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刘邦,项羽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二十五)
汉军惨败彭城后一路退守到了荥阳(今天的郑州)一带。
汉军之所以退守到这里原理很简单,这是汉王国进攻前所实际掌握的势力范围的最东边。
现在到了项羽做选择题的时候。
                           
我们看下这张地图就能明白,项羽的西楚国面临的头绪非常多。
对照下之前对西楚国土的分析我们能理解得更清晰(见链接:《自己人的盛宴》)
西楚真正的基本盘其实是江淮下游的会稽、东海、薛和泗水这东四郡。
而且即便是基本盘你还得捏着鼻子忘了这俩月来他们是怎么阳奉阴违欢迎刘邦进城的。
 
总的来说,天下目前成气候的无外乎以下几个诸侯,江淮的西楚、关中的汉国、河北的赵国、山东的齐国。
西楚目前和赵国不接壤,所以需要选择的方向就是到底是反攻汉国还是继续攻齐。
从正常的军事原理来说,继续攻齐理应是比反攻汉国更好的选择。
 
就如同刘邦从荥阳东进彭城要转战千里,项羽的西楚军要进攻荥阳也面临战线过长的问题。
楚军虽然实力最强,但是北边有山东的齐国虎视眈眈,西边砀郡、东郡、陈郡(图中的淮阳)、颍川这些地方都是不稳定不可靠的混战之地。
而且黄河北边的河内郡(地图里的殷国)更是心腹大患。
河内有富饶的土地和人口,这段黄河又相对水流平缓,无论是眼下控制河内的汉军还是可能控制河内的赵军,都能以河内为基地肆无忌惮的骚扰楚军的后勤。
 
但最终项羽团队没有选择继续攻齐,决意率主力反攻汉王国。
既然决定把汉国作为主要目标,就必然要拉拢另外两个强权——山东的齐国和河北的赵国。
尤其是齐国,双方刚刚经历了残酷的生死大战,马上就要讲和可没那么容易。
 
项羽团队对此采取了胡萝卜大棒双管齐下的方式处理齐国的田氏。
大棒是强占了山东南边琅琊郡的南部(山东具体地形请参考链接:《项羽伐齐》):
 
我们简单看下地图,琅琊郡临近江淮,和齐国核心地块济水流域隔着中部山区。
琅琊郡的南部其实是淮河水系,从地理上来说是江淮的范围,战国时楚国比齐国占领这里的时间更长。
田氏的宗族主要聚集在富饶的济水流域,其势力在琅琊并不强,西楚吞并琅琊南部遇到的反抗就不会太强。
另一方面夺走琅琊后就可以构筑一道北方屏障,有力的阻挡住齐军通过陆路骚扰楚军后方的企图。
大棒之后还要给甜枣,这个甜枣就是田假的人头。
田儋战死后,田假就自立为王,被田荣赶跑后他就逃亡了楚国。(详见链接:《伤心万古战定陶》)
项羽攻灭田荣后,再次把田假立为齐王。
项羽随后被迫回师彭城,但带走的只是精锐前锋,齐国境内肯定还留了不少楚军。
可惜田假在齐国的威望实在一般,即便有留守楚军协助作战,也无法抵挡田横团队,大败之后再次逃亡楚国。
 
田假的这份战绩让项羽团队明白,留着他已经没太大意义了。
相反杀了他反而有那么点意义:
毕竟当年项梁宁愿冒兵败身死的风险,也不肯杀了田假丢掉这张牌。
项羽现在把田假杀了,可以传达出强烈的无意再插手齐国事务的信号。
面对项羽的示好,田横也就坡下驴,至少明面里齐国不再和楚国作对,让楚国暂时解除了后顾之忧。
 
齐国的问题勉强解决了,赵国的问题也需要马上处理。
我们反复解释过,从彭城去打荥阳,就是从淮河水系通过人工运河鸿沟向黄河水系进发,这其中河北的态度很重要。
如果赵国和关中的汉国保持合作态度,来自河北的部队随时可以渡河南下骚扰楚军漫长的后勤线路。
如果控制大同地区(代地)的赵国愿意和江淮的楚国合作,那么他通过山西可以随时威胁关中,能极大的牵制汉军。
 
项羽团队和刘邦团队为了拉拢赵国都做了不少的工作。
汉军当初为了争取到赵国,不惜做出低头答应赵国无礼要求的样子,送了个和张耳长得很像的人头给陈余。
张耳死没死陈余未必不知道,不过即便知道刘邦在糊弄,陈余仍然适度的摆出支持汉王国的立场。
原因很简单,当时众多大佬们的一致诉求就是阻止项羽吞并山东,刘邦愿意打头阵那陈余自然是何乐而不为。
 
现在局势翻转,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楚军变得更加强势。
项羽想要争取陈余的支持只会更加困难,他为了拉拢赵王国做出了很多许诺,核心内容大体上是同意与赵国瓜分汉国。
这么说并不是单纯的基于猜测,而是有一定的史料支撑。
功侯表记载缯贺是派来协助刘邦的赵军指挥官,彭城惨败后刘邦特地请他率军留守彭城以迟滞楚军的追击。
 
