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丹霞这个词居然是曹丕提出的



本文共3165字|预计阅读7分钟
有这样一个地方,当地人唤它为“阿兰拉格达”,即红色的山,游客称它为“天堂的彩虹坠落人间”,地质学家用“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来形容它,《中国国家地理》则将它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
它就是——张掖丹霞地貌。

图源网图路|七彩丹霞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原本指的是天上的彩霞,晚霞和明月相映成彰,点点繁星在云层间时隐时现,不甚美哉。
连曹丕自己绝对想不到,他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写下的“丹霞”二字,竟在1800多年后成了地貌专业名词。

在1.4亿-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广东韶关的丹霞山还不是山,而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大量碎屑沉积,形成厚达三五百米的红色岩层。
地壳上升后裸露在风雨中,逐渐遭到侵蚀,沉积物氧化成了红褐色的岩石。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同时流水下切侵蚀,红色岩层被切割成一片片红色山群,也就是今天的丹霞山景区。

图源网络|韶关丹霞山
丹霞山的由来是一个沧海桑田式的地质传奇,我们在岩石上能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每一层的沉积时间可达10万年之久。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砂岩,更细的叫粉砂岩。每一层都是时间的证言。
1928年,矿床学家、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在丹霞山开展地质调查时,注意到了这种独特的红色砂砾岩层,以及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和石洞。
冯景兰出生于1898年,河南省唐河县人。青年时期留学美国,1923年学成归国,长期从事地质科研工作,是我国近代地质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驭之一。
他的家庭可以说是院士世家,哥哥冯友兰是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编撰了《中国哲学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巨大;妹妹冯沅君是五四时期名满京华的才女,留法博士,古典文学史家,山东大学副校长。

图源网络|冯氏三兄妹
冯景兰与兄妹两人的人文学科路线不同,他钟情于地质学,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地质学家,中国矿床学的重要奠基人。
这次粤北地质调查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这种独特的红色砂砾岩,冯景兰将其命名为「丹霞层」,韶关丹霞山也因此成了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1938年,陈国达先生把由丹霞层构成的地貌景观命名为「丹霞山地形」,一年后「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被正式启用。
之所以叫地形是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地貌”一词,“地貌”这个词在1950年才被创造出来。
这时候的学者多关注于丹霞的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方面,但「丹霞地貌」的定义则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直至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但是不同辞书和专家对丹霞地貌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相关定义多达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但无论分歧多大,大家对丹霞地貌的形态和颜色有着共同认知。在形态上,“顶平、身陡、麓缓”被认为是丹霞地貌的标准形态,陡崖则是其必须具备的特点;在颜色上,红色调是唯一色彩要素。

图源万图路|七彩丹霞
因此,丹霞地貌的最基本定义就是“有陡崖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这个完全由中国地质学家发现命名的、土生土长的地貌类型,虽然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分布,但我国分布最广。

图源网络|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目前已知的有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市,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比如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甘肃张掖。
但即使同样都是丹霞地貌,外形也各不相同。
比如贵州赤水。这里并没有韶关丹霞山的典型峰丘和突出的石柱式形态,而是发育于群山深处,隐匿在茫茫林海中,遍布峡谷、绝壁、溪流和飞瀑。
在赤水发现许多环状绝壁,这种环形红崖直径可达数百米,它们像一面面环幕一样出现在宽谷和峡谷的裂点上。

图源网络|贵州赤水丹霞
这种“见崖不见峰”、发育巨大环形赤壁的丹霞被命名为「环崖丹霞」,以区别于东南地区的丹霞地貌和西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它只出现在四川盆地南缘川黔、渝三省交界,赤水是其分布中心和最典型的区域。
再比如张掖丹霞。也许你已经看过四川盆地绿意盎然的丹霞,但当你来到西北,这里一定会颠覆你之前对丹霞的印象,张掖丹霞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
因为色彩绚丽,人们恨不得将所有华丽的词藻都献给它,可惜,那些五彩斑斓并不是丹霞地貌,而是西北干旱地区独有的彩色丘陵地貌。
典型的张掖丹霞指的是肃南县的冰沟、大肋巴沟所分布的丹霞地貌。冰沟丹霞因为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长期作用形成,沿着流水切割出的沟壑,有的如城堡,有的如擎天巨柱,有的是或成群或孤立的嶙峋残峰。
但无论是流水切割形成的韶关丹霞,还是瀑布侵蚀形成的赤水环崖丹霞,还是季节性流水冲刷形成的张掖冰沟丹霞,它们都各有千秋,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的河西文化之旅将要走进的张掖丹霞地貌形成于600万年前,在这个群星璀璨的第三纪晚期,亚洲的喜马拉雅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非洲的阿特拉斯山、南美的安第斯山、北美的落基山都在悄然崛起,开始它们成为世界名山的漫长之路。

