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十九)
彭城之战在历史上很有名。
因为按照史书记载,此役项羽居然以三万部队大败刘邦五十六万大军。
据说项羽大王一个冲锋就杀了十多万人,又一个冲锋,又杀了十多万人。
总之汉军屁滚尿流的逃跑的时候,睢水都被数以十万计的尸体给堵住了。
基于彭城之战,后世更是发挥出了无数的议论。
别说一般的历史爱好者,很多专业历史学者也津津乐道所谓的三万大败五十六万。
一些大名鼎鼎的历史学者干脆还凑个整,把刘邦的汉军来个四舍五入,说是六十万大军。
然后装模做样的分析,刘邦六十万大军都被项羽全歼了,但是对刘邦也是塞翁失马。
因为刘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军事能力比不上项羽,于是他放手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更会打仗的韩信。
终于,汉军有了可以和项羽交锋的主帅,为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好像打仗就是刘邦、项羽两个人的事,好像几十万大军没了眨个眼总结个经验教训就能过去。
至于项羽方面,专家们就分析得更加“透彻”了。
总之,项羽是中国“骑兵大兵团作战”的创始人,因为三万人从山东赶回然后还能击败几十万大军,这不是骑兵是什么?
专家们把史书中项羽和楼烦骑兵的片段关联起来,信誓旦旦项羽开创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正是凭借对骑兵部队的开创性使用,使得项羽得以纵横无敌,开创战争史上的奇迹。
真应该把众多专家们扔到没有高桥马鞍和马镫的马上,哪怕让他们骑个十分钟也好!
看看他们倒是还能不能坚持什么“骑兵大兵团战术”!
要知道,最爱国的历史爱好者也只敢说西汉中期以后可能出现过高桥马鞍与马镫的雏形。
没有高桥马鞍和马镫的骑兵,根本不具备集团冲锋需要的纪律性和战术执行能力。
这种条件下的骑兵部队主要用于辅助作战和流动袭扰,无法成为主战兵种。
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所谓的汉军五十六万大军这么明显不符合任何军事常识的数字,却被很多学者轻易的选择相信。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在汉帝国的官方记载里,都没有五十六万的说法。
所谓的汉军五十六万大军,是项羽一系的记载。
汉帝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早中期把项羽定性为承前启后的实质帝王,所以保留了大量西楚的官方记载。
(链接:《司马迁为什么夸大项羽》)
也就是说,所谓的彭城之战项羽西楚部队三万击败汉军五十六万只是来自号称。
而且不是刘邦号称有五十六万,是项羽号称击溃了汉军五十六万部队。
一方政权时不时来个“号称”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后世众多学者要把号称当成事实。
两百年后的昆阳大战,刘秀一系号称击败了四十多万帝国大军。
不过最坚定的粉丝也知道这所谓的四十万被击垮时也没集结完毕,前线能有个十万也是乐观估计了。
赤壁之战就更了不得了,东吴号称我三万击败曹军八十三万,比项羽还有牛1.5倍。
不过大约是小说《三国演义》实在太出色了,曹粉也有不少,所以在曹粉的坚持下,大伙都承认曹军前线远没有这么多部队。
总之,这种吓人的号称历史上确实多的是。
什么南朝动辄击败北朝大军五十万、一百万啊,什么金军两万大败辽军七十万啊,什么后金大败明军四十八万啊。
不过大伙都心知肚明,所谓的号称都是做不得数的。真正前线参与战斗的,基本都在几万的规模。
项羽的所谓号称又哪有可能例外呢?
当然,后世学者大多直接采信所谓的五十六万一说,大体是出于对司马迁的推崇,想象一番司马迁的“高风亮节”。
总之司马迁作为伟大史学家,顶住压力记载官方讳言的刘邦的失败。
所以高祖本纪和汉军一方诸多纪传不写刘邦有五十六万,但是在项羽本纪告诉大家真相。
实际上这是大多数学者对纪传体的意义缺乏基本了解所致。
留下来的历史记载是各方说法的集合,优秀的治史者是尽可能留下各方原始记载,而不是强行去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详见链接:《司马迁可信吗?》)
事实上汉军怎么可能集结出五十六万的战斗部队呢?
但凡对部队人数,部队指挥,部队消耗,后勤运输等稍微有点概念,自然会极度怀疑这样的数字。
五十六万战斗部队,洛阳到彭城超过一千里的补给线,需要持续的后勤补给人数至少翻番。
也就是说在四月春种时节,汉军这次至少动员了一百万以上的脱产人员,这可能吗?
