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三十一)
项羽被迫采取重锤出击荥阳的战略,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条错误的路线。(见链接:《项羽的艰难决定》)
可这绝不是说汉军就可以轻松的等待胜利到来。
恰恰相反,这意味着汉军需要面临更严峻、更艰难的苦战。
如果楚军先山东,汉军会有充足的时间整顿内部,消化彭城惨败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今楚军抓住汉军减员严重的档口如影随形猛攻荥阳,汉军无疑会很困难。
这也是项羽的战略目的,我如果能一下就把你击溃了,那我的所有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就好比一场球赛,我阵型再怎么不平衡,如果我一上来五前锋猛攻啪啪啪进了三四个,那你的士气就被击垮了,再有弱点和问题都无所谓了。
现在非常考验刘邦团队的韧劲和胆量。
你到底是选择全员死守荥阳防线呢?还是选择危险的多线作战方式呢?
死守荥阳就好比踢球赛我们常说的摆大巴,不过你上十个后卫没有一个前锋,这大巴真能摆得住吗?
这可不像球赛还有90分钟时限,这是必须要你死我活的生死战场。
如果汉军用所有力量死守荥阳,就变成了与项羽团队耗国力,汉军面临的困难会比楚军更多。
荥阳在白银河南的最西角,汉军长期死守这里就等于把富饶的河南的主动权交给了楚军。
虽然汉军在退守前抓紧时间拉了回清单,短时间对河南的地头蛇很有震慑力(见链接:《下邑会议》)。
但你时刻处于被动之中,长此以往河南各地的地头蛇又会逐渐开始主动向项羽靠拢。
这样楚军就会变得越打越多,越打越强。
何况还有赵国这个变数在。
赵国实际控制者陈余在齐国田荣的协助下夺下赵国政权还不到一年,却已露出他凶悍的爪牙。
赵国抓住汉军彭城惨败的机会西攻山西,南下河内,雄心勃勃。(见链接:《背水一战的大背景》)
汉军如果在荥阳摆大巴就会便宜了赵国,引发两面受敌的危局。
所以我们常说的稳守反击,稳守只是反击的前提,没有反击就不可能稳守。
因此刘邦团队先下手为强组建由韩信、曹参等名将率领的北路军,最终得以在赵国扩张之前出兵干掉他,从战略上来说是非常正确的。
不过正确的战略还需要战术上可靠的执行。
分兵反击必然会抽调正面主战场的有生力量,荥阳战场就必须要面对优势楚军的猛攻。
能不能坚守住荥阳战场,或者说能不能尽可能长的坚守荥阳为河北方面军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就成为整个战局的关键。
但是荥阳不好守。
我们首先要破除一个错觉,就是以为防守就是龟缩在城里不出去。
事实上至少中国战场,没有那种一个口子守住了就可以保住一个大政权的地形,这样的地形大约只会出现在电子游戏中。
现实的防守作战都必然是数百里甚至更广阔战线上多个关键分战场组成的有机整体。
我们看下地图,荥阳防线是由主城荥阳,雄关成皋和物资集散基地敖仓共同组成的三角形立体防御体系。
我们首先来看下成皋。
成皋又叫虎牢关,又叫汜水关,后面两个名字大家都很熟,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三英战吕布的地方。
成皋是由嵩山余脉、黄河以及黄河支流汜水共同组成的。
简单来说就是南边都是山,翻过山就是黄河,汜水在群山中穿过然后汇入黄河,它和黄河交汇处冲刷出了一小片平地。
成皋就是把这片小平地构筑好工事,从水陆两个维度都堵住了这个小缺口。
这样你如果要从东边往西过黄河,就必须经过这个关口,否则就要翻山越岭了,人可以过去,后勤物资可过不去。
所以荥阳防线的根本核心是成皋,守住了成皋就守住了洛阳,就卡住了楚军的西进。
成皋可以说是万里黄河的最后一个关口,黄河向东过了成皋一带就基本上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
而从成皋出来的第一个大城就是荥阳,离成皋大约只有六七十里。
要守住成皋,就必须守荥阳,这也是为什么核心是成皋,但我们通常把战场叫荥阳战场。
原理很简单,成皋是咽喉,但成皋地方太小,无法有效驻扎数万部队以及其所需的物资,所以单纯防守成皋会显得很被动。
另一方面,荥阳是河南首屈一指的大城,如果把荥阳交给了敌人,就等于送给敌人一个绝佳的物资集散基地,敌人就可以充分积聚力量猛攻成皋。
所以要守成皋,必先守荥阳,而要守住荥阳,敖仓的战略位置又变得异常重要,成为战场的第三个关键节点。
原理也很简单,荥阳城虽然大,但要驻扎数万部队和更多的平民,城里存的物资最多供这么多人生存和战斗那么几个月。
因此长期相持下,荥阳城的物资必须从关中运过来,输送过来的物资补给就必须以敖仓作为转输基地。
荥阳城在黄河南岸,离黄河还有大约20里,而敖仓就在黄河边上的敖山,今天这里叫桃花峪。
这里是一片低矮山坡,敖仓大约建在一片小山谷里。
之所以把敖仓选在这个位置,目的大约是看重了这里的地形可以把仓储和防御工事结合起来。
这样敖仓本身不但可以作为仓储,也具备了一定的防御功能,敌军没法轻易攻占。
