量化下。
我们用打分的方式来描述关中与江淮的战略选择,会相对比较直观和容易理解。
我们假设关中地利就是最好的,能打95分,江淮只有90,河北只有85。
但是必须要结合刘邦、项羽都是江淮团队,秦末军队以徭役为主要组织方式,秦帝国和楚王国众多势力等等多方因素扣分。
定都关中要扣30-40分,定都江淮只要扣10-20分。
最终项羽团队给关中60分左右,给江淮70分左右,其他什么河北山东河南都只有3-40分,由此项羽选择了江淮。
当然咱们离楚汉已经2000多年了,很多东西都很模糊,不同的后世读者完全可以做不同的打分。
比如读者完全可以认为关中就是100分,江淮就是50分,我们谁也没办法说这个是对还是错了。
但我们至少能了解到项羽团队做选择的根本背景,至少能意识到他们要考虑的多重因素。
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觉得可以很快得出某个简单结论,未必是因为我们聪明,更可能是我们忽略了很多关键因素。
楚汉争霸连载开篇就项羽是否要坐镇关中连续讨论,并不是简单的想要就此得出一个明确的对错。
我们更多是想要告诉大家,本连载的基调也许和很多描述秦末汉初的历史读物稍有不同。
我们秉承这样的理念:不是一两个英雄人物拍拍脑袋定个三岁小孩也能说得头头是道的奇谋妙策,就能决定历史的走向。
历史是所有人共同书写的,历史大事是所有人的合力共同决定的。
我们接下来就是秉持这样的基本原则一个个去欣赏楚汉争霸中无数耳熟能详的故事,得到全新的感悟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