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总曾给毛主席写信道:此人不可重用,2年后这个人官至副总理


此人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带头对彭老总进行错误批评,称老总是“右派分子”,有“反党”的倾向,结果最终导致老总遭到错误处分,后半生颠沛漂泊,受尽了委屈。他的名字叫柯庆施,曾在上海市担任高干,他的一生饱受争议、毁誉参半。

柯庆施是安徽人,14岁时离开家乡外出求学,17岁时开始从事救国运动,曾多次组织并参与了反帝、反封建游行。他所在的学校担心他行事如此激进会惹来麻烦,索性将他开除,他随后在好友的介绍下,进入一家小学担任教员。
1920年,他鼓起勇气给陈独秀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与对中国革命的关切。陈独秀倒是很欣赏他的热情与壮志,遂邀请他到上海游学,期间还推荐他加入共青团。当年下旬,他撰写了一篇社论文章发表在公共媒体上,一时引发国人热烈讨论,毛主席在看了该文之后,赞不绝口,称其文笔上佳、逻辑清晰,可谓良作。

1921年,柯庆施在上海租界被捕,共产国际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和巡捕房交涉,在经过多方斡旋后,将他又保释了出来。不过他此时已经暴露身份,无法再继续待在上海,因此陈独秀便派遣他到苏联学习、避难。1922年中旬,他回到国内,在团中央工作。大革命时期,他被委派到临时成立的安徽省委担任秘书长,1926年下旬到1927年上旬,他动员手头一切力量支援北伐军作战,帮助民主武装击溃盘踞在华中、华东一带的军阀势力,将革命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土地革命开始后,柯庆施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的负责人,他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从事党建、兵运、民运等活动,好几次都差点被敌特逮捕杀害。1929年,他被调入红军中担任政工干部,红军长征前夕,他又被调到华北工作。长城抗战爆发后,他积极联合一众国民党爱国将领组建救国军,在密云一线与日寇对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尊严和威风。

抗战时,他被召回延安学习,后来改任文教部门高干,负责为党组织培养骨干人才。1947年,党组织委派他到刚刚解放的石家庄当市长,他上任之后,立即因地制宜展开生产建设运动,致力于恢复民生,造福老百姓,仅用了1年时间,便让石家庄摆脱战火阴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国后,经由毛主席钦点,他南下上海,接替陈老总担任市长。上海人民对于柯庆施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一心为民,是个好同志;但也有人指责他太过于蛮横,根本不顾“党内民主”这一原则,大搞“一言堂”。50年代末,国内政治风气开始发生变动,“左”逐渐兴起,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柯庆施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变化,但他并没有对此予以纠正或者反对,反而是想借着这股不正风潮博取政治资本。

1958年,他写了一篇包含着激进思想的文章提交给毛主席审阅,主席看完该文后大喜过望,马上回电给予他表彰,夸他是革命的“楷模”,并他的作品复印数万份分发给各级政府的领导班子“学习”。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他罔顾事实指责彭老总,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但他却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处分。1962年,彭老总上书为自己申辩,并提醒毛主席,柯庆施善于投机,立场不坚定,不能予以重用。但主席并未采信该说法,继续对柯庆施大加栽培。
1964年,柯进入国务院担任副总理,次年他奉命前往四川考察,四川省委特地设宴为他接风洗尘,席间,他饮下了大量烈酒,并吃了不少油腻食物,结果引发了胆囊炎,并伴有诸多并发症。医生用尽了一切手段,仍旧没能将他从生死线上挽救回来,当年4月初,他在成都去世,时年63岁。

值得一提的是,在动荡开始后,有人提议“清查”柯庆施的历史问题,对他施加应有的处罚。但党中央认为斯人已逝,不必再横生枝节,因此并未批准此提议。动荡结束后的1978年,中组部的同事再度提出对柯庆施进行审查,但邓公仍没有应允,所以有关柯的一些是是非非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现今大家对他的评价多是荣辱各半,他确实对革命有贡献,但也在特殊时期犯下了一些错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