但敖仓毕竟离荥阳城还有二十里,楚军大军压境的背景下,把物资从敖仓运到荥阳的路途无疑会艰难万分。
为此,汉军修建了兼具运输和防御双重功能的甬道。
所谓甬道就是砖砌的通路,军事甬道往往路两旁会修建简易工事遮挡。
军事甬道隔一段距离还会有简易的箭楼等具备攻击力和使用烽火或响箭等传递信息等双重功能的防御工事。
这样小股敌军就没法攻击到在甬道中运输的人员。
敌军想要截断甬道就需要出动大部队,但敌军毕竟是在围困荥阳,你这里人多了,其他地方人就少了,守军就有机会对包围圈的薄弱处展开突袭。
现在我们就能知道荥阳防线是以成皋为支点和依托,以荥阳坚城、敖仓和甬道为前沿基地,联合组成的防线。
这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立体防御体系。
坚守这样的动态防御体系,既需要依托坚固防御工事死守,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运动作战。
如果敌军越过荥阳猛攻成皋或者敖仓,守军要有能力利用内线速度优势快速包敌人饺子。
如果敌军出动大部队截断甬道,守军要有能力驱赶敌军。
如果敌人出动在成皋或者敖仓方向的部队多,你正面歼灭或者驱赶不了,那你就要围魏救赵猛攻敌军薄弱处的部队迫敌回防。
这样的运动战与防御战的结合,无疑会不断的消耗双方的有生力量。
这尤其对汉军不利,毕竟汉军兵力劣势比较大。
楚军坐拥江淮,部队编制不会少于二十万,尽管由于大多不是职业军人需要分为三班以上轮流作战,但在线的战斗部队也不会少于五万。
而汉军分了大量兵力到河北方向,再加上彭城之战损失了大量精锐,汉军荥阳战场在线战斗部队很难超过三万。
考虑到汉军在彭城之战中精锐损失很大,部队战斗力与楚军相比肯定也会有所差距。
也就是说,楚军在荥阳战场的总战力大约能达到汉军的2倍。
何况楚军还积极扶持地方武装王武,赵军南下河内也会严重威胁荥阳方向,这些都需要汉军分兵处理(详见链接:《背水一战的背景》)
所以长期的消耗战,汉军很难坚持得住。
这也是为什么相持了三四个月后,汉军不得不让韩信把刚刚拿下山西的北路军精锐送往荥阳战场。
从汉军的角度看防线确实岌岌可危,毕竟楚军集中兵力在一个方向,拥有较大兵力优势。
因此正常来说同样的消耗战,楚军肯定会比汉军坚持得更久。
不过楚军也有楚军的隐忧:
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楚军的进攻方向过于单一。
我们一直说防御作战从来不是某一个点,而是一条线甚至整个面。
荥阳战场本身就不是单一的点而是层次分明的防御体系,而荥阳防御体系其实只是关中东向防御体系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
楚军可以沿黄河直接前进到三门峡附近;
楚军也可以从黄河北岸进攻,这样可以直接打到洛阳北边的孟津渡口。
楚军还可以从南边的南阳盆地进攻,既可以北上洛阳,也可以像当年刘邦那样走武关道直接西入关中。
上面这些线路都可以绕开荥阳防御体系,撕破汉军防线。
但是楚军确定的战略使得他没法绕开荥阳。
走黄河或者河北,楚军需要稳定的码头和渡口,但是楚军没有拿下山东,也没有肃清黄河沿岸的东郡,没有掌握黄河重镇濮阳。
南下的南阳和颍川是王陵、张良扶植的韩王等地头蛇的地盘,汉军不久前又在这里扫荡过骑墙的地方势力,楚军一时半会站不住脚。
楚军想去组建水军还是去攻克肃清东郡经营濮阳或者去肃清颍川、南阳打造南路军,都需要派出大量人力。
这样荥阳主战场的压力就大幅减少,刘邦就有了喘息之机利用自己的经济政治优势源源不断的补充人力物力。
如果这样的话,楚军还打什么荥阳,为何不一开始就北上山东走“正道”呢?
所以项羽铁了心只走鸿沟路线就是在荥阳和汉军死磕,这反而让汉军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荥阳防线的作用。
进攻方向单一又引出了楚军的第二个隐患——战线过长,后勤补给非常不方便。
现在楚军势头正盛各路大佬都怕站错队都在观望,一旦楚军久攻不下大伙的态度就会转变。
从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大家肯定愿意帮助汉军阻挡楚军,这样你们谁也吃不下谁,我们才有活路。
所以时间一旦拖长,楚军战线过长的弱点就会充分暴露,楚军将无力专心进攻荥阳。
归根结底,楚军执行的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汉军执行的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
楚军把所有力量都集中成一记又一记朴实无华的直拳,要的是快速KO对手。
汉军则用一只手做手架竭力躲闪楚军直拳,一边不断用另一只手打摆拳勾拳,企图钝刀子割肉耗干楚军。
一个高位紧逼猛攻,一个稳守反击,双方战略目标都异常清晰,战略执行都非常坚决。
这仗就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