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三十二)
项羽团队决定以时间换空间,率领西楚军主力在荥阳死死咬住了汉军。
刘邦团队决定以空间换时间,只分出部分兵力死守荥阳防线。
但荥阳防线是一个动态的立体防御体系,在这里死守需要不断消耗有生力量。
(以上内容详见上节,链接:《艰难的正面主战场》)
公元前205年五月,楚军开始猛攻荥阳,第一次作战汉军全主力出击,在京索击败楚军,遏制了楚军的攻势。
六月,楚军再次进逼荥阳,汉军已经分兵北线战场无力反击,荥阳之战正式进入相持阶段。
大约只过了两三个月,主力消耗很大的汉军不得不从北路军抽调大量精锐南下荥阳救援,救援的部队还包括新组建的灌婴部精锐骑兵。
援军的到来可以有效缓解前线的困局,但是再打下去也无外乎是继续消耗。(见链接:《背水一战的背景》)
援军最多帮汉军再坚持个三四个月就会消耗得差不多,汉军又会回到无力抵挡的局面。
楚军由于兵力优势较大,虽然肯定也在不断损失,但就这么耗下去楚军比汉军坚持得更久。
因此汉军在继续枯燥的消耗战得同时,还必须要想办法减少自己的消耗,增加敌军的消耗。
说得简单点,汉军必须要找外援。
那汉军该找谁作外援呢?
北中国除了楚汉双方还有两大势力——河北的赵国和山东的齐国。
赵国不用多想了,前面分析背水一战几节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汉军已和赵国成为死敌。
接下来的几个月汉军与赵军展开了殊死较量。
既然赵国被定位为和西楚一样的敌人,那汉军就只能找山东的齐国联合了。
然而齐国刚刚摆脱西楚的入侵和西楚达成了微妙的妥协,他们现在没有任何介入楚汉争霸的意愿。
大家可能会问,齐国现在满目疮痍帮不上忙可以理解,那还有个挂齐国旗帜的彭越呀。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彭越不断的骚扰是楚军老是无法集中精力攻打荥阳的关键,那现在的汉军肯定会首先向彭越求援吧。
但实际上,要到半年后彭越才开始骚扰楚军的后勤,现在根本指望不上。
在汉帝国的官方资料里,早在刘邦团队率楚国西路军西征砀郡的时候就和彭越并肩作战过。
战斗中彭越为刘邦的王霸之气所折服,和刘邦结成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此后的彭越就唯刘邦马首是瞻,在彭城之战时期彭越就开始占据黄河南岸的东郡袭扰项羽。
但实际上彭越也好,其他大佬也好,他们之所以会协助刘邦、协助汉军,绝不可能基于所谓的私人情谊。
我们在群雄争霸连载就为大家介绍过彭越。(见链接:《当张良遇上刘邦,老鼠爱上了猫》)
这是一个天生的大哥,这样的人物干什么都必然会从自己和自己小团队的利益出发。
彭越此前在东郡频频骚扰项羽,是因为他拿到了齐国田荣给的将军大印。
这意味着齐国明确为彭越背书,彭越可以拉齐国的大旗在巨野泽西边的东郡兴风作浪。
田荣败死后刘邦接过旗帜成为反楚主力,天下响应,彭越也因此愿意与汉军会师表示臣服。
但随着汉军彭城惨败,彭越开始左右观望,他不会急着站队。
理论上来说彭越这样的小势力最欢迎的就是刘邦和项羽打得势均力敌,谁也吃不下谁。
这样大家都没精力来打其他小诸侯,甚至反而要拉拢其他小诸侯,大伙就比较有机会在两强间纵横开合。
问题是两强是不是势均力敌不是由大伙的美好愿望决定的。
如果汉军没能力抵挡楚赵联合的攻势,那彭越站队到汉军一边就是送死。
你还不如等楚军打到函谷关潼关,最害怕被骚扰最需要盟友的时候投降楚军,那样好歹还有活路。
只有当汉军表现出可以与楚军长期周旋的实力,彭越等大佬才有可能协助汉军。
因为到这个时候出于维持两强平衡的目的,彭越才会愿意帮助相对弱势的汉军。
看来北中国的各方势力很难作为外援了,刘邦团队只能把外援的目光投向南方。
南中国算起来有六个诸侯国级别的势力,分别是九江国、衡山国、临江国和南越、闽越、瓯越等三越。
这其中南越、闽越和瓯越等三国偏居一隅且地广人稀,没有能力对中原局势产生什么了不得的影响。
吴芮的衡山国地盘很小,只包含信阳和大别山区,也没什么实力帮到刘邦。
因此可以求援的对象集中在九江国和临江国。
临江国包含今天的湖北湖南,是当年楚国的根基所在,地盘很大实力不算弱。
不过临江国国王共敖是个独来独往的硬骨头,没有任何愿意帮助刘邦的意思。
项羽败亡后其他还活着的诸侯都得以保留自己的地盘,唯有临江国被汉军消灭。
可见临江国在楚汉争霸关键时期的态度多半是油盐不进的。
这么找了一圈,汉军发现可以寻找的外援只剩下了九江王英布。
为此刘邦派遣随何带领一支由20人组成的使者团队出使九江试图说降英布。
按道理英布是项羽的亲密战友,是项羽当年击败秦军的头号功臣,想要说服英布降汉怎么看也是很难完成的任务。
但随何团队居然完成了这个任务。
根据官方记载,英布降汉完全是因为随何的机智勇敢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手腕。
本来英布连见都不愿意见随何,是随何义正言辞的传达立场,甚至不惜说你要是不见我们就把我们都杀了,这才激起英布注意愿意与其会谈。
会谈的时候随何更是把三寸不烂之舌用到极致,忽悠得英布一愣一愣的,硬是把英布给说服了。
