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十八)
从公元前206年八月到公元前205年2月一共半年时间。
这应该是刘邦极为开心的半年,因为这半年来他的汉王国获得了太多的胜利,一扫鸿门宴以来的阴霾。
现在汉军已基本清理了关中,只剩下章邯被包围在废丘苟延残喘。
在关外,汉军连续消灭了西魏、河内、河南和韩国等四个诸侯,夺得了大片肥沃的土地。
尽管项羽也在山东使劲折腾,看起来挺吓人。(链接:《项羽伐齐》)
但刘邦现在已经拿下的地盘并不比项羽手里的江淮加山东小,即便项羽拿下山东,刘邦也足以和其掰手腕。
此时刘邦的心里多半是不想折腾的。毕竟新打下来的土地太多,战争进行得太频繁,汉王国和汉军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秦末汉初还处于轮耕时代,土地产出很低,部队多不是职业士兵,打仗往往以徭役形式征发,多数士兵还要自己负责衣食。
这也意味着生产非常的脆弱。
一旦人力长期从事战事,后方就缺少生产者,政权随时可能处于崩溃状态。
事实上这个夏天关中就遭遇了大饥荒,一度让汉王国濒临夭折。
另一方面,在汉中时士兵们大多没有被封赏土地,现在关中也拿了,关外也打出去了,也该封赏将士们了。
可是汉王国掌握的土地和粮食都不太充足。
跟随刘邦南下汉中的部队不下五万,而且基本都是外地人,这些人刚刚经历大战功勋卓著,需要分配土地。
关中的诸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都投降了汉军,他们和他们的团队也需要土地。
连续两年的大战乱,数十万部队的长期驻扎,来自项羽团队的破坏,都导致关中的粮食储备已经耗尽。
何况此时章邯仍然率部在关中平原腹地负隅顽抗,大批汉军在围困章邯。
这也导致关中平原腹地大片土地暂时不可用,数万将士围困敌军又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供应后勤。
刘邦团队为了解决土地供应的不足,采取的措施是:
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
这里的“故秦苑囿园池”是指的秦帝国的皇室土地。
帝国皇帝有着专门保卫自己的武装部队,有数以万计的宫女和太监,还有一大堆富甲天下的皇子皇孙。
整个皇室每天需要消耗的粮食物资是惊人的,因此帝国设有定点供应皇室开支的皇家园林。
这些皇室专属的园林土地面积通常都很大。
现在的秦帝国皇室已经基本被消灭干净,这些土地自然就可以被释放出来用以增加土地和粮食供应。
除了土地粮食物资不足,汉王国的人力也严重不足。
汉军主力跟随汉王去汉中的只有三万,加上前来混封赏的慕从者,汉军总数大约五六万。
目前汉军在关中还在围攻章邯,对关东又四面出击连灭四国,这么多新吞并的土地需要大量士兵镇守。
仅凭汉军南下汉中的这五六万人肯定是不够的,汉军需要大量补充人员:
施恩德,赐民爵。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关中卒从军者,复家一岁。
上面这段是刘邦解决人力问题的政策,其核心思路是巴蜀和汉中民众主要服务后勤,关中民众作为主要兵员。
所以蜀汉民众免去两年租税,关中从军者免去一年田租和户税。
为了更好的激励民众尤其是蜀汉民众提供后勤,还放开爵位限制,允许根据后勤运输的功劳授予普通平民爵位。
秦帝国和此前各国爵位主要授予军人,平民要获得爵位很困难。
汉王国把后勤供给人员也算进军功记爵位,无疑会形成强大的激励。
汉王国的一系列政策并不是孤立的,必须和刘邦团队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和财政政策相结合才有可能产生效果,不然这些政策就会成为一简空文。
(见链接《刘邦怎么玩》、《刘邦击败项羽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汉王国要推行的新政实在很多,立即发动新的大战实在超出了新政权的支撑能力。
虽然项羽最近陷在白银山东的泥潭里,但刘邦最近吞的地盘可不小,即便项羽拿下白银山东,他也实在有足够实力与之抗衡。
但刘邦的最终却出人意料的决定立即东出,发起危机重重的千里远征。
官方史料对于刘邦为什么突然远征的解释非常有戏剧性。
据说一个叫董公的老者在半道拦住正在出巡的刘邦。
董公说项羽居然杀了义帝,要知道义帝是项羽的主子,也是天下共主,项羽犯上作乱,是人人痛恨的乱臣贼子,我们要代表天下正义人士去讨伐他。
刘邦觉得董公说得很有道理啊,于是大哭三天,为突然为死了五个月的义帝发丧,随即大军东进攻打项羽。
其实这种官方资料说的都是官话,往往也是一堆废话。
所谓为义帝发丧,无外乎向天下诸侯声明,刘邦仍然尊重义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无意凌驾于诸侯之上。
这些官话对于拉拢诸侯,结成统一战线当然有重大意义。
但这些都是做出决定以后的附带动作,绝不是做出决定的原因。
楚汉春秋里记载说董公因为这个功劳居然在八十二岁时被封为成侯。
根据功侯表的记载成侯董渫是个宿将,其履历似乎与董公并不太重合。
不过即便这个董公不是后来封侯的董渫,其经历也传奇到令人称道。
董公以新成县三老的低微身份,被官方认定为刘邦东征项羽决策的关键干系人!