陈余就派了几千边缘部队跟随汉军攻楚,纯粹是为了做做样子。
以这么点兵力缯贺却敢留在彭城并且毫发无损的返回了赵国。
看来无论刘邦还是缯贺都知道项羽不会攻击赵军,缯贺留彭城实际上也是借机代表赵军与项羽谈判。
从结果来看项羽和陈余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毕竟刘邦手握着前赵王张耳,谁都知道他背后的狼子野心,陈余是不可能和刘邦互信的。
不久后陈余就以刘邦送了个假张耳人头为借口公开与汉军决裂。
此后赵国和楚国一起扶持被刘邦灭国的魏豹复国,赵国趁机把整个山西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严重威胁汉国后方关中的安全。
 
看上去项羽基本完成了统一战线的工作,得以腾出手来全力攻击汉军荥阳防线。
但这个统一战线无疑是极度脆弱的。
比如说齐国的田氏虽然和楚国议和了,可是挂着田氏旗帜的彭越此后却仍然频频骚扰楚军。
而赵国虽然和楚国形成了一定的合作,但是赵国很快就被汉军偏师击溃了。
 
归根结底,楚军从彭城转进千里进攻汉军的荥阳防线,战线过于漫长,离根据地过远。
楚军主要部队都驻扎在河南这个四战之地,各方势力随时有机会严重威胁其漫长的后勤线路。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进攻荥阳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战略选择。
可以说楚军最后的失败就是因为被汉军少量兵力在荥阳拖住,得不到任何进展。
 
后世的战例向我们说明,江淮政权要想一统天下,拳头首先肯定是要打向山东。
占据了山东以后,后勤线路就变得非常安全。
此时再向荥阳进军,就不需要走漫长且缺乏保护的鸿沟水系,而是直接走黄河。
或者南北两路楚军夹击荥阳。
 
汉军能够在荥阳长期相持,彭越率领的部队在东郡袭击楚军后勤线路是很关键的因素。
如果楚军能够拿下山东,那部队的后勤就是濮阳进黄河,彭越的部队再敢到东郡闹事,后背就在楚军眼皮子底下。
可以说楚军随时可以包了彭越的饺子,他再想干扰到楚军后勤难度要大很多。
 
另一个层面,楚军攻占山东后汉军现有的荥阳防线也几乎没法维持。
因为荥阳防线整体都位于黄河南岸,就是专门针对从南线走鸿沟水系过来的敌军。
楚军一旦手握山东,直接从濮阳走黄河一路直达洛阳北边的孟津一带,根本就不用理会你的荥阳。
汉军还想据险固守,就只能在洛阳到函谷关一带做文章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荥阳附近的敖仓必须送给楚军。
 
即便你能把敖仓的粮食都提前搬走或者毁掉,你也阻挡不了楚军获得一个重要的根据地。
以敖仓为转运基地,楚军可以迅速获得河南的丰富的物资供应,汉军将处于全面被动挨打之中。
 
当然我们可能会想,到时候楚国太强,赵国肯定就会和汉国联手。
但是拥有了山东的楚国选择权很多,他完全可以先渡过黄河进入一马平川的河北,把赵国打残。
当坐拥山东的楚国进攻河北的时候,汉军再想玩围魏救赵的把戏就很难了。
因为汉军再想袭扰彭城,楚军主力随时可以通过濮阳—定陶一线南下包汉军饺子。
 
至于汉军主动向濮阳进攻,那正中楚军下怀,到时候楚汉战争的格局彻底反过来了。
不再是楚军顿兵荥阳坚城下一筹莫展,而是汉军顿兵濮阳坚城下坐等死亡。
楚军拿下山东后最有可能的局面就是汉赵联手,然后楚军越过黄河北上进攻赵国巨鹿一带。
唇亡齿寒,汉军进入赵国,协助赵军在巨鹿一带阻止楚军,再上演一次巨鹿之战二。
 
虽然不能说这个路线楚军一定获胜,但是军事上楚军无疑占据很大主动。
那是不是说项羽团队做出了错误的战略选择,从而身陷败局呢?
我们也很难这么简单的指责项羽团队的战略选择。
毕竟一切地图上的战略都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项羽团队未必不想选择正确的北上山东战略,甚至一开始他就是选择的山东战略,但很可惜有心无力。
 
如果项羽团队能像刘邦团队一样,才把洛阳—荥阳一带拿下来三四个月就能让这里成为根据地,他又怎么会不北上山东。
如果项羽团队能像刘邦团队一样,一支偏师就能横扫山西河北,关键是还能坐住这里,他当然也会继续向山东进军。
如果项羽团队能像刘邦团队一样,大后方根据地闹大饥荒,都人吃人要大规模逃荒了,仍然能稳居前线作战毫无后顾之忧,那项羽自然不会错过山东。
可惜的是项羽对此毫无信心。
 
如果项羽再次北上山东还是和以前一样陷入泥潭,好几个月脱不开身,那就变成了白白消耗有生力量。
到时候刘邦休整完毕再来围魏救赵你该怎么办?
你现在很难再捕获刘邦主力了,因为汉军一发现你来肯定马上就逃了。
你楚军又经得起几回这样的折腾呢?再折腾两年把你根据地的物资都搬走耗光,你的部队吃啥喝啥用啥啊?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格局。
项羽团队对于军事和上层建筑的游戏也许很有信心,但是他没有能力搭建一个能够得到普遍基层认可的体系。
项羽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快速吞掉山东,甚至也没有信心和能力有力整合彭城周边的根据地。
所以项羽对和汉军多回合长期斗争失去了信心,他的战略思路只有一个——利用军事优势快速的一口吃掉汉军。
一个以快打慢,一个以慢打快,好戏就此开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