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中国的房地产经济慢慢兴起,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成为房产经济的“温床”,孕育了中国第一批房产公司。至1995年,房产已经开始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散,甚至连东北都受到了影响,哈尔滨、长春等城市不断建设新楼盘,吸引居民购房入住,由此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数亿元,令人瞠目结舌。
实际上,适当的搞房地产,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房地产一方面可以加快城镇化,吸纳更多的人口,另外一方面也能为政府创造不菲的财政收入,可谓一举两得。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完全将经济重心放在房地产上,就会造成经济“畸形”,届时房地产会挤压其他行业,霸占大量社会现有资源。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房地产链条便会瞬间崩溃,进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以海口为例。在海南大开发时期,海口作为琼岛的经济支点,备受多方资本青睐,从1991年开始,便有大量香港、广州的商人入场,以高价拍下市区的土地,大肆建设住宅区,仅仅两年时间,海口的市区面积便扩张了一倍。在如此疯狂地“炒作”之下,海口的房价如坐火箭一般直线飙升,从几百块钱涨到大几千多。要知道,当时上海的房价也才1千多,而当时全国的月平均工资也才两百多块!
显然,海口的房地产已经产生了大量泡沫,而且随时都有可能“破裂”。海口市政府和海南省政府在察觉到危机之后,也曾想办法予以补救,但效果并不明显。1996年前后,海口的房地产经济迅速崩盘,昔日的繁华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只留下一地鸡毛以及大量债务。海南省政府和海口市政府为了给房地产商人“擦屁股”,动用了大量资源、消耗了不少财力。而此次房地产危机也间接拖慢了海南的发展,其残余负面影响一直到2002年方才完全消退。
朱镕基总理对于海口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状况是十分了解的,1995年、1998年,朱总理两度前往海南岛视察,当他看到海口市区大片的烂尾楼时,直觉得触目惊心,也正是在此时,朱总理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严格限制房地产,防止其“野蛮”发展,否则必定害国害民!
朱总理主政国务院期间,一直让发改委、房管局等单位对房地产进行严密的“监督”,确保其处于国家可控范围之内。从1998年到2003年间,房地产一直中规中矩发展,房价也始终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没有与老百姓的收入“脱钩”。
2003年,朱总理任期已满,遂按照相关程序退出国务院、离开政坛。3月初,朱总理最后一次以行政机关首脑的身份召开国务院工作会议,在会上他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朱总理认为,自己在国务院干得还不错,至少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让大家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与此同时,朱总理也在会上对经济发展提出了三点担忧,其中有两点都是关于房地产的。朱总理指出,房地产需要国家严厉监管,海口的教训绝对不能再一次重演!另外房地产的发展实际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房地产商拿的地皮大部分都是农民的耕地,而农民一旦失去耕地,就成了真正的“无产者”,失去了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当地政府不能予以妥善安置的话,农民们未来该依靠什么谋生?
再者,城市居民的收入也是相当有限的,如果房价太高的话,大家都买不起房,房地产商盖那么多楼给谁住呢?到最后只能烂尾、荒废,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会造成大量“坏账”,进而引发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