图源万图路|七彩丹霞
虽然历史悠久,但张掖丹霞真正走近大家视野的时间不超过20年。它能被发现被发扬,离不开一位农民和一位军人。
2002年4月,陕西报社的记者王学怀途经倪家营时偶遇了40岁的农民,雷兴义,他一边闲聊一边问路,想问问这边有什么好看的风景吗。
雷兴义,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红山湾村人, 因为自小随父亲放羊、几乎跑遍了红山湾村方圆几十公里的每个山沟,村庄周围的山山水水自然都装在他的脑海里。
雷兴义便带着王学怀去了自己每天都要经过的彩色丘陵。
当王学怀走近红山湾村后山坡的山丘,看到五彩斑斓的壮阔丘陵时,他顾不得长途奔波的疲惫,一边忍不住惊叹,一边跑上跑下、对着各个角度的丘陵不停地按动相机快门。
一直拍到太阳落山,王学怀才停下来,他问面前这个憨厚的牧羊人:
“你们有这么珍贵的旅游摄影资源,为什么不开发利用?”
雷兴义则回答——
“我们没有出过远门,以为天下所有的山和我们这里一样,都是五颜六色的。”
王学怀告诉雷兴义:“不对,这里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应该好好开发利用,只是现在交通不便,如果能修条路让汽车开进去,那么用不了三年,我敢保证这里一定会成为热门景点。”
这一趟偶然的相遇改变了雷兴义的人生走向,雷兴义被触动了。
他意识到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山原来不是普通的山,而是可以带全家人、甚至全村人脱贫致富的风水宝地,也许,仅凭这片光秃秃的山头就能过上好日子。雷兴义决定全力开发这片彩色丘陵。
但个人要开发旅游景点谈何容易?看着是短短4公里的路,可设计公路要钱,雇佣铲车挖路基要钱,就这两项费用加起来都要5万了,雷兴义的妻子孩子认为风险太大,坚决反对。
好在雷兴义本人很有魄力和胆识,他变卖了自己辛苦养大的羊群拿到了2万块,又狠狠心贷款借了3万块。路基是搞好了,但家里也实在拿不出钱请人填整路面了,于是雷兴义撸起袖子自己干活。
看着丈夫是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妻子只好帮着丈夫一起修路。夫妻俩用了整整两年,靠着镐头、铁锹和拖拉机,终于修通了从村口到观景台4公里的观光路。
公路修好后,雷兴义又去平整了观光台,设立了标志牌、路标等基础设施,办起了摄影山庄接待游客,在全国各地摄影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除了老雷以外,还有一位喜欢摄影的军人——郑复新,也为让张掖丹霞公之于众、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郑复新以大校军衔任张掖军分区政委,2002年10月,他偶然来到这里,被这片连绵起伏、色彩艳丽的山丘深深吸引住了,他将身上携带的所有胶片都用在了这里。
后来一直到03年8月,他多次来到这里进行全方位拍摄,并在请教兰州大学地质教授后确认了这里是丹霞地貌。
2003年10月,《兰州晚报》用整版篇幅,以《那种美令人炫目——张掖丹霞地貌揭秘》为题,在国内首次发表了郑复新的多幅摄影作品,全面介绍了七彩丹霞的发现过程。
2004年6月,香港《中国旅游》画报用四个版面刊登了郑复新的摄影作品,并分别用中英文介绍了他的拍摄过程和使用的器材。这是国际上最早对张掖丹霞地貌的报道。
网络上关于雷兴义和郑复新到底谁才是发现张掖丹霞的第一人有很多讨论,在此,我们无意争论,只想透过两位普通人的经历来浅窥一下张掖丹霞的发展史。
张掖丹霞,也经历了从一个当地人见怪不怪的土山丘,到被认为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我国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的复合区域。
各大电视剧、电影也格外偏爱这里,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钱雁秋的《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都曾在这里取景。

图源网络|《太阳照常升起》剧照
还有白永成导演的、脱贫攻坚主题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拍摄地就在甘肃张掖,故事发生在丹霞地貌旁的丹霞村和焉支村,剧中不少场景可以一览丹霞地貌。
点击下方图片参加三月份的赠书活动:

万图路
河西走廊旅图计划
现已全面上线
第一期:2024年03月28日
第二期:2024年04月04日
第三期:2024年04月11日
第四期:2024年04月18日
第五期:2024年04日25日
6280元/成人丨4680元/儿童
8人以上成团,20人满团
如未满足成团条件则全额退款
点我立即报名


添加客服
旅图正式开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