这可是青史留名啊,要知道整个《高祖本纪》不过万来字,包含了刘邦创立和建设一个大帝国的全部历史。
要在这样高度凝练的历史中留名可想而知有多难。
可以说,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包含着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政策和事件。
那董公是怎么挤进这个大事件的呢?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就在一个月前,汉王刘邦创建了三老制度。
新城三老董公正是这个独特的三老制度的第一次应用,为今后该制度的运转提供了标准范例。
三老这个名词大约在周王朝时期就有出现,秦帝国也许也有三老。
但此时刘邦建立的三老制和过去的三老不是一回事,可以说只是借用了一个名称。
汉王国的三老只是一个人而不是三个人,他的职责说起来很模糊,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民意代表。
更具体一点三老主要负责在以下两个场景中出现:
在县级案件与事务出现纠纷时,代表民众与县官进行协调;
当纠纷或矛盾涉及县级干部无法决定的政策问题时,有资格越级提出建议。
从这个层面看三老非常类似于后世的“人大代表”。
三老的创立被写入本纪,代表官方把其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
因为这项制度创新代表了刘邦团队一贯的基本原则,也是刘邦团队显著区别于同期其他团队的基本原则。
简单来理解,刘邦团队非常看重能够及时响应的迭代运转。
在《秦帝国的灭亡》连载里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和秦二世都亲身感受到了基层的巨大问题,都非常担忧与不满,他们做了很多的改变。
但是他们的改变不但没有带来好转,反而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刘邦对此的总结就是:秦始皇秦二世想要改变从方向上来说是没问题的。
他们难堪的失败不在于改变,而在于没有基于反馈做实时迭代。
当改变只来自于拍脑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当制度的运转缺乏反馈与迭代调整机制,那么改变不但不会带来好转,反而会越来越不切实际,破坏本就脆弱不堪的现状,甚至引发整体崩溃。
新成三老董公恰恰就为刘邦团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迭代范例。
到底是要冒险东进,还是要闷头发展?
刘邦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洛阳附近的三老们,为什么要交给他们呢?
因为刘邦非常想知道刚刚得到土地封赏的基层将士们的反馈,这关系到他的根基。
刘邦团队夺回关中后,必然要兑现相当一部分承诺,兑现部分对军功阶层的封赏。
此时关中还在围攻章邯,很多土地没法分配,而且汉王此后把政治中心放在洛阳,因此自然会有很多军功将士们的土地被封赏在洛阳周边。
但是这些功勋将士们对其封赏满意吗?他们到底有不有意见呢?
刘邦坐在王宫里高高在上的听各方意见,听到的都是和基层隔了很多层的意见。
甚至只能是各大佬各山头为了自己利益在那扯来扯去。
三老制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准确了解和响应基层反馈而创立的。
而董公第一个向刘邦提出反馈,他细致的工作和详细的介绍说服了刘邦,让刘邦意识到基层很不满,基层的凝聚力在急剧下降,基层非常渴望回到家乡。
至于为什么基层不满,我们此前已代入将士们的角度为大家做过很详细的解释,这里就不赘诉了(链接:《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
大家肯定会怀疑,你前面说慕从者们都吵着要去巴蜀(链接:《萧何月下追韩信真相探析》),怎么现在又说他们吵着要回家呢?
其实这是两拨不同的人,慕从者是得不到爵位或者有爵位不能兑现的其他团队成员,他们就是为了要地要财。
那些从丰沛、砀郡、河南等地方跟随,本来已经在关东拥有土地的山头,他们是对留在关中洛阳严重不满的主力人群:
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
汉帝国成立后高祖皇帝立即颁布了上面的诏书。
里面的诸侯子是当时的专业名词,专指跟随刘邦的各诸侯国能和王室搭上关系的身份较高的人。
这里的关中包含洛阳地区,因为当时刘邦在洛阳定都。
诏书指出,来自楚地的元老以及六国诸侯贵族从军者如果留在关中和洛阳,免税十二年,如果回原籍只免六年。
这充分说明对于那些楚地元老以及砀郡、河南各郡加入的豪强,为了让他们留在关中一带,刘邦承诺会给予远高于回原籍的待遇。
可以想象,开始的时候无论刘邦怎么承诺他们都很难老实待在关中。
毕竟他们本身有地有人,一直流浪外面不回去,利益损失太大。
所以尽管后来东征的结果很不好,但刘邦对于当初东征的决定并不后悔。
他仍然觉得这是正确的决定,把其决策作为正面典型加以宣扬,留入正史。
因为刘邦认为不东征,队伍的凝聚力就会丢失,那可能会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