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同志曾是朱镕基总理的好搭档,两人合作主政上海,将沪地打造成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重镇。新世纪初,他又被调到国务院工作,分管7个职能部门,有力的推动了民生建设与国家发展,他就是黄菊,他是一位忠诚的革命战士。
黄菊生于战争年代,幼年时亲眼目睹过日寇的种种暴行以及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横征暴敛,他们一家人在乱世中生活得很艰难,好几次都差点饿死街头,直至建国后,家里的境遇方才好上一些,至少不用再为战火硝烟提心吊胆。黄菊生性聪慧,又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青年时顺利考上国内顶级学府,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工厂工作,没过多久便因为表现出色被党组织吸纳。动荡时期,他被指为“走资派”,一时受到诸多指责,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积极调整心态,始终以饱满的精神应对一切。1977年,他获得正名,并恢复了名誉,当年年底被安排到某国营工厂担任高管。
1980年,党中央委派他到国外进修,2年后他学成归来,正好赶上国家培养年轻干部,像他这种“海归”自然是重点关照对象,中组部与中央委员会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将他安排到上海市政府担任机工局高干,职级为副厅。任期内,他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国营工厂改制上。
首先,他批准一些次要工厂顺应时代潮流,进行股份化改革,让渡一部分资产给第三方,同时改组工厂管理层,引入西方的管理学概念,自上而下改善工厂的运营状况,最后,他又向市政府申请资金用于购买西方先进技术,扩大各厂的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借以拓宽销路,提高利润率。次年,黄菊升迁为市委常委,不久后又兼任秘书长。1985年,他出任上海市委二把手,与江总书记搭档带市政府班子,沉下心来贯彻落实改革的理念,借助时代的东风推动上海发展。
1986年,上海的常住人口突破新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民生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黄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紧急与交通部门联系,提议扩建上海的主干道,增加运流上限,同时筹备修建地铁,分担一部分地面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他又指示住建部门尽快上马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项目,给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一个温暖的港湾。
1991年,他升任市长,开始与朱镕基总理共事,两人通力合作,一起开发了浦东新区,奏响了上海发展的新乐章。3年后,他升任市委书记,成为上海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继续贯彻落实当初江总书记与朱总理定下的发展路线,同时进一步招商引资,活跃沪地的经济。除此之外,他还加强了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为人民政权储备了一大批青年才俊。
2003年,他进入国务院工作,次年当选为政治局常委,由此跻身正国级高干之列,主管邮电、通讯、航运、国资等部门。他工作的重点主要有三条,其一是筹建完备的电力输送体系,并增建发电厂,以满足社会日益扩张的用电需求;其次是增加邮轮的数量与运输频次,加快中外物资交换频率,让中国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中,分享产业革命带来的成果。其三,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对股票、证券等行业进行矫正,避免其沦为居心叵测者的谋利工具。
2005年,他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党中央立即暂停了他的职务,安排他到医院疗养。可他却一再坚持继续工作,躺在病床上批阅文件,统筹主管部门的工作。2007年,他的病情陡然恶化,身体状况愈发糟糕。保健医生立即对他实施抢救,但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当年中旬,他溘然长逝,时年69岁,临终前,他叮嘱家人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用于研究,同时不要开追悼会,丧事从简,切莫再给国家添麻烦。
黄菊同志对上海是有特殊感情的,他生长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长大后又在此处工作,将自己40年的光阴奉献给了沪地,在他的辛勤耕耘之下,上海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短短30年间便实现了崛起,从大城市发展为世界一流都市,留下了“魔都”的美誉。