秦帝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众说纷纭,人口专家葛剑雄先生认为能到四千万,其他人多认为在二千万左右。
但是大家都认可汉初人口肯定没二千万,楚汉时最多也就二千万出头。
汉王国关外的地盘刚刚拿下来一两个月,可动员的部队非常有限,出战部队主力来自大关中地区。
而目前关中的人口撑死了也不会超过五百万。
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关中卒从军者,复家一岁。
这是大战前颁布的军事参与者的免租税政策,明显可以看出巴蜀和汉中民众以运输物资为主,部队主要来自关中。
现在章邯还在关中腹地负隅顽抗,至少有数万部队在围困他。
如果真在彭城被项羽歼灭五十多万,那汉军整体作战部队就到了六十万以上。
此后还要源源不断的从关中输送兵力,不断继续与项羽主力大战,还开辟多个战场与众多诸侯作战。
这么算来汉军的兵力简直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
这是需要轮耕的年代,粮食产量至少比后世少一半,几年时间上百万大军玩似的死了来,来了又死,真当士兵是变戏法变出来的?
实际上彭城大战时汉军整个编制也未必有五十六万!
我们即便非得相信项羽的号称有根据,汉军总编制能到五十多万,但五十六万编制中又能有多少战斗部队?
当时还是轮耕制,土地产量低,帝国养不起太多职业士兵,士兵都是“更卒”,也就是轮流服役。
(当时兵役性质已在链接:《一封家书》、《扶苏》等节做过详细介绍,不再赘述)
更卒服役通常是四班倒以上,最狠也就三班倒。汉军自八月以来连续战斗超过半年,所以眼下三班倒已经是极限了。
也就是说即便五十六万都算成战斗部队编制,实际服役的也不会超过二十万。
应该说,汉军在役的战斗兵力短时间内达到二十万是有可能的。
可是二十万部队全部集结在彭城是绝不可能的。
彭城之战是整个攻楚战争的一部分,而攻楚战争是在绵延千里的广阔战场上进行的。
如果汉军把所有部队都集结在彭城,那就意味着上千里防线全部形同虚设。
无论项羽的部队攻击哪里,都可以轻易占领。
我们看下地图,此前可以回顾下《钥匙》一节了解下江淮一带的地形。
楚军项羽部主力在齐国的城阳地区,大体在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地图黄星位置)
汉军首都在洛阳,汉军主力部队在西楚首都彭城,大体在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地图红星位置)
徐州位于淮河水系的泗水流域,沿泗水北上经巨野泽进入黄河水系的济水流域。
楚军从城阳(青岛)西下很快就可以进入济水。此后可以夺取黄河拐角处的要地濮阳。濮阳沿着黄河西上,可以直达敖仓所在的荥阳(今天的郑州)
楚军也可以沿济水南下到巨野泽,攻下重镇定陶,切断汉军归路。
黄河沿线以及南边基于鸿沟的水系拥有众多粮仓,荥阳附近的敖仓更是关中粮食向外转运的核心基地。
如果汉军全部部队都放在徐州,那定陶、濮阳、荥阳乃至洛阳等重镇都会缺少兵力防守。
后方的砀郡、东郡、三川、颍川等河南到淮北的广阔土地都成了漏斗,楚军可以轻易的攻击、毁坏这些地区。
没有了后方运输的汉军堆在彭城喝西北风吗?
实际上史书很清楚的记载了汉军的整个进军过程和大致的战斗序列。
汉军并不是旅游一样一路平推过去彭城的,而是兵分三路层层推进。
(地图来自台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所以地名书写是从右到左)
曹参、周勃、樊哙、灌婴及赵军等部为进攻彭城之北路的纵队,由朝歌经定陶、胡陵,出萧县、彭城;
大体就是从河内出发后到濮阳过黄河,再南下定陶进入淮河水系。
刘邦亲率夏侯婴、卢绾、靳歙、司马欣、董翳和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等诸侯军为中路纵队,由雍丘、睢阳出彭城,张良为军师,陈平为参乘。
中路军大体是从郑州出发,沿运河鸿沟直接进入淮河水系。
薛欧、王吸、王陵等为南路纵队从南阳出发经叶县、阳夏,向彭城进军。
这三路纵队在徐州附近的萧县一带会师后,再挺进彭城。
三路纵队一路上攻占了不下十个战略要地和军事重镇,这些地方不可能不分兵防守。
徐州周边的水系四通八达,可以说哪个方向汉军都要留足守备。
汉军没有专门记录彭城前线部队人数的细节,西楚则宣传汉军前线有五十六万战斗部队。
具体汉军彭城集结了多少部队我们已经没法知道了。
不过我们依据军事常识稍微一梳理就可以看出,汉军在彭城前线能有五万战斗部队就算很了不起了。
楚军主力在外,首都被突然攻克,军心上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汉军连续作战,挺进千里进入敌国首都,也有太多问题要解决。
彭城之战实际上是楚军与汉军在军事力量和整体形式差不多均势的局势下进行的一场决战。
只有厘清了彭城战役的基本背景,才能理解之后的一系列战斗和局势的变化头绪。
否则楚汉争霸就成了一系列荒诞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