不过英布还有点犹豫不决,恰巧项羽的使者也跑来英布这和英布会谈。
随何一看事态紧急,在他们会谈时直接跑进去宣布英布已经投降汉王,吓得楚国使者赶紧跑了。
随何趁热打铁劝英布,现在事情我已经泄露出去了,你没退路了,赶快把楚国使者杀了吧。
于是英布只好把楚国使者杀了,稀里糊涂的被随何牵着鼻子投降了汉王。
这样的故事可信吗?既可信又不可信。
说可信是因为从叙事方式上看这基本上来自于官方资料,所以他是真实存在的记载。
但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类官方宣传资料的来源和用途,自然就知道他不怎么可信。
获胜的政权成立帝国后,官方资料里往往会充斥着这样的传奇故事。
你想啊,当帝国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和授勋典礼,那会是怎样的场面。
广播里当然要不断的提醒人们“下面是XX方阵迈着雄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XX方阵一贯勇于牺牲,不畏艰难,为帝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接下来领取帝国荣誉勋章的是XX战线的XX同志,该同志对圣上、对帝国有着无比的忠诚,在XX战线做出过XXXX的巨大贡献”。
所谓的随何使九江的故事,无外乎类似官方资料的摘录。
在皇权政治的时代,官方资料通常对于团队的利害权衡很少涉及,对于非嫡系团队成员的利害考量就更容易忽略了。
这是官方宣传的必然特点,因此即便是官方资料在涉及到细节时往往也会充满了传奇故事。
英布这样的一世豪雄,背楚降汉这样决定身家性命的关键抉择,会仅仅因为一个使者的几句话就做决策吗?
如果我们不把政治当童话,不把历史人物当三岁小孩,自然会得出否定的答案。
事实上,英布降汉绝不仅仅是英布和刘邦两个人的事,某种意义上说项羽才是促成英布被迫降汉的关键因素。
楚使者在,方急责英布发兵
在故事之外,史书也记载得很明确,项羽急切要求英布发兵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不妨想想如果我是项羽,我该如何面对英布?
英布本来是吴芮的小弟,而且还是吴芮女婿,最后项羽却把本来属于吴芮的地盘给了他,这显然是把英布当成了嫡系。
但后来项羽攻齐时想要英布发兵协助,英布扭扭捏捏只是象征性的出了点人。
最可怕的是当刘邦率兵攻楚的时候,英布在坐壁上观。
英布是当年项羽部楚军灭秦战争中的急先锋,所部实力之强大人人拜服。
英布如果派出主力援助项羽,项羽攻齐多半会进行得顺利一点。
到了彭城大战的时候,英布如果从淮南威胁汉军后勤,汉军敢进彭城吗?多半是不敢的。
但英布这两件大事上都没有和项羽保持一致。
这只能说明英布已经把自己的屁股坐到了刘邦陈余这些大佬一边,以独立大佬自居。
既然是一方大佬,当然不希望项羽拿下白银山东,希望扶持汉军和楚军相抗衡。
这种情况下,项羽能怎么办?当然是要英布交投名状啊!
总之,你把主力派过来给我去荥阳消耗,那我相信你还认我这个大哥。
如果你不肯交投名状,那咱们就只能刀口上见真章了。
可能有朋友会想,项羽干嘛非得要英布出兵呢?怎么不去要田氏、彭越出兵?
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项羽和田氏、彭越那叫“不打不相识”啊!
楚军和齐军狠狠的做过一场,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两个团队终于不打不相识了,因为再打也无外乎这个结局,谁也打不动了。
楚军和彭越也是来回交手,各自都损失很大,彭越知道项羽不好惹,项羽知道彭越这种流寇滑不溜手,自己根本没精力吃掉他。
楚军还没和英布做过一场,彼此根本无法互信,也不清楚对方是不是好对付,没法形成事实上的默契。
现在汉军在荥阳战场展现了很强的韧性,持久战已成定局。
那如果项羽对英布软弱,关键时刻英布会怎么选择呢?
英布此前已经以一方大佬自居,以独立诸侯的视角在刘邦与项羽间纵横开合。
你不给英布压力,英布关键时刻领衔各方从背后突袭项羽,要求楚汉继续给我相持下去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项羽最好的选择就是强烈要求英布纳投名状。现在轮到英布来选择了。
英布如果决定交这个投名状,那他就必须将嫡系主力送入荥阳战场。
上节我们介绍了,荥阳战场那可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绞肉机式战场”!
更何况此前的经历让项羽已经不可能信任英布。他麾下的九江军进了荥阳战场,肯定被推上去当炮灰。
英布如果跟着项羽走,一个不小心自己的嫡系就要丢个精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布反复权衡后,决定学习田荣和彭越,先和项羽做一场再说,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挂起汉王国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